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嚼舌头也叫嚼舌根,就是背后议论他人、传播他人闲话的行为,几个人一起嚼舌头时议论的往往是彼此都熟悉甚至是对彼此都有厉害关系的人,而嚼舌头通常是捡第三方某人差劲的方面嚼,对方说某人的缺点时,为迎合对方而想方没法印证对方的观点,添油加醋放大某人的缺点,这样嚼来嚼去,被嚼的某人就成了毫无优点一无是处且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了,这就是嚼舌头的目的,也是嚼舌头的兴奋点所在,嚼舌头的惯性就是嚼别人的不是、嚼别人的缺点、嚼别人的痛处,这样才爽,这样才有嚼头。记得有个小时熟悉的一人家,娶了大儿媳妇,老人家因对大儿媳妇不满,就成天在外与人嚼大儿媳妇的舌头,与别人嚼还嫌不够,就去与儿子嚼,起初儿子觉得母亲说得不对,但慢慢的听多了也就逐渐认同了,觉得妈妈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夫妻间矛盾渐生渐长,最后如老太太所愿,顺理成章离婚了,后来老太太又去与女儿嚼女婿的舌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女儿的婚姻也嚼吹了,所有的小家庭都破了散了,儿子女儿都又回到了自己身边,嚼散了大儿子的家庭,也嚼散小女儿的婚姻,自然也就没有哪个女人愿嫁进这样的家庭来了,二儿子就只能一直光棍着呢,每到过年过节,这一家子可就是真正的一家子过节了,老年父母带着两儿一女,想想也应该是可亲可亲的啦,可现实偏就是冷酷的尴尬、彼此的怨恨,本该是热闹的节日却过成了极致的清冷。</p><p class="ql-block"> 嚼舌头会对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关系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年轻人嚼舌头影响自己小家庭生活,影响邻里关系和工作关系,多子女的老年人嚼舌头就会危害整个大家庭的发展,并且会在日积月累中润物无声地形成嚼舌头的家风,使整个家庭永无宁日,家庭人员间本该相互扶持,相互成就,却因为嚼舌头而被嚼得彼此猜疑,彼此防备,见面见得尴尬,聊天聊得虚伪,在热热闹闹的来往中各自悲哀的孤独着,嚼舌头也会嚼显自己的人品,整个人内心变得日益猥琐,嚼得自己每天都不得不披上所有的伪装,不然丑陋的灵魂就会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一个大家庭和谐与否,取决于老人家的为人处世哲学,取决于老人家的口德,取决于老人家内心善良与否。母亲是一个接近于文盲的农妇,却能将人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且自然而无需雕饰,在与同样是文盲却出身于地主世家的奶奶相处时也能极为融恰,外婆早逝,妈妈就把奶奶当成自己的妈妈对待,奶奶待妈妈也如同女儿,正因为这种彼此的真心相待成就了一段楷模般婆媳相处的佳话,在妈妈的悉心照顾下,奶奶健健康康活到一百零三岁高龄、无疾而终。妈妈同样对每一个嫁进我们家的儿媳视同亲生,妈妈说自己也是嫁进来的儿媳妇,所以在处理儿子与儿媳关系中的矛盾时会毫不犹豫偏袒儿媳,毫不保留地指责儿子,甚至会为儿媳们藏拙,儿媳们的需求会在第一时间里予以满足,心甘情愿的付出,对待孙辈也是毫不保留宠着,在这个大家庭里,妈妈的无疆大爱温暖着每一颗晚辈的心,特别是当晚辈处于某种困境中时,这份爱是治愈的良药,是艰难时力量的源泉,不管是对面还是在电话里与妈妈聊天,也不管之前情绪如何,妈妈的话语总能令人愉悦、总能令人释怀、总能令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仔细想想妈妈的这种能量,其实也就是口德,妈妈的口德有如妈妈的心灵,晶莹剔透如一湾暖春水,言为心声。</p><p class="ql-block"> 见过不少多子女的老人嚼晚辈中过得相对差一点那个的舌头,言谈中显露出对其的不满甚至是厌弃,嫌贫爱富在这种老人心里是不分亲疏的,可事实上,这个令其生厌的晚辈可能是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出现并提供帮助的人,但这种帮助在这种老人看来是理所当然又毫无意义的,是可事后即忘的。有个小学朋友,初中毕业在家务农,因为在家务农,侍候八十多岁母亲的事就全落他身上了,母子朝夕相处时间久了,矛盾也就免不了,这个老母亲在村里逢人就讲这个儿子的不是与不孝,却常不忘夸远在哈尔滨的大儿子如何如何孝顺懂事,每个月都会打几个电话嘘寒问暖,说多了,小儿子就想让大哥回来侍候母亲,母亲就说大儿子要工作没有时间,最后商量来商量去,把母亲送去了哈尔滨大哥家,结果不到一周就哭着喊着要回来,小儿子虽不好,但说了骂了依然会侍候自己,唉,对这种老人付出越多矛盾越多,相处越久仇恨越深,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p><p class="ql-block"> 虽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但舌</span>头嚼着嚼着情就淡了,嚼着嚼着心就冷了,再嚼着嚼着家就散了。老人家的囗德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年轻人的囗德是修身养性的起点,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人世间所有的矛盾纷争都因一张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伤人最深的是言语,治愈人心的也是言语,创造和谐的是言语,制造裂痕的也是言语,我们不能保证背后无人说,那就应该做到人前人后不说人,留点口德荫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