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一口甜肉香

玉泉

<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13年了,自她走后与故乡的联系越来越少,除了春节、清明回老家上坟祭祀,几乎很少回去。但留在血脉中的思念总会在逢年过节时翻涌,从精神上让我怀念与追思,从实物中让我回味与眷恋。</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围着锅边转,以烹羊宰牛且为乐,来一场厨艺大比拼。这一晚的饭是最丰盛的,鸡肉、鸭肉、鱼肉、猪肉、羊肉、牛肉,倾其所有,即使最穷的那家也要好好做一顿给孩子们吃。在这些丰盛的菜中有两道是家乡特有的:甜肉和象眼肉。光听名字就特别,肉做成甜的是什么味道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南地北走过很多地方,这两道菜我从未见过,也许是我的故乡——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唯一的本帮菜,由于工序繁复耗时,多半在春节的时候才做。随着回忆涌上心头,心底升起甜蜜的味道,嘴角仿佛要流出口水。记得往年的大年三十,母亲一大早便开始忙碌,把排队买回来的上等五花肉整块先放进清水里煮,煮至七成熟时捞出,切成麻将大小,再放入凉水中用文火煮,煮了起油后,又把油汤倒了加水煮,反复这样煮上五六次,把肉里的油基本清完后,锅中放入红糖、蜜枣一起煮,糖的量也要适可而止,会抽丝即可。待到肉色呈现出红彤彤、亮晶晶的样子,甜肉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 夹一块放进口中,入口即化、甜蜜温润、唇齿留香,完全没有了肥肉的油腻。很多外地的亲戚朋友吃过这道菜后都终生难忘,回味无穷。爱人第一次去我家过年就被这道菜给颠覆了,跟着丈母娘学起了手艺,但始终做不出母亲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象眼肉,因其摆在碗中一个个像大象的眼睛,所以这道菜被称为象眼肉。其做法是用去油后的肥肉切成薄片,然后把豆沙卷在里面,形状如一个个的小轱辘。这些小轱辘做好后放入蒸笼里蒸熟,就可以食用了。肉的香软与豆沙的甜糯融为一体,入口难忘。</p><p class="ql-block"> 这两道菜,我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在家乡流传的,但我知道这是家乡的习俗,凡事喜欢讲究寓意,年夜饭一家团聚,做上点甜味的菜,希望日子甜甜蜜蜜、来年幸幸福福,多么美好又朴实的愿望呐!</p> <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我再也没有吃到她做的甜肉和象眼肉,春节时,吃着满桌子的菜,我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原来是那一口甜肉的香、糯、甜,是对母亲永远的思念,也是对故乡年味永远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原文发于学习强国平台,2025年3月红河日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玲,女,笔名玉泉,现居云南弥勒。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红河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有200多篇文学作品刊载于《散文百家》《青年文学家》《格调》《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文学界》《家庭周报》《学习强国》《红河文学》《大理文化》《昭通文学》等。作品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有奖征文三等奖等奖项30多次,出版诗歌集《高原蓝》、散文集《云下红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