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福州三江口即闽江下游的乌龙江、白龙江、马江支流汇合处;三江者,闽江、琴江、乌龙江也(琴江志载),流向闽江南岸洋屿的这段闽水江,曰琴江。途经洋屿江面的这段滔滔闽江水,围绕着江中象形而得名的二座小岛--一名剑屿、一名琴屿流淌而奔向浩浩荡荡闽江口的东海。传说一位仙女从闽江上空飞过,被两岸烟波浩渺旖旎风光所迷住,不觉心旌摇曳、美目流转,不慎把古琴掉落这一段美丽江中,后在闽江口南岸洋屿江心浮出一座像把古琴的小岛,谓之琴屿(圆山水塞)。悠悠千年,江声澎湃,从此江与岛相依相偎,江水亲吻着岛屿犹如琴音袅袅、悠扬动听,潮起潮落浪花拍击宛如音符跳动,故有了诗情画意“琴江”名字诞生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琴屿岛,即圆山水寨,中国唯一江中筑建军事要塞。今剑屿岛己与陆地连成一片,己看不到“琴剑沉浮三江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清琴江举人唐以樑的《琴江夜月》诗:“一片清辉月满舟,水天相映夜光浮。耳边似觉琴音奏,韵出空江听水流”。皓月星空,繁星点点,江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如此静谧月夜,如此迷人景色,透过优美诗境,仿佛看到一百多年前的诗人,悠然陶醉在美丽的江边。</p><p class="ql-block"> “起祖类马鞍,剑佩与雄冠,两峰文笔秀,山走指发官”,“剑佩者,剑屿也。雄冠者,首石山也”,这是清代琴江才子黄曾成描写琴江地理风光一角,云门山上有题诗“三尺剑挥山势外,一张琴弄水声中”。“大屿、剑屿者,江中浮岛也”,一剑一琴遗神化,寄托人们无限美好遐想,也绘出琴江山水之毓秀,人才辈出之画卷。</p> <p class="ql-block">贾府海军世家后代贾秉珊讲述琴江史</p> <p class="ql-block"> “琴江满族村”,距省城福州70里,闽江口15公里,长乐市区仅4公里,与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江相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闽水之滨,鹤山之旁的</span>洋屿琴江,原属闽县江左里,由闽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长王伯秋提议,于民国23年划入长乐县管辖,与“围墙外”洋屿乡合并洋屿村,属于航城镇管辖地,村名随着长乐县、长乐市、长乐区的几易更名而易名。1982年,围墙内“旗下里营盘地”,恢复为“琴江满族村”,也是福建省唯一满族聚居地。三百年水师旗营悠久历史和厚重人文底蕴,分别于1999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评为“福州最美的乡村”,2010年荣获国家级“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2年又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旗营协领黄恩禄围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 首里街景。旗营鼎盛时期,官兵与家眷有三四千人口之多。</p> <p class="ql-block"> 马家巷,修缮后的兵房与巷道</p> <p class="ql-block"> 一连串的荣誉称号来之不易,仰望琴江历史天空,百年风云虽然散尽,静守在三江之畔这座古老神秘兵营,不会因岁月远去被遗忘。137多年前的1884年8月23日,琴江村家门口的江面,就是中法马江海战古战场。今日的“琴江满族村”,前身即“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亦是当年大清王朝设定洋屿为水师官兵驻营地。</p><p class="ql-block"> 2006年中央电视台在琴江拍摄《琴江风云》,以4集悲壮史诗般纪录片,打开尘封三百年水师旗营沧桑历史,在央视七套军事栏目播出,纪念近代海军史上惊天地、泣鬼神为国捐驱先烈;讲述那支离开白山黑土东北故园、离开战马身影的骁勇八旗军旅祖先,如何肩护守疆卫国使命,扶老携幼来到东海之滨,以及抛头颅洒热血埋骨长眠琴江;让安息在这英烈忠魂与滔滔闽江水,永远护佑遗留在这片热土旗人后裔的子孙们。</p> <p class="ql-block"> 双龟锁虎门</p> <p class="ql-block"> 地处三江交汇口南岸的洋屿琴江,这里因地势险要,是古代控制马江保卫省城重要港口,历来是兵家战略争夺之地。扼住三江口,必须屯兵立营建水师,成镇守海疆保卫八闽军事要塞。雍正六年(1728年)福州驻防副统率阿尔赛将军入觐,钦承上谕:“尔等旗人,宜知水务”,钦奉谕允,奉命旋闽,即与总督高其倬会舟溯流,“以洋屿去海不远,密迩省城,宜设水师”,选定洋屿半岛琴江为“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驻防营地。</p> <p class="ql-block"> 长门炮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 雍正七年(1729年)阿尔赛将军从福州老四旗与驻海坛、闽安汉军绿营兵中(抽100名做教习)共挑选613名官兵,携家眷进驻琴江,征地围墙筑城,成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为当时清王朝全国沿海四大八旗水师之一,其建立时间比洋务运动时期在马尾创办的福建船政轮船水师还早142年(福州马尾船政创建时间是1866年,船政轮船水师成立于1870年9月20日)。现如今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清代军事城堡。</p> <p class="ql-block"> “三江口水师旗营”成立后,他们建立一套较完整水师旗营组织系统,从内江到外海,官兵肩负着保卫海疆重任。在冷兵器初时代,他们用抬枪、小炮和小八浆船等工具(后渐有改良大船),积极操练陆地海上进攻防御各种的技能,之后几乎参与涉及东南海疆所有重大军事行动。有著名平定台湾林爽文的叛乱,有歼海盗蔡牵于黑水洋,参加过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并巡逻“琉球群岛”,“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以誓死抗敌精神和英勇不屈的实际行动,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p> <p class="ql-block"> 话说朝廷在福建设置八旗驻防,始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康熙十三〈1674年)平定福州耿精忠反清(史称“三藩之乱”)之后,清政府派旗兵进驻福州,两年后设福州将军府,掌管闽江防务(福州东街口一带公交站,至今保留“王府、旗汛口,蒙古营”等路牌)。在战略地理位置上看,从闽江口到马尾,水程约80华里,两岸山峰耸立,群山夹峙,闽江口外,有五虎山、壶江诸岛,与三江口圆山水寨、琅歧岛、长门岛互为崎角;两岸之间,还有南北龟岛,被称作为“五虎把门、双龟锁口”的天险要地,锁钥三江汇合口的琴江处于重之之重天险腹部的位置。林则徐《海国屏藩》四个大字,镌刻在旗营北门照壁上,显示这里军事位置多么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天边,水师官兵伴随阵阵海风驾船归航,一天辛苦操练的疲劳,抛于茫茫夜色中。“闲时无事正徘徊,着屐携锄曲径来。月下不仿含露植,庭前何碍倚云栽”(里人秀才贾汇禧),读着诗词,仿佛看见近二百年前,秀才诗人足着木屐肩扛锄头,月光下踢踏声穿街而过,一幅<span style="font-size:18px;">闲情逸致画面跃然而出。出则是兵,归则是民,昼于练兵,夜于静读,在炊烟中描绘旗营官兵生活的图景</span>。“无弦琴韵听模糊,皓月清流入画图。波静蟾圆秋夜迴,水晶盘里拥明珠”,清.里人秀才黄曾成《琴江夜月》的静好岁月,某天被入侵的敌人打破了。故事追述清光绪十年,马江发生了震惊中外甲申中法海战。</p> <p class="ql-block"> 事由法国侵略越南,与援越抗法的清军发生冲突,爆发了战争,此时法国公使在北京与朝廷谈判。蓄谋已久入侵并摧毁我福州“福建水师”的法寇,先派遣两舰军舰乘中法议和之时,借“游历”之名,未经钦差大臣的海疆会办张佩伦和闽浙总督何璟允许下,强行直闯闽江口并长驱直入,故意在圆山水塞(琴屿岛)“搁浅”,查看马尾水师驻防情况。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明知法舰狼子野心(施压欲想所获巨款赔偿并摧毁福建船政水师为真正目的),驻地官员还是出于外交礼节,登上法舰表示慰问,并让法寇乘机登上圆山水寨查看炮位等驻防情况。</p> <p class="ql-block"> 法国远征军孤拔将军</p> <p class="ql-block"> 1884年8月23日,在法国远征军司令孤拔中将带领下,又增12艘法军舰横冲直撞开进马江。这时中法在马江并未宣战,当法舰驶入马江时,由于朝廷妥协求和的使然,驻闽钦差大臣张佩伦奉军机大臣李鸿章:“不准水师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之令、并禁止马尾福建水师船只移动。当传来朝廷谈判破裂,法公使已递交战书时,当马尾船政接到电报未译及半时,我水师舰艇船只,已被法舰团团围住了,致使马尾福建水师猝不及防,连遭法舰猛烈炮轰,时间定格为农历七月初三下午1点56分,正值闽江口退潮之时,这时段也是法军早已精心测算后蓄谋突然袭击的最佳时间。此时停泊于法舰上游不远处的船政舰队,因退潮水流的原因,各舰船头全部朝向上游,而将火力薄弱的船尾暴露给敌舰,加之毫无开战准备,倾刻间突遭法舰袭击,我舰只能仓促应战被动挨打。措手不及的水师旗舰“扬武”、”扬威”号惨遭重创,但爱国官兵不顾个人生命安危英勇还击,其一炮命中法舰指挥台;“福星”号炮艇距法舰最近,官兵斩锚竭力掉转船身冲入敌阵,炮艇中弹爆炸,船上官兵全部阵亡;舰艇“扬武”号被法舰击穿,官兵依然奋战,直到被敌舰鱼雷击沉之时,仍然拼命射出最后一炮击中法舰,重伤法寇舰长,江面战斗只有短短半小时,在这场突袭中我水师几乎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 苍天悲恸! 仅仅半小时,九艘战舰沉没马江海底, 旧式水师船、炮船、划船、杆雷小汽艇以及运输船等轰炸为碎片,水师官兵阵亡857人(不含失踪人员与长门炮台和陆营人员),福建水师被摧毁了,鲜血染红整个马江。战后江面漂浮着船舰的碎板断桅和残腿断臂尸体,其惨状目不忍睹,其中五百多具尸体随江水退潮,堆集如山漂流在旗营地江边榕树下。目睹大磨菇石上堆放着被捞上来的层层尸体,旗营官兵家属无不肝肠断裂,家家有亡人,天地同悲号,此役就是震惊中外的“中法甲申马江海战”。</p> <p class="ql-block"> 笔者于黄恩禄故居前</p> <p class="ql-block"> 法寇突袭福建水师船舰,继而企图进攻福州,遭到沿江炮台反击无望后,从马江边退边炮轰推毁马尾福建船政基地。这时英勇的驻闽将军穆图善亲临三江口营地指挥,任本营右翼佐领黄恩禄为领兵统领,率三营旗兵驰赴闽江口的闽安、长门、下塘三塞前线,围歼退出马江的法舰。“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佐领黄恩禄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堵法寇于马江下游,以大小岛屿为屏障,在琴江水道上设下埋伏,潜伏四昼夜,率属下旗兵肩扛土炮,用火枪、木帆船,以简陋装备抵抗法舰的坚舰利炮,命部属见敌舰奋力攻击,自己则身先士卒,与回乡侍母原抚州知府兄长黄恩浩一起上阵,兄弟同仇敌忾,勠力同心。此时马江上下火光冲天,炮声枪声震天动地,其一炮猛轰法舰,击伤孤拔司令,极大地打击了法寇嚣张气焰。捷字营哨官李全寿亲燃巨炮,奋勇出击中,不幸为敌舰回弹击中脑部击毙,可谓死重泰山也。此处战役“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全部出动,阵亡一百二十余人,其中马家巷男壮丁全部战亡,无一生还,黄姓壮丁也战死十三人。后有民谣:“法寇打闽安,旗兵守满山;快炮李连安,神枪张十三;壮士血战死,父老泪难干;国恨兼家仇,不报心不甘!”由此可见这场惊心动魄海战的惨烈!</p> <p class="ql-block"> 这场突袭战役,中外朝野和后史学家各有评说。法国军官罗亚尔在《中法海战》中说:“如果他们于潮水涨时先进攻,那情况完全倒转……”,法军就是利用朝廷和大臣的怯弱,才敢精算时间突袭开战。弱国无外交,清政府软弱无能,苟且偷安,虽经官兵和两岸民众奋勇抵抗,击退法舰并炮伤法酋孤拨,扼住了侵略者进军省城福州的企图,但福建船政水师付出惨重的代价。后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出他个人感受:“真正的荣誉应当属于战败的人们,他们奋战到底,并和焚烧的破碎战舰一起沉没”,故后有马江之战虽败犹荣之说,那也是清政府和封疆大臣自嗨!据后来各方汇集资料统计,这场海战两岸官兵和民众牺牲与失踪将近三千多人,真是“野哭不堪闻彻夕,哀歌共吊国殇魂”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击伤法寇首领孤拔,岂敢让腐败软弱朝廷知道,魔幻啊!旗兵不得不编造一个五炮神传说。相传:“七月初三,正在三江口云门寺对奕的鲤鱼精与鹤仙,忽被一阵腥风血雨扰乱清静,惊跳起来,鲤鱼精大叫:“不好,我等如此误事,只打个盹的工夫,何故就血光冲天?”鹤仙亦十分骇异道:“民间不是正为庆祝光绪皇帝诞辰而张灯结彩吗?”二仙驾起祥云,逆风飞行,见江面上一幕惨况景象,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正在发生了一场中法马江海战,二仙悲愤交加,急忙取下身上五片鳞甲,一口气吹成五名旗人装束的炮兵,火速奔赴旗营北门外的炮台。只见法国舰艇刚摧毁福建水师往下游驶去,说时迟那时快,那五位旗兵炮手使劲拉动炮栓“通、通、通!”,密集的炮弹正中法国舰艇,敌舰旗杆被打断,法舰首领孤拨被炸伤”,五炮神之一个也因拉动炮栓,震掉一只小指头。罪恶滔天的侵略者伤势过重,不得不收起嚣张气焰,怏怏退出闽江口,最后埋骨澎湖马公岛火烧坪乡,至今坟墓尚在。这是后话。</span></p> <p class="ql-block"> 法国远征军孤拔在澎湖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 沿江军民看到法国旗舰忽然偃旗息鼓,受伤逃命狼狈相,皆知炮台有神相助,因此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后人为纪念马江海战中牺牲的英烈,在琴江马限山麓敕建“昭忠祠”,在北门外建“忠魂堂”和“五炮神庙”。2000年,琴江旅台乡亲集资修建抗法烈士陵园和铸造栩栩如生的五炮石雕像,这里成了游客必瞻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琴江烈士陵园五炮神塑像</p> <p class="ql-block"> “每年七月初三,洋屿、琴江的民众自发来到江边,供上时令瓜果食品,剪纸招魂,祭奠英灵,此风俗一直延续自今。鲤鱼精和鹤仙目睹这场人间劫难后,发誓守住三江口,二仙共同守着琴江村鲤鱼山和云门寺所在的鹤冈,护佑着这里旗人的后裔。随着旅居台北的旗营后裔和长乐文史学者,查阅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关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的奏折图片等档案以及琴江村世家祖谱记载和《琴江志》等,还原了历史真相,所谓五炮神手,就是水师旗营有名有姓五位英雄旗兵。</p> <p class="ql-block"> 8月24日,法舰又炮轰我两岸炮台,沿江军民坚守奋力反击,25日法舰见进攻福州的企图无法得逞,又怕被封锁于三江口,一路逞凶不得不悻悻而退。穆图善将军率领八旗洋枪队三营和陆营统领王得胜驻守长门,经过四昼夜浴血奋战转守为攻。法舰惟恐长门守军断其退路,8月29日,侵略军仓惶全部撤离闽江口。 </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水师最后以十一艘军舰、十九艘运输船全部被击沉,大小船只损失惨重,官兵阵亡八百多人,保住了省城福州的防线。“不允先发”,坐失良机,朝廷的腐败,大臣的昏庸,在战与和中间摇摆不定,致使水师仓促应战,酿成了这场不该发生的悲剧。战后黄恩禄喟叹:设非张之掣肘,何之畏葸,定使法夷只舰不回,岂仅法帅高亦产齑骨贵粉身而已矣。</p> <p class="ql-block"> 战后,“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受到清朝廷褒奖,荣获军功奖者六十余人,领催兵三十余人,奖以六品军功各给功牌。佐领黄恩禄赏戴花翎并加协领衔,骁骑校许国昌、张朝铭、郭建勋等皆以军功赏戴蓝翎,原已告老还乡曾任抚州和袁州\知府黄恩浩不顾年迈,毅然随弟弟黄恩禄驻守下塘寨参战,后因作战有功,也被赏戴花翎。“阵亡将士建祠于江边,春秋祭祀,其遗孀承夫志,抚遗孤孝公婆,树典型之典范,后旌表多座‘节孝坊’耸立于江畔”。</p> <p class="ql-block"> 背景原将军行辕府,民国初为琴江小学。</p> <p class="ql-block"> 物换星移几度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如今的中国,再也不是百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祖国海军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人挺起了腰板。“皎龙”号潜向深海,“辽宁”航母下水服役,新型战舰批量入列,向海图强,中国海军正不断完成新的跨起,以坚定自信的姿态,迈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向世界发出实现伟大的强军梦,并坚定地根据自身道路追逐“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深感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 “ 人寰正气重万世,碧<span style="font-size:18px;">血丹心照千秋”,</span>各民族优秀儿女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为中华民族之英烈谱写了光辉璀璨诗篇。爱国官兵保家卫国,慷慨捐躯精神永彪青史,死难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与苏忠老师合照于琴江小酒馆</p> <p class="ql-block"> 今年端午节,中国作协会员诗人、北京海绽区文联副主席苏忠先生又一次探访琴江,我们一行文友陪同参观。原琴江张伟民书记带着我们走遍琴江村,当老书记讲到三百多家水师官兵,家家都有一口井,且村中有七口大井围绕着琴江村(也叫北斗七星井)时被震憾了,苏老师回到琴江小酒馆,当即激情澎湃写下:</p><p class="ql-block"> 好男儿到此当饮一杯</p><p class="ql-block"> ——题琴江井</p><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在琴江</p><p class="ql-block">三百多人家用迷宫拱卫村中的七口井</p><p class="ql-block">那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在人间</p><p class="ql-block">南中国的闽江边啊</p><p class="ql-block">有月的深夜,这里群星照映</p><p class="ql-block">以前人的气节,在三百多面镜子上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血光冲天中一代人的退无可退</p><p class="ql-block">猎猎战旗下一群人的顶风逆行</p><p class="ql-block">在镜子里一再滤成时间而愈来愈清晰</p><p class="ql-block">连心跳都上紧发条,把战鼓咚咚擂响</p><p class="ql-block">话说北斗七星乃上古酒器</p><p class="ql-block">--好男儿到此当饮一杯</p><p class="ql-block">一口井也是一盏灯</p><p class="ql-block">那些去了天上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如果回家,深夜里也不会迷路</p><p class="ql-block">水井是明亮的路灯,三百多盏</p><p class="ql-block">与明月共潮生。</p><p class="ql-block">在琴江</p><p class="ql-block">凡清澈的除了水井还是爱。</p> <p class="ql-block"> 琴江村张书记老宅古井</p> <p class="ql-block"> 当敲完上述文字,时针走过凌晨二点,望着窗外静谧夜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顿悟苏老师《井》最后“爱”字的含意。“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心头耳边涌着电视剧《三国演义》悲壮歌声,就以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为题目,献给琴江七月初三公祭日的先烈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1年7月10日写于容斋</span></p><p class="ql-block"> 陈宝容</p><p class="ql-block"> 琴江满族村往事待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吴航乡情报》报道:近日我区文史爱好者高展湗、郑巧蓬在航城街道后安村,一座田野水闸发现多处古代碑刻。其中在水闸沟面又发现刻有“琴鸣剑隐”四个楷书的石板。经考证,后安村距琴江满族村仅三里路,两村都在闽江岸边。琴江村之名,源于村前江中一圆形小岛,土呼“圆山”,形似古琴,故名“琴屿”。此段江面则称“琴江”,江边村落则名“琴江村”。</p><p class="ql-block"> 在琴屿之南约一里,江中有另一座小岛,呈长条形,似长剑,故称“剑屿”。琴崎与剑屿,一北一南,一高一低,每每涨潮,剑屿便淹没水中,故有“琴鸣剑隐”之说。这处“琴鸣剑隐”石刻背后的故事有待考证。</p><p class="ql-block">记者:吕进,通讯员:高展澍</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