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老父亲: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定哥视觉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矢,转瞬之间,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四十余天。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宛如昨日之事,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总会轻轻翻出父亲的党员证。在如水的月光之下,那泛黄证件上的数字散发着柔和的微光,恰似父亲七十余载始终如一、对党无比赤诚的红心,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明亮如初,从未有过丝毫的黯淡。</p><p class="ql-block"> 1931 年,深秋的资水河畔,一个男婴呱呱坠地。那个在河畔奔跑嬉戏的少年,恐怕从未预想过,自己日后会成为勇劈时代风浪的坚毅纤夫。24 岁那年,他带领着乡亲们在洞庭湖的夜色中奋勇抢险,激昂的号子声仿佛仍在耳边回响。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他的身影在溃堤边穿梭,肩扛三袋砂石,脚步坚定有力。正是这一幕,让“特等模范”的锦旗,骄傲地悬挂在老屋的正堂之上,成为一家人的荣耀。此后的三十六年,从车门乡的田间地头,到拨云大队的油灯案牍,他历经八任职务的变迁,始终穿着那双沾满泥土的布鞋,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着为民服务的初心,风雨无阻,从未动摇。</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那年秋汛,汹涌的洪水漫过了武潭江堤。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父亲,拄着一根竹竿,毅然决然地走进齐腰深的洪水中,连续三天三夜,争分夺秒地转移群众。乡亲们只要看到他的身影,心中便如同吃了定心丸,踏实无比,纷纷说道:“李书记来了,我们的心就定了!”而父亲,总是微笑着摆摆手,谦逊地回应:“莫喊书记,喊老李!”退休之际,当我们整理他的办公室时,发现三个樟木箱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百多本工作笔记。在那泛黄的纸页间,还夹着当年帮五保户买药的收据,见证着他对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记忆力超群,令人惊叹。去年他生日时,一位当年的知青前来拜访,问道:“李嗲,您还认识我吗?”父亲爽朗地哈哈一笑,说道:“不仅记得,我还记得你当年穿着袜子在路上走,被我狠狠批评,还叫到田里做事的情景呢!”平日里,父亲给我们打电话,从来不用翻看电话簿,那些号码早已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信手拈来。然而,在那动荡的文革时期,有人给他挂上“打倒当权派李XX”的牌子进行批斗。当我们问及那些人的名字时,父亲总是平静地说:“不记得了,历史已然无法改写,记住又有何用?”体现出他豁达的胸怀与对过往的淡然。</p><p class="ql-block"> 94载的漫长岁月,父亲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老黄牛”的深刻内涵。直至去年重阳节,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依然颤颤巍巍地攥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展现出对党的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如今,当我抚摸着那枚熠熠生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终于深刻地领悟到:父亲并非遥不可及的天上星辰,而是一盏明亮的地上之灯。他用自己的纯粹与坚守,照亮了一方水土,温暖了几代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窗外,桃花江又吹起了和煦的春风,资水河依旧不知疲倦地日夜奔流。亲爱的父亲,您在春天里播下的信仰种子,如今早已生根发芽,长成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绽放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