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奶奶是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奶奶慈眉善目,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额头圆润宽阔,充满福气。<br>       我出生在80年代,那个年代每家每户娃都比较多,生活也很是清贫,爷爷和奶奶养育了三男两女,大伯、二伯、阿爸、四姑和五姑。<br>       爷爷因为生病去世得早,我脑海里只有朦胧的几个片段能回忆起爷爷的样子,瘦高瘦高,较为严肃,但是对我们孙辈都很是疼爱。唯一记得的关于爷爷的一件趣事就是他从山上摘回来许多捻子,装了满满的一草帽放在猪哥龙眼树下面的石磨上让我们最小的几个孙子孙女抢吃。我吃得最快,因为我是双手轮流拿来吃,这个画面想起来就让人忍俊不禁。<br>      爷爷不在以后,我们就围着奶奶转。小时候总是喜欢跟在奶奶后面等着她给我们煮好吃的,在奶奶的大床上睡觉,这帮小尾巴当然不包括二哥、四哥他们了,主要是以六哥为小头头的弟弟妹妹们,其中孔四表弟尤为突出,四表弟和我们混得简直不要太熟,奶奶一手带大,睡觉要用手扯住奶奶的大耳垂才能入睡。跑起来他和六哥最快,我和老八、五妹还有阿晚(最小的弟弟)就在后面追。<br>       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还是很多乐趣的,虽然生活比较穷苦,但是家族的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的精神托举着我们慢慢长大。奶奶在,大家的心也凝聚在一起。<br>       我们生长在和平镇大粒村,小时候村里的环境非常的原生态,竹林和龙眼树是村里的主要标志,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大棵大棵的龙眼树和成片的竹林包围着,一年四季我们都是光着脚丫在树底下玩耍。晴天就在树下滚铁轮、跳方格、跳皮筋、踢毽子(毽子是用芹菜叶子晾干后做的),下雨天等雨停了就去龙眼树下捡大风刮下来的红眼吃,那个时候甭提有多快活了。<br>       奶奶总是拿个小板凳坐在我们家门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跑来跑去,时不时叮嘱几句注意安全之类的,我们在奶奶温柔的目光下玩得特别有安全感。我们长大成家后有了娃,这帮娃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在我们的奶奶他们的太奶奶面前尽情的玩耍,只是门前的大树和竹林渐渐变少了。<br>       村里随着时间和人口的增加,老中青的迭代,思想的变更,欲望的作祟等等原因,许多百年老树为了人们的现代化“豪宅”而被迫倒下。曾经在大树的庇护下成长的我们这一代是该有多大的遗憾啊!<br>       在我们读小学到初中,甚至高中的时候,村里的面貌还是绿树成荫,田间阡陌交错,村民勤劳勇敢,人们一团和气。村里的喜事也好丧事也罢,都是村长一吆喝,全村得力的男丁女丁倾巢出动,效率极高地撸起袖子加油干那种,我们小孩最快乐的就是去蹭吃蹭玩,北村头跑到南村尾,各家各户都有聚集和交流。<br>  这样的快乐时光戛然而止于奶奶的突然离我们而去。虽然奶奶已经不在了,但是她勤劳,乐观,坚韧的精神却始终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