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PSD)是指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是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原因所致的躯体疾病。 </p><p class="ql-block">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p><p class="ql-block">狭义的心身疾病主要指在上述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组织损害性的疾病,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p><p class="ql-block"> 1.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 </p><p class="ql-block"> 2.明确的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 </p><p class="ql-block">3.损害往往涉及的是自主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 </p><p class="ql-block">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是与精神科相关的疾病,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p><p class="ql-block">二、病因理论</p><p class="ql-block">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各种因素之间又互有联系和影响。目前对其发病的理论主要有两派: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心理生理学理论。 </p><p class="ql-block">1.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有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因而他们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需要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 心理动力学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片面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把躯体疾病的许多症状都解释为潜意识中情绪反应的象征,影响了对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疗。 </p><p class="ql-block"> 2.心理生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有意识的心理因素,如情绪与可测量到的生理、生化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他们还探索到心理社会刺激引起的情绪是通过一些途径引起生理生化变化而致病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不仅重视对心理生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即强调了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目前研究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生活事件 Schmale研究了亲人分离、忧郁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他发现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中都有失落感的诉述(真实的或想象的),并在疾病的症状出现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帮助。与此相似的报告有配偶死亡后,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国内康文娥的研究揭示,在一组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应激生活事件对心身疾病的影响。</p><p class="ql-block">2.精神应激和情绪反应 精神应激可以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皮肤病等心身疾病。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即愉快、积极的情绪)和负性情绪(即不愉快、消极的情绪)。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Cannon研究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发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都可使消化活动受到抑制,同时情绪对心血管、肌肉、呼吸、内分泌等功能也存在类似的影响;而情绪的改善则有利于胃溃疡等心身疾病的康复。因此情绪反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中介过程。 </p><p class="ql-block">3.个体易感性 在相同的心理应激背景下,并非每个人都会患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个体的素质和生理特点,即个体易感性有关。Mirsky曾对加拿大伞兵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溃疡病发病研究,探讨情绪、个体易感性与溃疡病的关系,发现紧张的训练会增加溃疡病的发病率;另外发现,63例具有高蛋白酶原者中有5人患溃疡病,而低蛋白酶原者则无一人患溃疡病。因此,认为高蛋白酶原是消化性溃疡的易感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 4.行为模式 人类的性格特点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在医学发展史上已经有很多研究。A型行为模式特征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胜;另一方面表现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满敌意,患冠心病以及激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B型行为模式的特征是:没有很高的抱负,容易满足、随遇而安,此类性格的人则无A型行为模式的人的特点。对其他疾病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的患者大多比较被动、好依赖、顺从、缺乏创造性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则表现为宁静、敏感、情感不轻易外露、并有洁癖;癔症患者则往往具有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善于任意发泄,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中。</p><p class="ql-block">三、心身疾病分类 </p><p class="ql-block">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 </p><p class="ql-block">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p><p class="ql-block">2.骨骼肌肉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p><p class="ql-block">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p><p class="ql-block">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p><p class="ql-block">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p><p class="ql-block">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p><p class="ql-block">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p><p class="ql-block">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p><p class="ql-block">9.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p><p class="ql-block">10.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p><p class="ql-block">11.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p><p class="ql-block">12.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p><p class="ql-block">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p><p class="ql-block">四、常见的心身疾病举例 </p><p class="ql-block">1.进食障碍 </p><p class="ql-block">(1)神经性厌食: 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 </p><p class="ql-block">(2)神经性贪食症: 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性行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 </p><p class="ql-block">(3)神经性呕吐: 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心情不愉快等。 </p><p class="ql-block"> 2.睡眠障碍 </p><p class="ql-block"> (1)失眠症: 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患者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严重的还可影响其精神效率或社会功能。 </p><p class="ql-block">(2)醒觉不全综合征: 由于生活节律的改变,引起白天醒觉不完全,可表现为记忆差、疏懒、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在老年中因影响认知功能而被误认为是痴呆等。 </p><p class="ql-block">(3)嗜睡症: 过度的白天或夜间的睡眠,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存在发作性睡眠并非由于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所致,而是常常与心理因素相关。患者每天出现睡眠时间过多或睡眠发作持续一个月以上。 </p><p class="ql-block"> (4)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反常,有的睡眠时相延迟,比如患者常在凌晨入睡,下午醒来;有的睡眠时间变化不定,总睡眠时间也随入睡时间的变化而长短不一;有时可连续2~3天不入睡,有时整个睡眠提前;过于早睡和过于早醒,患者多伴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p><p class="ql-block">(5)睡行症: 患者在入睡后不久,突然从床上起来四处走动,常双目向前凝视,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患者可有一些复杂的行为,如做饭,做家务等,但难以唤醒,常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然后可回床上继续睡觉,醒后毫无记忆。多发生于入睡后不久。 </p><p class="ql-block"> 3.性功能障碍 </p><p class="ql-block">(1)性欲减退:成人持续存在的性兴趣和性活动降低,甚至丧失,表现为性欲望、性爱好及有关的性思考或性幻想缺乏。 </p><p class="ql-block"> (2)阳痿:成年男性在性活动的场合下有性欲,但难以产生或维持满意的性交所需要的阴茎勃起或勃起不充分或历时短暂,以致不能插入到阴道完成性交过程,但在手淫、睡梦中、早晨醒来等其他情况下可以勃起。 </p><p class="ql-block">(3)阴道痉挛:性交时阴道肌肉强烈收缩,致使阴茎插入困难或引起疼痛,主要原因是源于对性生活的恐慌或恐惧而产生紧张、担心、害怕的情绪。 </p><p class="ql-block">(4)早泄、阴冷、性乐高潮障碍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