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华魂”——龙渠红军烈士墓的革命故事

甘肃张掖甘州张军

<p class="ql-block">【活动剪影】4月3日上午,学校第一、第四支部全体党员前往甘州区龙渠乡红军烈士陵园进行“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华魂”党员教育活动。在半天时间里我们我们向烈士墓敬献了花篮,瞻仰了烈士墓和“龙渠会议纪念馆”,聆听了白城子战斗和陈氏三代守墓的感人故事,最后吃了忆苦思甜午餐。黑面窝窝头,煮土豆,煮南瓜,青稞疹子稀粥,我们从味觉上体会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难困苦。</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20日高台失守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突围东进。23日,西路军沿祁连山东行至黑河两岸的西洞堡和龙首堡一线。24日晚,西路军总部进驻龙首堡张家屯庄。27日晚,陈昌浩、徐向前主持召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史称龙渠会议),研究部队的下一步行动方针。在会上,鉴于东返面临马步芳敌匪层层防堵的不利局面,陈昌浩力排众议,作出决定:集中兵力重返倪家营,重建骑兵师,以调动东面敌人让开道路,择机东返。当晚,西路军在给中革军委的电报中报告了西进决定:“敌已备于东,马上东进不易,宜在甘州以西周转一时,求各个击敌。深夜会议结束后,西路军即开始突围重返倪家营,并临时组建300人的骑兵部队向东佯动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大部队西进。1月30日,西路军近1.3万余人全部进入祁连山北麓梨园口外的倪家营子,再次陷入敌人的重兵围攻之中,鏖战月余,损兵折将,最终兵败祁连山。龙渠会议是西路军征战河西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在当时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会议就关于东返还是西进问题作出了艰难抉择。也正是这次会议,决定了西路军最后的生死存亡。</p><p class="ql-block"> 张福寿祖籍甘州,生于清朝末年,信奉佛教。张福寿勤劳朴实,经过多年的努力,家境日渐殷实。40岁左右当上张家掌门,后来还当上了张掖县54渠的农官。张福寿一辈子没有做过害人的事,从不难为穷人,在当地百姓中树有很高威望。</p><p class="ql-block"> 农历1936年的寒冬腊月,听说从民乐下来一支部队和马家军打仗。当红军到达张家屯庄时,安排伙夫用大铁锅蒸了山药蛋,又做了糁子搅饭和黄米饭让红军吃饱,之后在红军领导的要求下,他找人炒了麦子和豆子,磨了炒面让红军带上,得到红军领导的赞扬。正是由于这次接触,在随后西路军从倪家营东返途中,就将总部驻地选在了张家屯庄,也就有了后来在此召开的龙渠会议。</p><p class="ql-block"> 张掖解放后,张福寿积极配合地方新政权建设,张家屯庄由政府征用,作为龙渠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办公用所。1976年政府搬出后,张家屯庄即被拆除,庄基地复垦为耕地,只有那两个西路军将士曾经用过水的涝池,仍然默默见证着那段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张家屯庄是后来复制的。我咨询了一个知情的讲解员。她说,原来的张家屯庄墙高8米,厚3米。现在的墙高目测也就五六米。</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27日深夜龙渠会议结束后,为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大部队重返倪家营,西路军参谋长李特临时组建以红9军27师75团骑兵为主的300多人的队伍,由75团一名副团长带队,于当晚从西洞堡出发,向东佯动。</p><p class="ql-block"> 28日凌晨太阳刚露头,佯动部队到达西洞堡以东30多里的白城子(今龙渠乡白城村),准备在这里稍作休息再向民乐方向运动。​但在部队修整时被突然而来的马匪突袭。300名红军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除了有十余人从墙洞转移外,死于将士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白城子战斗结束后,村民陈德宝发动村民们为牺牲的红军收敛遗体,在自家房屋旁挖了一个很大的墓穴,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在那里。自此,每个年头节下,他都带着儿子陈瑜林为烈士扫墓祭奠。直到老人去世前,还叮嘱儿子要看护好红军烈士墓。</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村民们挖沙取土,渐至红军烈士墓周围。陈瑜林为防止烈士墓遭到破坏,一遍遍地劝阻村民,最终村民们听从劝说,不再挖土,烈士墓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来,为了守墓方便,陈家一直居住在离村庄一里多远的独院里,几次翻修房屋都在原地进行,从未搬家。1963年,陈瑜林的儿子陈宗新出生。从记事起,每逢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和腊月三十,陈榆林都像当年父亲带着他给烈士扫墓一样,带着儿子去扫墓。陈家赤诚守护红军墓,从爷爷陈德宝、父亲陈瑜林到孙子陈宗新,已长达80余年。就今天给我们当讲解员的也是陈氏孙女陈女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