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导航看,松庄村离县城四十里地,开车四五十分钟。但上了路就忘记时间了,时间已不重要。那真是山路十八弯,路又十分窄,弯弯都踩着刹车,探头盯着前方,警惕对面动向,每一次交会几乎都在刹停状态。好几次,在路窄之处,眼见就要碰擦到对向的车了,必须一方倒倒车,再靠靠边,折起后视镜,缓慢通过,险象环生啊!这数不尽的弯里,导航不停提示90度弯,180度弯,视野经常进入盲区,没有学过山路开车项目的平原人,简直就是如临大敌。山里的公路沿着山形皱褶起伏而蜿蜒曲折,像一根窄窄的带子妖娆地系掖在山的腰间,山浑身还不时插上几株猩红的野杜鹃,阳光下分外醒目,这要打扰到开车的专心,而山也浑然不知妖娆的弯路到底有多难开。</p><p class="ql-block">但即使这么难开,目的地隐藏山里这么深,人们依然趋之若鹜。松阳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秘境里的三都乡松庄村,有座石拱桥,登上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么权威的认可非同一般,哪怕山深路难,也想亲眼一睹古桥的风采。</p><p class="ql-block">停好车,看见进村的路口有摆摊点,用条凳泡沫箱搭起来的简易摊位。此时人去摊空,只有一位老人还守着他几样土货:几包茶叶,几袋梅干菜,一袋捆扎成把的捞汤菜——那是本地特产,青菜整株放入沸水锅里汆烫,“杀青”之后捞起晒干而成,据说投入猪骨汤里煮制,口感独特,味道鲜美。跟老人用松阳话攀谈了几句,收集到了桥的位置和进村的路线信息,便起步离开,全然不看老人殷切盼售的眼神,不好意思了。</p><p class="ql-block">左侧进村的路地势高,可以把整个村庄尽收眼底。村子隐藏在群山环绕的山坳里,一条溪流自山上而下蜿蜒贯穿村子。村子不大,红墙灰瓦连成一片,特别是夯土墙在阳光下呈一片金黄色,但其中有一幢挂满流苏面条的现代建筑,像个外来者突兀闯入。村口狭窄,溪流若隐若现。绕过一段,就看见了那座封面桥,再上前,便豁然开朗,真的颇有几分桃花源意味: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p><p class="ql-block">快到中午了,抓紧时间向石拱桥靠近,趁人少上桥去打卡拍照,看个究竟。此时桥上和桥旁有三对人,都在围着桥做文章,身份应该都和我一样。每对都互相帮对方拍照,有坐桥边荡下双腿的,有顶天立地站在桥拱顶的,年迈的桥携一身藤蔓披挂,与清新灵动的人们在春天里相遇定格,就是一份美好的珍藏!</p><p class="ql-block">看样子这三对也都是有备而来拍照的,专用相机,头巾,化妆浓艳,衣着鲜明。抢到我们前面占领了桥的,是一对年轻人。男的扎着顾城那样的道士帽,长相也颇有几分像顾城,他们两个互拍了很久,特别是这个假顾城,拍照拍出了新境界,扯着一条披肩,完全在演绎林妹妹的病态与娇弱。这么拍,桥没有意见,我却等的一个焦急。</p><p class="ql-block">仔细看,石拱桥结构也挺简单,一眼望穿,没有扶手栏杆,光秃秃的就一个拱形模样,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缝隙间长出些藤类和蕨类,都是古老的植物,跟石桥相伴相生。桥面的台阶石头,就是村民垒墙脚打台阶用的一般石头,也许就取自于桥下的溪水中。拱形的桥身,从侧面看,是由大小形状接近的条石紧密有序块顶块排列而成,石块原始粗砺,彼此镶嵌咬合成拱形,都稳稳的各就各位,便更显一份纯粹的古朴凝重。神奇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的粘合料,全靠自重形成的摩察力支撑着。拱桥每块石头都很重,加一起可不是一个小重量,摩擦力要大于这个重量!怎么造的那么稳当,历经几百年风雨不倒不塌?我虽然学过力学,但不懂建筑造桥原理,只能惊叹,在过往时代这山野也有如此高超技艺的能工巧匠!堪称奇迹,配得上国家地理杂志选它做封面!</p><p class="ql-block">看完石拱桥,转眼见桥边一家小店,窗口摆些自家的土货,墙上挂着一块价格牌,馄饨之类的小吃,遂进入。进得屋里,看见装满冷饮的冰柜前坐着一对老夫妻,正在吃青果,吃的还挺香。桌下一个火盆,盛着满满的一盆炭灰,火盆是山里人过冬的常用装备,熟悉而亲切。就坐下要了三个青果,两碗馄饨。</p><p class="ql-block">阿姨随即去厨房准备了。我们跟老师傅聊天,问尊姓,说姓叶,叶姓是村里的大姓,乃卯山叶法善天师的后人。问村里长寿老人多不多,最长寿几岁了,说村里两百来户人家,六百来人口,老人有一百多位,最高寿97了,大部分老人到八九十还眼不瞎耳不聋背不驼,不用拐杖。问村民经济来源,靠什么生活?说茶叶,茶油,毛竹,桃子。说到桃子,我们途中略见一些桃树,但不多,感觉不会是主要经济来源,不料老师傅看着我们,站起来,抬起胳膊,抹一下嘴,他刚吃下一个清果,挺自豪地说:很多,沿着这条河出去,有两百亩桃林。原来我们连管中窥豹都不是,轻率了,两百亩,那是又一个桃花源!早有耳闻,三都的桃子在本地的名气,类同凤桥水蜜桃在嘉兴!</p><p class="ql-block">自然也聊到家里情况,老夫妻俩曾在上海青浦呆了三十年,做家具生意,前几年才告老还乡。生养了一儿一女,女儿远嫁东阳,儿子在县医院当主任医生,儿媳在县城教书,孙女明年研究生毕业,她从小就在县城上学,每天有三趟公交车对开,县城早就买了房子。村里讲环保,猪不能养,要养鸡也要偷偷关起来养,我说这怎么搞的跟城里一样。自留山有三十几亩,自留地比较少,只有五分。想起途中在路边看见一个圈起来的院子,刷着“青莲”字样,那是嘉兴人熟悉的一家猪肉食品企业。猪不准本地村民养,倒是给外地企业养了,这样跟环保不冲突吗?</p><p class="ql-block">自然也要问一问桥。阿姨说桥确切的建造年代是没有记录的,网上说的两百年也没有证据,总之,自从阿姨嫁入桥头人家,家里婆婆的婆婆从记事起就有了这座桥。</p><p class="ql-block">吃饱付钱的时候,阿姨让只付馄饨钱,十块一碗,说三个青果送的,我执意要付,凑了整数三十块。听见收款机声响,阿姨立马去厨房,又拿了两个青果塞给我,说赤豆馅的,也好吃的,尝尝。阿姨说自己不缺钱,碰巧清明前,做点青果自己吃的,并没有挂牌出售,哎又是我轻率了,看见他们在吃不问清楚就要了。不缺钱那是当然,在外打拼三十年,如此勤劳苦干的夫妻,想必积蓄丰厚,看他们温和且不疾不徐的状态足以表明晚年生活的称心。说来奇怪,一向对入嘴食物挑剔的我,此时却对小吃店全盘接受,俩老以做给自己吃为标准,用相同的食材,有客人就做给客人吃,没客人就做给自己吃。清明果用的是艾草,清香扑鼻,馄饨馅是野生荠菜猪肉,鲜美可口,还有比这个更安全的吗?</p><p class="ql-block">离开老桥,在弯弯曲曲的巷弄穿行,迎面碰到另一个老人,穿一身迷彩服,站的笔挺,很是精神。问高寿,让猜。我们猜他七十多一点,他憨厚的咧开嘴,笑意盎然说自己八十了,夸他脸色红润气色好,很后生有八十真看不出,他不好意思说刚喝了点酒。他介绍自己,说是原村书记,五十三年党龄,两儿两女,儿子在县邮政局工作。这么重点介绍儿子,估计是最出息那位了,现在养老金每月305块,因以前当书记,另有四百补贴,问还有其它什么收入,说没有,口粮田是有的,一人五分,山有不到二十亩,山林款可以拿三十块一亩,山上都是原始林,自然生长些毛竹,再种点茶叶,山茶油树,桃树等,收入也有点的,所以挖些笋,摘点桃胶,做些咸菜干来卖。问现在村里还有集体经济吗?说没有了,一分钱也没有,家里老太婆也有305块,俩人加起来每月一千多一点,吃吃用用不去医院就够了。今天老太婆不在家,去县城了。因为是我们主动打开了他家的经济收入话题,他便自然把我们引向土货买卖,指着一大袋笋干片,50块一斤,劝我们买。看着满墙泛黄的照片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奖状,不忍心拒绝,把笋片带走了。</p><p class="ql-block">这村子到处都晒着笋片,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阳光穿透空气,照不见一粒灰尘,山野安静,巷弄空荡,不多的劳动力也都去摘茶劳作了,偶尔哪座夯土房里传出母鸡格格哒叫声,那是下好了蛋跟主人报告求赏,打破了凝聚的沉静,也被路人听了一耳朵。</p><p class="ql-block">路上碰到一个妹妹,胸前别着一枚咖啡色店牌,胸牌设计颇为时尚,这是在村里所遇见的最年轻的人了,跟她问路,夸她有志气留守古村,结果她说自己是来打工的,不是原住民。可不是,村里的年轻人都去了城里,而更老的一代已经一劳永逸挂在墙上了,没有孩童,甚至没有碰到一条狗,村里显得特别安静,也许这些回响荡漾着孩子们欢笑嬉闹的巷弄已经很久没迎来它的小主人,也许以后,只剩墙上老人不瞑的倚望了,这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还会后继有人吗,是振兴发展,还是自然湮灭?古村落的保护和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人的接续努力,特别是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扎根固本,促使古老的村寨焕发生机,在历史的长河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回程开车容易了一些,也有心看看沿途景象。山上到处都有狭长一绺一绺的“梯田”,一级梯一两垄,两三垄,种植些茶叶,桃树,“地无三尺平”用在这里也挺合适。开垦出来能用的只是这样小块的少量的土地,生存条件严酷,却也世世代代养育着这些山民。</p><p class="ql-block">沿途山上,高高低低散落了一些坟,有新有旧,新的周围几架色彩鲜艳的花圈。有的旧坟位于路边,窑洞状,碑石刚好跟路面齐平,矮矮小小的。碑石简陋,无字无迹,跟这些山一样,毫无标识,这样的旧坟估计即使到了清明节,也等不来后辈的祭扫了。这里的山民生生死死,祖祖辈辈,都没有走远,都跟群山在一起,融入成为一体,有没有后辈,都有群山共天地同祭。小山村的人文远远的,还停留在旧时光里,与新时代保持着群山屏蔽的距离,岁月滤掉了花哨的痕迹,凝重,质朴,安于天命。</p><p class="ql-block">终于驶出了群山,来到了松古平原,开阔啊!这块平原对于连绵群山而言,弥足珍贵。回头望,其实这一圈山都不高,途径的酉田村标示海拔450米,松庄村经查稍微高一点也就640米,但耳膜还是有反应,回到家竟然一时失聪了,过了好一会,听面对面的人说话还是如同隔着一堵墙,远而飘渺,恍惚还逗留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p> <p class="ql-block">群山环抱中的松庄村</p> <p class="ql-block">穿村而过的溪流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山泉汇集的溪水清澈透亮</p> <p class="ql-block">石拱桥近景</p> <p class="ql-block">摊晒笋片</p> <p class="ql-block">青果,本地清明节特色食品</p> <p class="ql-block">精神矍铄的八十岁山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