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阻力</b>:</p><p class="ql-block"><b>一、理智观念的枷锁</b></p><p class="ql-block">心智绑架灵魂,是董老师讲过的观点,和杨老师这次深研班内容是吻合的。理论之知强大,形成一定的范式,包括我们学习的博瑞智理念。当我们在观念层面把博瑞智理论当成非常正确的范式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我们强大的心智力量,开始指导我们的生活了。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应该怎样来做人做事。我也知道关系的重要性,应该怎样改善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我更知道我是一切的根源,应该如何从我自身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知道得理论越多,越加强我们心智的力量,越让这些理论之知形成厚重之势。于是就有了心理上的底气:我是正确的化身,我是正义之士。</p><p class="ql-block">姐和姐夫生气,嫌他不顾孩子的感受,只考虑他自己的面子,别人的看法。三个孩子都没法回家照顾生病的姐,姐夫便觉得没一个孝顺的孩子。院里谁谁家的孩子也不在父母身边,可人家又是请保姆,又是给父母联系旅游的事,又是网约打扫卫生的事。他这三个娃就是再点拨也都装听不懂,还是不操心他们的老年生活,连妈生病这么大的事都不来照顾……姐夫的牢骚和生气把姐的血压又给逼到180。我就开始劝姐,告诉她事情没有对错,只是不同人的不同理解。姐夫就是那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出来的,就决定了他特别看重别人的评论,特别爱和人比较,特别讲究孝道,他更关注孩子们的外在行为表现,更严苛地用道德伦理那一套东西来检验孩子。</p><p class="ql-block">小姑子来我家吐槽她婆家的事,我就告诉她: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大叔子不尽床前孝,是因为他没有得到过父母真正的爱,他还处在幼儿时期那个没长大的孩童时代,心智不成熟,所以现在才和他爸势不两立。婆婆明里暗里希望公公死,可能是因为她受了公公一辈子的压迫、打骂,在情感上早就死了,已经没有夫妻情分了。或者是希望癌症晚期的他早死少受罪。</p><p class="ql-block">听完杨老师的课,现在回顾我说的那些话,我在干吗?全是用我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讲所谓正确的道理,在分析别人如此的原因。站在我姐和小姑子立场上看,我好像一直都在替对方找理由,把对方行为合理化,而完全没有感受到她们当下的感受,没有理解到她们为什么在我面前说这些话,她们的需求是啥。尽管我是出于不想让她们生气的立场,为她们健康着想的角度,但也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失败的沟通。我用道理把她们讲得无言以对,我是被强大的心智、被正确的理论范式给绑架了,形成了一种去感知的机械论思维方式,形成了桎梏我的新的枷锁。观念上的更新让我越发有底气地把某些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以正确者的姿态、引导者的姿态、拯救者的姿态高高地站在他人面前AI式地输出自己的所学。我忽略了很多情感上的体验,忽略了自己以及姐和小姑子我们所有人的真实感受。</p><p class="ql-block">很多孩子厌学了,废学了,辍学了,躺平了,父母在学习过后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在做,不再批评指责打骂,不再给脸色摆架子耍权威,不再嘲讽挖苦。学董老师那样写纸条,按杨老师说的创造环境去爱他,让他快乐,甚至看他脸色行事。可都多少年过去了,为什么孩子一直不见大的改变?还去不了学校?我想这些父母是否跟我一样,我们提升的只是强大的心智,我们一直在按正确的方法做事,而忽略了对孩子情感的呼应。我们正确的做人做事,却不知正确意味着什么;我们追求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我们一边感到了他,一边抛弃了感觉;我们替换和更新了理知之知,然后自然的形成范式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教育。这种机械论思维模式成为了我们和孩子之间新的枷锁,让我们以新观念、以爱的名义把彼此牢牢囚禁。</p><p class="ql-block">是我们对正确理论的偏执,让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理论就能指导了实践。是我们对孩子事事要求正确,让孩子不能犯错不能尝试,无法体验正常的成长之路,一旦正确马上作废。是我们对感知力的忽略和麻木,让我们走不进孩子内心,感应不到孩子作为人的真实感受。孩子在情感上被父母抛弃,他就逐渐精神枯竭,灵魂黯淡,逐渐走向失感,失动,心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b></p><p class="ql-block">杨老师提到奴隶道德。在我意识里,我们早已脱离了奴隶意识,八杆子打不着了。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典范。我们如何感知这个世界,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解释这个世界,我们就如何去行动,就如何存在着。我们的存在方式就是一种典范,就在影响和引领着孩子。</p><p class="ql-block">求助AI后得知什么是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它是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来的概念。奴隶道德主要特征:自我否定、自我牺牲、过度谦卑、强大嫉妒,将自身的软弱、谦卑、同情美化为善,通过道德化、被动性来否定生命本能。主人道德主要特征是自我肯定、骄傲、主动。看重个人的自由、力量和创造力,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强调勇气、独立、强大和自我主张。尼采认为:一个人是被哪种道德主宰不是由其身份地位决定的,而是由其行为中蕴含的心态决定的。尼采本人是倾向于主人道德的。</p><p class="ql-block">对照几年前的状态,当时的我似乎更偏向于奴隶道德。自我意识没有觉醒,完全不懂主体意识。自怜自哀,自我否定,从来就没思考过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真的自认为只有善良这一个品质。大女儿青春期时曾质问过我:“妈妈你有过青春吗?”惭愧地很,我真没有过。因为自视弱小,从小就是听话的孩子,乖乖女一个。从来不敢和别人吵架打架,目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甚至被侵犯了自身利益,也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活得卑微怯懦。妈妈是这样的典范,孩子不抗争、不逆反那就太不正常了。所以从这点上看,得感谢我的两个孩子拯救了我,唤醒了我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唤醒了我的学习主动性。独立,自信,乐观,自由,勇敢,实现,创造,超越,这些主人道德的品质我并不都具备,但我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所以也才有了我现在这样自洽的状态,有了我们家庭现在这样和谐的氛围。老师不是讲嘛,女儿终将是走向母亲的,母亲对女儿的典范作用绝不可忽视。想让女儿过上幸福生活,母亲得要打个幸福的样。想让女儿坚强勇敢独立自主,母亲得把自己真实地活成这个样。</p><p class="ql-block">检点自己的道德标准,如果是奴隶道德,一味老好人,自我牺牲,唯唯诺诺,听命于人,这样的典范只会引起孩子反感,并不能激发出他善良的品质。善良是一种生命力量强大的体现,在没有主体人格之前的善良,只是伪善。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典范,会消弱孩子生命力的蓬勃生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非理性意志</b></p><p class="ql-block">非理性意志指人的情感、欲望、本能等非理智的心理因素所驱动的意志力量,它不依赖于理性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受到个体的内在冲动、情感倾向和本能需求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聊过他自己谈恋爱的事。上小学时奶奶就告诉他,不要和女孩子叽叽咕咕,这算是最早的防早恋的教育吧。他当时对女孩并没啥感觉。但到了高中,就想和女孩叽叽咕咕。其实他内心很清楚,他理智上并不想谈恋爱,这会影响他学习,分神分心,但他控制不住自己,内在就有一股想要去了解女孩的强烈冲动。这就是非理性意志的力量,是人成长过程中,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生出的一种情感倾向,是一种本能需求。</p><p class="ql-block">孩子在婴幼儿时期远离父母,没有情感链接,长大一点回到父母身边,他就会本能想要与妈妈靠近,弥补缺失的母爱。这也是一种非理性意志的表达。如果妈妈不明白孩子这种情感需求,没去及时满足,孩子接收不到爱的情感,他爱的表达就被阻滞了,很可能就会对妈妈生出怨恨,他内在的小我就会一直卡在这里不再生长。如果妈妈能感受到孩子这种情感,并积极回应,你会发现,孩子在有了充足安全感后就会出现心理学上所说的退行现象,他会回到幼儿时期,本能地做出一些要妈妈喂饭、要妈妈抱抱、要妈妈抚慰等退化行为,直到他在与妈妈的情感链接中被充分满足,他的这种行为才会逐渐消失,恢复到他这个年龄相匹配的状态。生命的生长可以加速,但不能跨越。非理性意志的表达根本不受显意志的影响,无法被主观意愿所控制。</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出现了早恋,退化,冲动冒失等行为,一定是他生命意志的自然表达,并不是他变坏了。或者在学习上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完成作业,无法持续学业,厌学辍学等现象,一定是在他生命意志表达过程中,被父母老师不正当言行所干扰破坏,而出现的一种卡顿、停滞现象。他真的是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调整,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懂得,托底,支持和倍加关爱,帮助他度过这些特殊时期。</p><p class="ql-block">孩子的非理性意志表达被强行压制,阻止,也是孩子生命失动的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动力</b>:</p><p class="ql-block"><b>一、链接</b></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小的浪花之所以奔跑,是因为有身后的海浪在推动。每一个海浪的翻腾,是因为身处涌动的大海。杨老师这个比喻太形象了。我们大家喜欢深研班,原因当然是喜欢听杨老师的课,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所有深研学员和杨老师共同创造了这样一个强大的磁场。在这里,每个人都是那朵小小的浪花,我们所有人的情感产生链接,形成海浪之势,在深研班这个大海里蓬勃涌动,形成了一股强大凝聚力,把我们大家链接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短短两天的学习、浸泡和渲染,每个人带回去的,都是我们共同创造的情感共同体的力量,而绝非一个人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凝结在我们每个人心里,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和教育里慢慢体验感受,慢慢滋养生发,并将这种链接的能力扩展到我们家庭,以及更大的群体。</p><p class="ql-block">好朋友彩兰在我们家属院里开办了一个心理工作室,吸引了很多姐妹们前来看书,学习,聊天,相互鼓励,滋养,疗愈。半年下来,很多姐妹们的脸上都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眼里流露出了幸福的美好。</p><p class="ql-block">长春的纪云波老师在他们当地也创建了这样的团体,带领着大家一起运动,学习,拍照,打卡,抱团成长。每次到深研班学习,都能感受到他们团队强大的凝聚力,高涨的学习热情,着实感动。</p><p class="ql-block">链接不仅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团队,更应该发生在我们每一个小家庭里。与孩子情感链接,与爱人平等链接,与老人尊孝链接,与亲人友好链接,形成我们家庭的情感共同体,成长共同体,爱的共同体,形成1+1大于2的势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在我们身后是一整个家族的支持,是海一样能量的支持。剩下的就是每个人的各自闯荡,各自奔赴,各自成长,各自安好。每个人的安好便是每个家的安好,每个人的幸福便是每个家的幸福,每个人的爱便是每个家的爱,每个家的爱便是命运共同体的爱。</p><p class="ql-block">动力由此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自由</b></p><p class="ql-block">爱的不当便成牢笼,相互牵制。这次再听到自由,有了新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当我对你产生了不满,想要去帮助你,拯救你,指导你,建议你的时候,我就在执行我对你的控制,我就在试图改变你,改造你,我就想让你如我所是。我就在用爱编织的牢笼把我们彼此牢牢囚禁。我们都失去了自由。</p><p class="ql-block">杨老师从未对左龙给予学习和行为上的指导和纠正,左龙的每一个决定,都来自于他自己。他要去打球,要去唱歌,要谈恋爱;他要上学,要辞职,要上本科,要读研究生。指导发生在指导之外,教育发生在教育之前。自由意味着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自然意志,每个人的选择和决定都是当下最有利于他的;自由意味着允许每个人是他自己,他的理解和解释就是他的存在方式;自由意味着我们在看到别人的问题时,只在他提出请求的时候才去表达我们的想法;自由意味着我们有宽广的心胸能平静地看着他们去掉自己的坑,去犯自己的错,去经历自己人生的沟沟坎坎,风风雨雨。我们能做的只是托底,爱,典范。</p><p class="ql-block">杨老师也从不对我的作业加以指导和纠正。我在文字里犯的错,在方向上走的偏,在思维里混乱的逻辑,都是在后来进一步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的。我会特别为自己新的觉察而兴奋,为自己新的进步而高兴,很有成就感,是我自己做到的。这就是自由创造自由,我在杨老师给予我自由的时间空间里,增长了自我学习的能力,纠偏的能力,归正的能力,我一直在自由地创造着我自己。</p><p class="ql-block">那么,对比我对姐和小姑子的大道理,她们的感受一定是不自由的,是不被我接纳和允许的,所以我才会去指导去建议,急于去促成正确。站在我的立场,在我看到姐和小姑子不正确的言行里,我应该去思考她们哪里是正确的,哪里是合理的。反向证明,姐是在心疼孩子,小姑子是在面对人性的恶时,触碰到了她善的底线。她们都是在表达她们的感受,并不需要我来帮她们做判断和决定。我去爱着她们本来就是的样子,不应该在她们尚未觉察自己之时,强行介入所谓正确的指令。就像杨老师在小学时,奶奶就对他预防早恋的教育,没用的,也是不尊重她们生命自然生长意志的。自由,就是不干扰,不参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自由意志支配下去长成他自己的样子。他的智慧,会让他自己发现生命的偏航,并产生纠偏的动力。他的智慧,会带他找到更好的他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