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盛赞张浩洁先生《人生有杏》文集出版

南郑文苑★吴元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专家学者盛赞张浩洁先生《人生有杏》文集出版</font></b></h1> 近日,汉中市作家张浩洁先生110余万字的《人生有杏》文集(包括长篇小说《银杏树下》《凤河清流》及散文集《汉水絮语》)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该文集由开创中国传记文学的著名作家张俊彪作序,原汉中市委书记、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知名书法家白云腾题写书名。同时,《人生有杏》文集还入藏张俊彪文学艺术馆。 清明节前,南郑籍著名科学家陈.正.汉先生从重.庆回到故乡新集镇祭祖,参加了张浩洁先生的新书座谈会。他手捧厚重的三本《人生有杏》文集,甚是感慨,称赞张浩洁老同学的大作主题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写作功底深厚,全书用文学的手法深入生动地描写了近代官场和民间风云变幻的情景,为读者提供了回顾历史的画卷,堪称一部不多见的文学佳作。并为浩洁先生的大作面世表示由衷的祝贺。 此前,南郑朋友牛玉汉、朱军、陈兴云、张辉、潘钦利及省市领导白云腾、杨春景、何振基和著名作家王蓬、刘志青等多名大家都为张浩洁先生的作品写了文学评论,发表在各家媒体上,对作品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点评。其中14篇文学评论收录在《汉水絮语》文集中,可谓好评如潮,入木三分。<br> 张浩洁,汉中市南郑区新集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当过农民、战士、矿工、公务员。热爱文学,上中学时开始写作,发表作品。参加工作后,曾任汉中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业余创作散文、小说等,2007年起,张浩洁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汉水絮语》《浩洁文存》和长篇小说《凤河清流》《银杏树下》等作品。近年他将作品作了补充修订结集为《人生有杏》文集,共计110余万字。 《人生有杏》文集中的长篇小说《银杏树下》,以某地市委大院办公楼前老银杏树为背景,以尹家沟主人公尹远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描绘出一幅上溯太平天国运动,近涉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尹远在社教运动中认识的徐海峰,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认识的何涛,以及走出社会认识的李凯,都相继在银杏树下的办公楼里主政林河,叱咤风云,分别扮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角色。其中身为常务副书记的刘晓峰为了上位市长、书记,与徐海峰、李凯展开的布线盯梢、布局陷害、刀光剑影的闹剧,惊心动魄,跃然纸上,引人入胜。同时,小说从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出发,对部分官员贪污腐败、声色犬马、权色交易也作了生动描述,使人们从中认识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艰巨性。<br> 小说在描述官场斗争的同时,还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尹家沟当过知青的市委书记何涛不忘初心一身正气、抵制不正之风,竭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形象,开创了林河市实现政通人和、天蓝水绿、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其间,尹远的参谋助手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文章报国的文化情怀。 《人生有杏》文集中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凤河清流》,以江涛坎坷曲折的笔耕生涯和凤河政局风云变幻的历史为铺垫,重点描述了刘伟主政期间为适应南水北调新形势,果断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环保与发展双赢的雄才大略和艰难历程。故事中尽管少缠绵悱恻,风花雪月,但围绕确立旅游强市战略过程中的认识摩擦,观念碰撞,思想交锋,政见博弈的情节不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小说对后工业化时代如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一定的启迪和咨政作用。 《人生有杏》中的《汉水絮语》,集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评论为一体,算是作者仕途、文学双栖人生的总结。《汉水絮语》中的散文、随笔,真实地记述了作者放牛娃的天真与快乐,上学期间的勤奋与倔强,从军路上的大起大落,步入仕途的坎坎坷坷,出国考察的异域风情,以及对父母、兄长、恩人的深情怀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坚守文学,饱受仕途、文学此消彼长的坎坷磨难。既靠文学使自己破例从农村招干端上“铁饭碗”,又因文学得罪了权贵,仕途受挫,从政之路很不平坦。<br> 尽管作者人生充满艰辛,始终将文学作为业余爱好,不离不弃,时有散文、诗歌、随笔见诸报刊。退休后,坚信文学依然神圣,有耕耘就有收获的因果激励,向文学发起了最后的冲刺。在写出了长篇小说《凤河清流》《银杏树下》之后,又将陆续发表的散文、随笔,以及自己和他人对作品的评论文章收入《汉水絮语》,其目的是想表明自己仕途不幸文学幸,聊以自慰,自娱自乐。 <b>著名作家张俊彪在序言中评论说:</b>张浩洁这部《人生有杏》文集可以说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作者的作品,不论小诗短文,还是长篇大作,都是着眼于自己所生活的地域发生过的人和事,故乡情,身边事,周围人,眼前景,皆是自己的亲历见闻,所以读起来真实自然,平实质朴。二是记录时代变迁。作者后期的两部长篇小说,着力反映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思想情感的演进与嬗变。三是娴熟运用地方语言。作者的大多作品,特别是两部长篇小说,充分运用陕南地方语言,使人读起来有一种亲切熟稔感,如临其境,如在其中,富于地方人文与风情。总而言之,这部文集,因了以上三点突出的特色,便有了在文坛立足存身的一席之地,特别在陕南地方文库更应如是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动机和风格流派</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浩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我七十周岁来临之际,共计110多万字的《人生有杏》文集作为最贵重的生日礼物出版问世,令人倍感欣慰。《人生有杏》文集中《凤河清流》《银杏树下》两部长篇小说是我运用叙述学创作长篇小说的大胆尝试,取得收获。<br>我于2014年退休后,出于几十年来从事参谋咨询工作的思维惯性和文章报国的赤子情怀,并没有完全停止思考,仍想发挥余热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尤其是我市被国家列为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后,面临关闭污染工业,发展绿色产业的新形势,更加激发起我的创作冲动,决定写一部反映产业转型方面的长篇小说,为地方经济发展起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根据小说的构想和时间跨度及繁杂事件,如果纯粹按照塑造人物、细节描写的小说属性来写,一百万字也拿不下来,且会是见人不见事,至关重要的繁杂事件往往叙述不清,达不到文学启迪效果。想用报告文学的手法写,却又不是真人真事。<br> 正当我纠结能不能用叙述文体写长篇小说时,著名作家何镇邦在长篇小说《浮世烟雨》总序《长篇小说怎样面对新的世纪》中关于叙述学的论述使我豁然开朗。他说:“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长篇小说尤其如此。一位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不会或不讲究叙述的艺术,不讲究故事的技巧,是不可思议的。长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固然有思想的魅力,人物、形象的魅力和情节的魅力,但在某种意义上,更可以说这是叙述的魅力。21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的作为现代文体学一个重要学科的叙述学,几十年来已经得到相当迅速的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叙述学的诞生和发展为研究长篇小说的叙述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照。”<br>有了以上权威理论指引照耀,我利用多年来生活积累和固有的文学写作功底,大胆利用叙述学文体和手法写出了《凤河清流》初稿,经过几次修改和打磨,交由三秦出版社审改后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作品启迪教化作用明显,受到了党政机关干部的称赞,好评如潮。事实证明,方兴未艾的叙述学非常适合长篇官场小说、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需要,富有很强的生命力。<div><br> 作为官场小说姊妹篇的《银杏树下》尽管注意了矛盾冲突,人物刻画,前后呼应等小说创作中的基本要素,但总体上看,仍属运用叙述学创作的叙述小说。且在叙述文体运用、语言艺术的把握上,都比《凤河清流》显得挥洒自如,成熟老练,尤其在结构艺术、故事演绎艺术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自认为是一部比较成功的长篇叙述小说。在这里,我衷心祝愿叙述学这一现代文体学的重要学科,欣欣向荣,枝繁叶茂,孕育更多优秀的长篇叙述小说问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10月</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