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酒事:家家春酒满银杯

卢守文

<p class="ql-block">清明酒事:家家春酒满银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守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清景明之时,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复杂的情感,贯穿于清明的习俗与故事之中。</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饮酒,最初与寒食节密切相关。寒食节期间,人们禁烟火,只能吃冷食,少则一日,多则三日,肠胃难免不适,而酒性温热,能驱寒暖胃,为身体补充热量,缓解冷食带来的不适,故而成为寒食与清明时节人们饮食中的重要调剂。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并重,不少诗人吟咏寒食饮酒诗,如赵嘏的“相劝一杯寒食酒,几多辛苦到春风”,足见酒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在清明的诸多习俗里,祭祀祖先无疑是最为庄重肃穆的一项,而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自古以来,以酒祭祀便是古礼,被人们视为与先人沟通的媒介,承载着后人对祖先的敬重与思念。清明扫墓时,人们先在墓碑前摆放好各种祭祀用品,整齐地放置几只酒杯,再用家中珍藏的好酒逐一斟满。烧纸燃香后,人们往往会隔着黄土,轻声与先人诉说心里话,随后端起酒杯,先自饮一口,以表敬意,再将剩余的酒缓缓浇洒在黄土或者燃尽的纸堆上,仿佛这样便能将自己的缅怀与思念传递给地下的先人 。</p><p class="ql-block"> 祭祀仪式结束后的“吃清明酒”,则是家族团聚的时刻,充满了温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家之主要退身坐在次要位置,为去世的祖先留出上席,并在上席摆放酒菜,施礼让祖先“先饮先食”,之后家人才开始饮酒进食。餐毕,再带着食物与酒前往墓地,在坟前供上,点烛烧纸进行二次祭奠。此时的酒,见证着家族亲情的延续,它将家族成员凝聚在一起,让大家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珍惜眼前的相聚时光,铭记家族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清明,也是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好时节。在完成对先人的追思后,人们呼朋引伴,走出家门,投身于春日的怀抱。或漫步于青山绿水间,欣赏着桃花柳絮、杨柳青青;或在草地上铺开餐布,摆上美食佳肴,品尝着青团、馓子等清明特色美食。而美酒,无疑是这场春日聚会的最佳伴侣。它让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更能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增添了许多情趣。众人把酒言欢,在微醺中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使感情更加深厚。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描绘出一幅清明时节,人们在山花烂漫中畅饮春酒、踏青游玩的欢乐画面。</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明酒事还留下了诸多动人的诗篇。北宋诗人王禹偁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可见在古人心中,清明若无酒,便少了许多情致,如同清修的野僧般索然无味。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中“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则道出了对生命的感慨与对现世生活的珍惜,既然逝者已逝,无法再享用祭品,那么生者更应珍惜当下,莫负时光 。</p><p class="ql-block"> 清明的酒,敬的是逝去的先辈,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缅怀;品的是当下的春光,满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它让我们在这庄重与欢乐并存的节日里,既能沉浸在追思故人的哀伤中,又能从大自然的生机中汲取力量,重新出发。在这清明时节,不妨斟上一杯酒,敬过往,敬当下,敬未来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卢守文,中师学历,1968年生于山东省莒县,1986年起在国内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文作品,作品入选各种文学选本和获奖,出版诗集《到处是庄稼》,文集《莒县方言》,文艺评论集《文·墨一一卢守文张亦农谈画录》,人物传记《王氏春秋》等。系莒县作家协会秘书长,日照市作家协会理事,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