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德学校

大华

<p class="ql-block">  在贵阳老城区中心繁华地段大十字有这么一个文物保护遗址: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它总是被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人们来来往往从达德学校旧址门前经过,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以前我印象里它好像是一群退休老头、老太太拉二胡、唱戏娱乐的公共场所,没有什么意思。可当时我曾闪过这么一个念头,在这么中心繁华的地段,这里排什么用场不好吗?</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期间,我突发奇想的一个人到贵阳老城区逛逛,穿街过巷悠哉悠哉步行了六七个小时,这看看👀那瞧瞧,这块我曾经生活近20年的地方,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昔日的模样已大都消失,我似乎走进了一个陌生的城区。走到昔日旧城区的中心大十字,我无意识地停在达德学校门口,抬眼望去,这里好像刚刚装修过,围墙、大门、石阶都修葺一新,不是我印象中破旧不堪的模样。我正准备离开赶地铁🚇回家,一个保安大哥走过来热情地对我说在值班室登记,就可以进去参观。我虽忙着赶车回家,但又碍于保安大哥的热情,我想看看就看看,又花不了多少时间,于是我登记了个人信息,走进了贵阳达德学校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  因为达德学校关门时间限制,我匆匆溜了一圈,感觉这旧址还是值得一看,待有时间再来好好转转。</p> <p class="ql-block">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修葺一新的大门、围墙,门前两边有两块醒目的牌子,“忠烈宫”、“贵阳达德学校旧址”。拾级而上,进入这贵阳很少的文物保护单位看看👀。</p> <p class="ql-block">  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18号(贵阳老城区中心地段)。据有关史料记载,始建于元代。旧址元朝时是南霁云祠,为纪念曾任贵州清江太守的南霁云而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增修,后改建为忠烈宫。后来在此诞生了达德书院,它是贵州第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新学馆的所在地,同时也是贵州第一创建新式私立小学的地方,同时它还是第一个门类齐全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  达德学校的旧址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建筑的主体部分由两个四合院组成,第一重四合院是前院,对着大门的是挂有“达德戏院”匾额五开间的大殿,大殿内现展出中小学生的书画作品;挂有“达德书院”匾额左厢房是可供人阅览书籍的地方,有楼二层未向游客开放;而挂有“冰壶居”的右厢房,应该是饮茶的雅室吧,同样有楼二层未向游客开放。进入前院,庭院幽静的氛围一下把游客从喧嚣嘈杂城中心的闹市拽出,来到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沿左边石阶而上,向右转入二层楼房底层内部,这里是有关达德学校概况、办学宗旨等的展厅,展厅布局分左、中、右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这左边展厅,通过图片、资料介绍了达德学校办学的宗旨,图文并茂地介绍达德学校办学的有关人物。</p> <p class="ql-block">  游客来到这里,站在灯下,耳边就会响起达德学校激昂的校歌声。看这位小朋友正在静静聆听悠扬激昂的达德校歌。我们这位家长太有心了,让孩子接受这样的氛围教育,点赞👍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中间展室,左墙璧上赫然书写着 “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十几个大字,这可以说是达德学校办学的宗旨。而我也是因它二次踏进这块宝地。</p> <p class="ql-block">  屋子中央伫立着两个人物塑像,左为革命烈士王若飞,他曾就读于达德学校,后又曾在达德学校任教;右为黄齐生,曾任达德学校校长,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的进步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展室主要介绍达德学校办学以来,师生员工概况,以及学校管理規章制度等概况,从展出的一幅幅图片、一页页原始资料、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达德学校管理的严谨规范。</p> <p class="ql-block">  这幅图片介绍了达德学校抗战期间,贵阳大十字遭到日机狂轰滥炸,达德学校学被迫迁移到南郊摆郎乡,当时师生们坚持在田头、田坝、树荫下上课,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后几经搬迁,抗战胜利后学校才全部搬回忠烈宫。从中我们可感受到达德学校师生坚持不懈办学求学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出一楼中间展室,就到了达德学校的主体部分。正面台阶上是昔日达德学校的礼堂,礼堂内陈列着达德学校校史展,礼堂左边是一楼一底的厢房,礼堂右边厢房只有一层。右厢房最靠东边墙的两间小房子,分别是当时达德学校的教员办公室、校长室。而正对礼堂的二层楼房,是达德学校发展历史、办学宗旨、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状况……等有关史料介绍展厅。</p> <p class="ql-block">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为一典型明清风格的四合院,飞檐走翘,红柱青瓦,石栏曲回,花圃鱼池相映成趣,由正厅、南北厢房和对厅组合的院落,高低错落有致,布局十分严谨。</p> <p class="ql-block">  台阶的右下侧,立一石碑,上刻“勿忘5月7日”。1915年初日本向中国政府施压,提出干涉中国内政的“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9日,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于是接受了其中部分条款,为反对袁世凯向日本政府签署的卖国“二十一条”,达德师生群情激愤,黄齐生先生手书“勿忘5月7日”,刻碑立于校园内,激励师生永远不忘国耻。原碑立于1915年,后被毁。现碑1990年5月7日达德校友重立,贵阳籍著名国画艺术家谢孝思先生重书。</p> <p class="ql-block">  礼堂右边的厢房,是黄干夫先生的贞干室。室内有达德学校仁人志士的图片影视播放。</p> <p class="ql-block">  贞干室旁是达德学校的教师办公室。老师办公条件简陋的状况不用多说,可从有关资料看,当时在达德学校任教的每一个老师,心中都充满了热情,他们牢记达德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知、仁、勇”。</p> <p class="ql-block">  达德学校校长办公室,简朴无华,看去就像普通人家的一个小小书屋。可坐在这里办公的人,心装天下事,为了国家民族的富强,在兢兢业业地办学育人。这样为教育默默奉献的人,今天依然令后人起敬。</p> <p class="ql-block">  达德学校的校训:知耻、力行、好学。 </p><p class="ql-block"> 达德学校的办学宗旨:仁、智、勇。</p><p class="ql-block"> 从达德学校的校训、宗旨来看,贵州这些近代教育的先驱者,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多么新潮,今天我们看来确是多么的符合教育规律。</p> <p class="ql-block">  台阶旁的石雕,台阶上憨态可掬的两只小狮子,还有那台阶边石雕栏杆,使院内增添了灵动气息。</p> <p class="ql-block">  达德学校的校训“知耻、力行、好学”六个大字赫然书写在礼堂门头上方。我想学校是要让所有学生铭记校训,为国家民族的兴盛而努力学习。</p> <p class="ql-block">  礼堂外两侧的墙壁上还依稀可见当时刻在石墙上的文字印迹,只遗憾字迹模糊不清无从辨认,我想应该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礼堂左边厢房的底层是谢孝思、刘淑华大师的书画展。</p> <p class="ql-block">  左厢房楼上展室,展出的是达德学校戏剧组当时演出的一些剧目照片和资料。这些资料告诉后人,当时达德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国家民族命脉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  从楼上往下望,中间这块空地,应该是昔日达德学校的操场。这地方真不大,我不知学生多时,学校是怎么来安排学生做课间操的。</p> <p class="ql-block">  正对礼堂的二层楼上的房间陈列,通过图片、资料、有关数字介绍达德学校方方面面的内容,首先它用醒目的红色字体对达德学校的校训“知耻、力行、好学”进行了诠释,其次通过图片、资料、数字介绍了达德学校办学的理念、以及达德学校教书育人的硕硕累果。</p> <p class="ql-block">  在达德学校上上下下转了个遍,我总算对达德学校的概况有所了解。我对这些贵州早期投身从事教育先驱者们从心里敬佩他们,他们当时教书育人、办学理念仍值得我们提倡。</p> <p class="ql-block">  从右边石阶往外走,见围墙边草地上有块圈石碑,上有王阳明先生对南霁云将军称赞诗一首,从中我们可略知南霁云身为何人。</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门回头看达德学校旧址,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庭院,可它却记载了贵阳近代教育的发展史,同时它也是贵州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革命活动场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2019年10月,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我在回家的途中,仔细想想二进贵阳达德学校旧址,收获真的是多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