<p class="ql-block">再次回到加德满都,要不怎么说尼泊尔是一个全民信佛的佛国呢,这里除了寺庙多,还因为寺庙的建造和装饰都是很不错的,这回参观的是有"小西藏”之称的博达哈大佛塔。</p> <p class="ql-block">👆博达哈大佛塔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艺术与建筑的杰作,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p> 👆从狭窄的门口进入,原来里面另有一方大天地。 👆各地信徒香客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前来参拜礼佛,堪比前往布达拉宫朝圣的人潮。难怪有“小西藏”之称。 👆售卖祈福用的小烛灯。 👆一些营造神秘而富有宗教文化气息氛围的面具在售卖。 <p class="ql-block">👆博达哈大佛塔最下方是巨大的白色半球形穹顶,象征着佛陀的涅槃。穹顶洁白,表面光滑,代表纯净和神圣,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色的外表时而会布满了小黑点,那是象征着和平幸福的鸽子🕊落在上面</span>;在穹顶上方,四面画有一双巨大的蓝色佛眼,象征着佛陀的无所不见,寓意佛陀时刻注视着世间万物,庇佑众生 。佛眼中间的黑色方块代表鼻子,下方的问号形状代表尼泊尔数字 “1”,象征着和谐与统一 ;佛眼之上是十三层逐渐缩小的方形结构,代表佛教中的十三层天,象征着通往涅槃的修行之路 ;最顶端是金色的尖顶,在阳光下闪耀,代表着佛陀的智慧和觉悟 。</p> 👆佛塔前方左右两侧有骑在神兽上的雕像,神兽是大象也可以是狮子等,在佛教文化中具有守护和辟邪的意义 。 👆从佛塔顶部向四周延伸出许多经幡,上面印有经文和祈祷文。经幡随风飘动一次,就等于念诵了一遍经文,是藏传佛教祈福的一种方式 。 👆分布在主塔周围的还有一些小型的佛塔,它们的造型与主佛塔相似,同样具有白色穹顶和金色尖顶,分布在主佛塔周围,形成一个宗教建筑群。 👆在大佛塔旁边念佛打坐,甚至安营扎寨的信徒也不少。 👆这是一座传经诵道的大殿,一二层是念经诵道的地方,在顶层露台可以看到整个佛塔的全景,也是一个制作小烛灯的工场。 👆法论与金鹿。法轮上有精美的花纹雕刻,象征着佛法。法轮两侧是两只卧姿的金鹿,它们朝向法轮,在佛教文化中,金鹿与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典故相关,代表着佛法的传播。 👆小烛灯制作工场。在这里可以点亮每一盏心灯。 👆围绕佛塔的各种装饰。 👆一些老香客。 👆佛塔边上有成千上万的象征着和平美好的鸽子。 离开博达哈大佛塔,下一个景点是巴德岗杜巴广场。 👆这些红砖路作为古城重要交通组成部分,伴随广场建设与发展逐步成型 。下午参观巴德岗杜巴广场。脚下的这条红砖路就是通往广场的,红砖路约有 500 多年历史 。历经数百年岁月、过往行人与交通工具碾压,路面虽有破损,却也见证着古城历史变迁。 👆沿路旁边的小庙、凉亭也依然留存,历史悠久。 👆巴德岗杜巴广场大门。 👆门外有历史悠久的传统酸奶,据说是本地最好的。 👆地陪请我们每人一碗,味道确实不错。 👆这些外围的建筑也是年代远久,有待修复的。 👆进入巴德岗杜巴广场,只见人头攒动,各式古建筑映入眼帘。这里的古建筑与第一辑中介绍的杜巴广场有所不同。在巴德岗作为首都的漫长岁月里,多位马拉王朝国王在此居住、处理政务 ,这里见证了马拉王朝在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王宫建筑融合了尼泊尔传统建筑风格与精湛雕刻工艺,成为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 。 18 世纪后,巴德岗结束作为古都的历史 ,但这些王宫建筑保留下来,成为珍贵文化遗产 。 👆巴德岗杜巴广场是巴克塔普尔最大的广场 ,四周环绕着马拉王朝的王宫、神殿、庙宇、佛塔和雕像等。它被誉为 “露天博物馆” 和 “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 ,是了解尼泊尔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场所 。2015 年 4 月尼泊尔 8.1 级地震中,广场大部分建筑坍塌损毁 。 👆巴德岗杜巴广场位于尼泊尔巴德岗市,是加德满都谷地三大杜巴广场之一,巴德岗杜巴广场的王宫主要是马拉王朝时期国王居住的地方 。从 13 世纪初马拉王朝定都巴德岗开始,在五百多年时间里陆续修建王宫寺庙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广场始建于 15 世纪,在马拉王朝时期达到鼎盛 。当时巴德岗是独立王国首都,国王大力兴建宫殿、庙宇等建筑,广场逐渐成为政治、宗教和社会活动中心 。图中有部分建筑因受地震影响,现正在修复。 👆位于广场中的巴特萨拉女神庙,为印度教神庙,由 1737 年的马拉王朝国王所建,供奉女神巴特萨拉。神庙整体由石材建造,呈现出古朴的灰白色,历经岁月洗礼,表面略显沧桑,却更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另外,塔身上有丰富精美的雕刻,包括神像、神兽以及复杂的花纹图案。这些雕刻栩栩如生,展现出工匠高超技艺,雕刻内容多与印度教神话故事相关,是宗教文化的生动呈现。 👆湿婆神庙:也被称为金庙,大约已有 3500 年历史,由 Lahore 王国的王公捐献 800 公斤黄金为寺庙高十几米的塔全部镀金,只允许印度教徒和非印度教徒的女性进入。神庙主要由红砖砌成,呈现出古朴的红褐色,历经岁月,墙体略显斑驳,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尼泊尔国家艺术博物馆。建筑融合了尼泊尔传统建筑元素。左侧部分外墙由红砖砌成,搭配深色木质雕刻装饰,窗户和门框处的木雕工艺精湛,展现出复杂的花纹和图案,体现了当地传统木工技艺。 👆博物馆入口两侧,有两尊大型石狮子雕像,造型威严,栩栩如生。石狮子在尼泊尔文化中常具有守护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守护博物馆内的艺术珍品和文化遗产。 👆博物馆右侧部分外墙为白色,装饰有浅色线条和拱形设计,窗户是棕色木质百叶窗,整体风格典雅。 👆进入皇宫的小金门。 👆其皇宫内装修是印度教的保有风格。皇宫内有很多地方也只有印度人和信奉印度教的人才能入内。 👆国王沐浴的水池。 👆国王的更衣室。 👆55窗宫,紧连小金门,是一座方形的四层砖木结构建筑,因有五十五扇精美的木雕窗户得名,外墙由红砖砌成,窗户、门框等部位有繁复木雕,展现神话故事、宗教图案等,工艺精湛 。窗户为黑漆檀香木雕花窗,雕刻精美,有佛像、动物等雕塑及各种吉祥图案。 👆“55 窗宫” 是马拉王朝的标志性建筑 ,曾是马拉国王的寝宫 ,其木雕工艺繁复精美 。金门和 55 窗宫由彭德拉・马拉国王于 1700 年左右开始兴建 ,费时五十多年,直到 1754 年最后一任国王才彻底完成 。<br> 👆这口大钟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有专人上来敲响,钟声一响,回荡整个杜巴广场,当然,平时是有条链子锁住钟锤,以防游人乱敲。 👆塔莱珠女神庙:始建于 1553 年,是此区域最古老的建筑,当时共建了 99 个庭院,目前仅剩 6 个。建筑内供奉着马拉王朝的守护神塔莱珠・巴瓦尼女神。 👆尼亚塔波拉神庙,神庙主要由石材建造,呈现出古朴的灰色,历经岁月洗礼,表面略显沧桑,却更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塔身上有丰富精美的雕刻,包括神像、神兽以及复杂的花纹图案。这些雕刻栩栩如生,展现出工匠高超技艺,雕刻内容多与印度教神话故事相关,是宗教文化的生动呈现。台阶两侧有一系列石兽雕像,包括大象、狮子等,这些神兽在印度教文化中具有守护和辟邪等寓意。 👆矗立于广场的一座宏伟印度教神庙,神庙主要由红砖砌成,呈现出古朴的红褐色,主体部分层层叠叠,逐渐收窄至顶端,历经岁月,墙体略显斑驳,却更添历史厚重感,顶部有金色装饰,在阳光下闪耀,与红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建筑的庄严与神圣,建筑正面有精美的柱廊设计,几根石柱支撑起门廊结构,石柱上有一定雕刻装饰。在神庙前方台阶两侧,有几尊大型石狮子雕像,造型威严,栩栩如生。石狮子在印度教文化中常具有守护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守护神庙和信徒。 👆这些建筑具有典型的尼泊尔传统风格,外墙由红砖砌成,搭配深色木质结构。屋顶呈斜坡状,屋檐边缘装饰有红色布幔,增添了建筑的色彩和层次感。 👆尼亚塔波拉神庙,是巴德岗杜巴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 1702 年,供奉着希提拉克希米女神。神庙高达 30 米,需爬上五层平台的上百级阶梯才能到达顶端,是尼泊尔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意义 。 👆尼亚塔波拉神庙是典型的尼泊尔传统建筑,具有五层屋顶,神庙底部是红砖基座,坚固厚重、层层递进,屋顶由深色木材建造,历经岁月,木材表面呈现出古朴的深褐色,且雕刻有精美的宗教图案与纹饰,展现出高超的木工技艺;台阶两侧有一系列石兽雕像,包括大象、狮子等,还有人形雕像,这些雕像具有守护和辟邪的寓意 。 👆广场四周很多古老的红砖建筑,如今也成妥妥的商业街 👆这里真是一个快乐的福地,看看小美女的笑靥如花,还有一对对在拍婚纱照的新人、及快乐的孩童们就可见一斑了。 👆很喜欢这两张照片,非常治愈的笑容。 参观完巴德岗杜巴广场,本次的行程就算结束了,这个行程名曰:雪域佛国纯净之旅,结果雪是一片没看到(主要是季节不对),倒是见识了什么叫佛国了,还好,这里的寺庙与之前所见的大有不同,也算是长了见识。终于对尼泊尔有一点肤浅的认识了,这个国家如今虽然落后,但她却有着厚重的辉煌历史,从所见的千年建筑可知当时的人民智慧与双手的勇敢勤劳。因此,虽说行程不完美,但也没有白来,留下遗憾吧。 👆最后一晚,住在有喜马拉雅观景台之称的--纳加阔特,这里是加德满都山谷的边缘地区,海拔2100多米,如若能见度高时,在此能眺望对面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中最小有名气的是8000米级高峰--卓奥友,位于中尼边界,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 👆不甘心的我们,第二天早上还是赶在太阳出来之前,上到天台。 👆终于托起了太阳,却没能拨开云雾,雪峰终是没有出现....... 👆最后还是抱憾离开,只因前往机场的时间到了,再见了,心中的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