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缅怀八路军战地纪者杨超伦前辈】合川双槐杨家祠堂走出的两兄妹

开心牛牛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的1945年,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2025年,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岁月如歌,历史留痕。八十年时光流转,那段烽火岁月却始终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们以崇敬之心回顾那段不屈的历史,向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英雄致敬。</p> <p class="ql-block">杨超伦,曾用名杨世煌(1918—2003),重庆合川双槐人。1936年,年仅18岁的他投身革命,1938年3月底进入延安抗大四期四大队四队学习,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成为八路军总部战地通讯记者团的一员,用笔记录战场风云,用文字激励军民士气,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此后,他投身土地改革与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的一生,是忠诚于党、奉献于国的一生,是品德高尚、令人敬仰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杨超伦的成长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他不仅是八路军战地记者的杰出代表,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他的堂妹杨志(曾用名杨世芬),同样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革命战士。15岁时,她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卫生部卫校,随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经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等重大战斗。杨超伦的后代继承了他的优良作风,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其中,他的姑娘杨虹曾担任国家文联《杂技与魔术》杂志社社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p> <p class="ql-block">【缅怀八路军战地记者杨超伦前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们以文字铭记历史,以行动告慰英灵。杨超伦前辈为抗日战争、解放事业及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p> <p class="ql-block">在重庆合川区双槐镇,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百年古宅——杨家祠堂。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建筑,不仅见证了杨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也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杨超伦,正是从这座古宅走出的英雄人物。他的诞生地,是双槐镇双槐村酢坊院子。</p> <p class="ql-block">1918年农历四月九日,杨超伦出生于重庆合川区双槐镇。他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就读于双槐小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合川一高。在高中期间,他深受班主任(地下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立志报国。</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1936年8月,杨超伦加入重庆《人力社》;1937年5月,他又投身“重庆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在中共重庆地下党负责人漆鲁鱼和民主人士金满成的领导下,他不仅组织抗日活动,还撰写文章揭露社会黑暗,宣传抗日救亡。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新蜀报》和《人力》周刊发表了50余篇文章,其中《光明与黑暗》等作品受到广泛赞誉。</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杨超伦被列入特务黑名单,1938年1月收到恐吓信和警告。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于1938年2月下旬动员了5名热血青年,经邹韬奋、罗世文、漆鲁鱼、袁超俊介绍,从重庆出发,3月底抵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总政治部,担任战地记者,随一二〇师参加战斗,同时撰写大量战地报道,发表于《军政杂志社》《前线画报》《解放日报》等刊物。</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杨超伦调至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先后在东北财政干部学校、工业专科学校、东北工学院、哈工大、第一机械工业部干部学校、北京机械学院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杨超伦在抗大学习期间的照片,记录了他青春岁月的奋斗足迹,也见证了他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军网发表的文章中,刘亚(原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高度评价了杨超伦的战地记者生涯,认为他的作品为后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b></p> <p class="ql-block">杨超伦撰写的战地通讯,如《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告同胞书》《纪念“八一”南昌暴动十二周年告同胞书》等,广泛张贴于根据地和游击区,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杨超伦前辈随着刘邓郎队渡黄河后接命令从豫西返回延安,紧接着参加东北土改团出发:杨超伦前辈从延安到东北,任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员,参与土地改革工作。为新中国的土地政策制定积累了丰富经验。</p> <p class="ql-block">作为八路军战地记者,杨超伦用笔记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历史瞬间,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经中国政法大学博士、云南省(昆明)财经大学老师陈玉婷查询,《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剪影》一书中收录了杨超伦发表于《八路军军政杂志》的文章,这些资料对研究抗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杨超伦是一位杰出的八路军战地记者和教育家。他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战地通讯,还在解放战争时期投身土地改革工作,并在教育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与崇高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p> <p class="ql-block">杨超伦的堂妹杨志,1935年出生于双槐白院墙杨家祠堂。她自幼聪慧,15岁初中毕业后考入解放军第12军卫生部卫校。在北碚三花石学习期间,她得知三堂哥杨超伦已从重庆奔赴延安。1950年底,她随部队出川至河北,1951年作为护士入朝参战,历经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重大战斗,为抗美援朝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1954年底,杨志调至地方工作,考入张家口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国家粮食部。</p> <p class="ql-block">1961年,杨志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地方建设,调至中原省会省直单位工作,继续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照片的左一是杨超伦前辈的姑娘杨虹,1954年出生,自幼品学兼优,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助人为乐。她曾被选派到机场迎接外宾,并在活动中与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杨虹从小热爱写作,文笔流畅,学习优异,小学时便跳级。15岁中学毕业后,她响应号召,下乡至东北建设兵团,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p> <p class="ql-block">杨虹一生热衷助人为乐,曾多次帮助哈尔滨下乡知青就医,并慷慨解囊,资助战友解决生活困难。这些善举数不胜数,充分展现了她高尚的人品与无私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几年前,杨虹兄妹从北京来到中原省会看望姑姑杨志。在郑东新区口味堂餐厅聚餐时,杨志后代去结账总台说己结过一问是杨虹悄悄结账了,这充分彰显展现了她体贴入微、孝顺长辈的优良家风。</p> <p class="ql-block">杨虹说:“杨家老人如今只有姑姑一人,我们兄妹来看望姑姑,请她吃饭是应该的。”这番话彰显了杨超伦家族后人的人品与素养。</p> <p class="ql-block">杨虹对同事和朋友始终关怀备至,有求必应。她的高尚人品深受大家敬重,可惜她已于两年前离世,但她的同事至今仍怀念她。</p> <p class="ql-block">时代担当:续写民族复兴新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正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坚定行动,无不需要弘扬抗战精神。新时代的“抗战精神”,既是面对风险挑战的勇气,也是改革创新的智慧;既是攻坚克难的毅力,也是团结协作的胸怀。让我们以史为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