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p><p class="ql-block"> “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清明,是我们祭奠故去亲人,寄托哀思的时节。</p><p class="ql-block"> 又到一年春草绿,细雨绵绵春雨寒,一年一清明,大疫三年,病了两年,算起来我好像有5年未曾给父母上好好上过坟了,父母的墓地在市区的老公墓区,而且位置不太好,在一个凹地。父亲,一个甘肃省有名的消化内科专家、教授,去世后屈就于这样一个坑洼之地,感觉就让人很憋屈,最让人头痛的是,父母的墓地上方就是一个倒垃圾的地方,兄弟们为了给父母一个好点的休息环境,找人砌墙,钱没少花,但地方不理想再怎么整也没办法改变。老公墓区环境不是太好,虽然公墓管理处每年都在修整,但毕竟是老公墓区,全部改变是不可能的,墓地的路都是土路,如果清明期间没下过雨,塘土就特别厚,踩上去一脚一裤腿的土,上一次坟好像在土里打了个滚,每个人都是一身土,根本无法避免。</p><p class="ql-block"> 老公墓区,我们有三座坟,虽说在一个公墓区,但不在一个地方,隔了三个山头,先是爷爷的,下来是我小姨的(母亲的妹妹),再是父母的。爷爷在我出生前三年就因病去世了,所以我是没见过的,去世的时候年龄也不大五十来岁,不到六十。小姨是67年去世的,来兰州看病就再没能回去,那时候我4.5岁了,还是太小,一点印象都没有,小姨是个可怜人,听母亲说小姨一生也不吃肉,是个善人,却因病年纪轻轻的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去世的时候身边自己的亲人一个也没有,只有我二姐(外甥女)一个人,走了后姨父,俩个表姐妹一个也没来,这么多年也没来给上过一次坟,要不是我们这些外甥每年给上一下,估计早成荒坟了。</p><p class="ql-block"> 每年上坟的次序都是先上爷爷的,再是小姨的,最后父母的,爷爷和小姨的是土堆坟,都需要添土,以示有后人来过。献过贡品,烧过纸,燃过香,磕过头,就到父母的坟了。我们兄弟姐妹5家(大姐已经过世)外甥挺好,每年都和我们一起来给姥姥姥爷上坟,我们各家都会准备黄纸、香烛、还会准备各种丰盛的菜品。父母的坟是用瓷砖全部包起来的,不用添土,但每次我们都会仔细的把坟和碑擦拭干净后,开始摆放各家带来的上坟的菜肴,点心,水果,酒,牛奶等等,给父母敬献完,我们是必须每个人都要把带来的食品,在父母面前陪他们吃点的,如果天气好不冷,菜不凉(无论早上多早上坟,菜必须是早上现炒)有时候就等于是借上坟的时间野餐了。三月气温变化无常,如果天气不好,特别冷,我们几个身体都不太好,不能受冻,同时菜也凉掉了,就不行了,每个人象征性的吃一点,就得收拾了,焚香、燃纸,点蜡烛,寄哀思,挨着磕头,心中默念,给父母报喜不报忧,愿父母安心,保佑儿孙们健康、平安。</p><p class="ql-block"> 父亲过世的早,去的时候年纪也不大,才刚63岁,九十年代初,经济发展刚刚起步,那个时候各家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吃的穿的也都很一般,如今的变化,父亲是看不到了,大家过的都很好。母亲去世的时候87岁高龄了,如果不是摔了一跤,估计母亲活到九十岁应该没问题,母亲稍稍比父亲多享了几年福。如今,想父亲母亲地下如果有知,也应该是欣慰的吧,您们的儿女们也都已退休,生活也都不错,孙辈们也都还上进。</p><p class="ql-block"> 又到一年春草绿,细雨绵绵春雨寒。今年上坟,天阴着特别冷,老天似乎也要把悲伤的哀思送达,冷的人直打颤,把人都冻透了。每次上坟我都会想一个问题,也许上坟也就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没了,估计上坟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何况好多都不在身边,不可能为上个坟,放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千里奔波而来为上坟,那是不实际的,所以将来我们没了就把骨灰撒入江河大海吧,别给孩子们找麻烦,大家各自都省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赵莹</p><p class="ql-block">2025.4.5,清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