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带着爸妈游北京(三)圆明园 2025.3.31

陈玉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到圆明园、颐和园、鸟巢和水立方。照片太多分做两个美篇保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圆明园景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美丽的风景,诧紫妍红的各种花卉争相开放,好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路旁的大树上一只可爱的小松溜下来吃游人投喂的食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过了大概两公里美丽的风景区终于到了圆明园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年圆明沧桑,百年 启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百五十余年营建、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一切造园艺术典范,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艺术收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于世。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圆明园彰显着中西文化互鉴的成就、见证着朝代国运盛衰的历史、传达着爱国主义情怀的声音,更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曾经付之一炬的震撼与伤痛不曾忘记,而如今的圆明园正带着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时代生机和昂扬姿态,持续擦亮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亮丽"金名片",不断探索助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研究与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更积极讲述着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的时代新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近圆明园,让我们从今天仍然屹立的残墙立柱说起,观其往昔,目其今朝;让我们从深埋地下的遗物说起,探其根本,知其缘由;让我们走向圆明园历史的深处,听其诉说,感其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遗址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十二年(1747)始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基本建成。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西洋楼是一处以喷泉为主要特色的欧式园林,其建筑形式为"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同时汲取中式园林的元素。西洋楼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捷克人艾启蒙等设计和指导,中国匠师建造。乾隆五十一年(1786,宫廷画师伊兰泰创作的《西洋楼铜版图》完稿。西洋楼是中国大规模仿建欧式园林和建筑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建筑、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方音乐之处,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由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水池。喷泉的供水楼在谐奇趣西北,称作蓄水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圆明园罹难后,谐奇趣楼前喷水池内的西洋翻尾石鱼流散 北京大学。楼北的菊花式喷水池曾散落于城里的翠花胡同,1987年在原址复位。</span></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北喷水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喷水池为菊花式,直径为4.5米,池深0.33米。盛时有4条铜鱼、4个小喷水塔等组成的三层喷水机关。该喷泉正迷宫黄花阵。园毁后,此喷水池流散于北京东城翠花胡同(所),1987年运回原址复位。</span></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圓明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本身并不是地道的西方建筑,而是传教士为迎合中国皇帝好奇心而产生的作品。其主要意义,在于它"是自元末明初欧洲建筑传播到中国以来的第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作品,也是首次将东西方两个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创造性的尝试"。它是对欧洲巴洛克风格进行的一次本土化尝试,沿用了自宋代就已经成体系的石作技术,对西洋风格的建筑装饰理念进行了新尝试,并且引入了全新的装饰题材,将巴洛克风格自由的装饰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装饰理念予以融合,形成独特的华丽装饰风格,是为中国巴洛克风格之滥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的建造,一方面,反映了清帝国统治者观念上的某种变通,体现了清帝对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包容与接纳;另一方面,出现在皇家御园内的成规模的西式园林因真实记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显得十分珍贵,同时也证明了两种园林文化在当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西洋楼的诞生,促使中国出现了更多砖石结构的仿西式建筑,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了一批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建筑,甚至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圆明园罹劫后,中式园林建筑几乎荡然无存,而西洋楼建筑因是砖石结构为主体,相对耐于保留,遂成为整个圆明园遗址建筑遗存最多的地方,西洋楼无形中反倒成为多数人心目中的圆明园形象,而事实上这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典型误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全景图(张宝成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花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谐奇趣北侧,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黄花阵的方阵为南北长方形,四面设门;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寓意"天圆地方"。方阵南北长约89米,东西宽约59米,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镶化宇雕花青砖墙面,也称万花阵,据记载,盛时每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都在此举行灯火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7年和1989年,先后在原址按原样修复全部阵墙和欧式圆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越在黄花阵(类似密宫)中奇特的树!</span></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各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头像,现有三尊存于法国和中国台湾,牛、虎、猴、猪现存保利艺术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重复的照片,一起收藏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