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

sqh

<h5><b><font color="#39b54a">【本文背景音乐《爱我中华》——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乔羽词,徐沛东曲,壮族歌手韦唯原唱】</font></b><div><br></div></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 华 民 族</font></b></h1>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br>  某一群体成为“民族”要具备以下四个标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从共同的文化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构成。<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民族认定</font></b></h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区别处于混乱模糊状态。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其中最多的云南省有260多种。<br>  为了使中国各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br>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僮(1965年改名为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br>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等15个少数民族;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br>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br>  第四阶段: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br>  此外,尚有僜人(西藏)、蔡家人(贵州、云南)、菜族人(贵州)、老品人(2012年划入傣族)、八甲人(2012年划入傣族)、夏尔巴人(西藏)、土克曼人、摩梭人(划入纳西族)、克木人(2009年划入布朗族)、穿青人(贵州)等未经识别民族(身份证标示为“XX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万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民族代码</font></b></h1> <b>  根据国家标准《GB 3304-1991》,中国各民族数字代码和名称如下:</b><br>1汉族,2蒙古族,3回族,4藏族,5维吾尔族,6苗族,7彝族,8壮族,9布依族,10朝鲜族,11满族,12侗族,13瑶族,14白族,15土家族,16哈尼族,17哈萨克族,18傣族,19黎族,20傈僳族,21佤族,22畲族,23高山族,24拉祜族,25水族,26东乡族,27纳西族,28景颇族,29柯尔克孜族,30土族,31达斡尔族,32仫佬族,33羌族,34布朗族,35撒拉族,36毛南族,37仡佬族,38锡伯族,39阿昌族,40普米族,41塔吉克族,42怒族,43乌孜别克族,44俄罗斯族,45鄂温克族,46德昂族,47保安族,48裕固族,49京族,50塔塔尔族,51独龙族,52鄂伦春族,53赫哲族,54门巴族,55珞巴族,56基诺族。<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民族分布</font></b></h1> <div><b>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b></div><b>(1)</b>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41178万人,其中汉族1286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11%,少数民族1254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89%。其中:<br>● 55个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900多万人;<br>● 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壮、维吾尔、回、苗、满等5个民族;<br>●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彝、土家、藏、蒙古、布依、侗、瑶、白、哈尼、朝鲜、黎、哈萨克、傣等13个民族;<br>● 人口在十万以上的有东乡、傈僳、畲、仡佬、拉祜、水、佤、纳西、羌、土、仫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景颇、达斡尔、布朗、毛南等18个民族;<br>● 人口在1万以上的有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保安、德昂、俄罗斯、裕固、乌孜别克、门巴等13个民族;<br>● 人口在1万以下的有鄂伦春、独龙、赫哲、珞巴、塔塔尔、高山等6个民族。<br><b>(2)</b>少数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广西、云南、新疆、贵州4省、区。<br><b>(3)</b>少数民族人口在本地区总人口中占比大于50%的有西藏、新疆2个自治区,接近50%的有青海省。<br><b>(4)</b>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是云南省。云南省56个民族齐全,除汉族外尚有百万人以上的民族6个、十万人以上的民族9个、1万人以上的民族9个,另有2.38万人未定族称。<br>  云南省有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15个为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民族自治地方</font></b></h1>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县以下设立的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br><b>  我国现有的民族自治地方是:</b><br>● <b>5个自治区:</b><div>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1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成立。<br>● <b>30个自治州:</b><div>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br>● <b>120个自治县(旗):</b>(名单从略)</div><div>河北6个、内蒙古3个、辽宁8个、吉林3个、黑龙江1个、浙江1个、湖北2个、湖南7个、广东3个、广西12个、海南6个、重庆4个、四川4个、贵州11个、云南29个、甘肃7个、青海7个、新疆6个。<br></div></div>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font></b></h1>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习俗和传统,包含生活习俗、建筑艺术、民间传说、节日庆典、音乐舞蹈、饮食、服饰、传统工艺等,很多都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引人瞩目的非民族服饰莫属。   199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图案是我国56个民族载歌载舞的生产生活形象,充分展示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 <div><br></div> <b>  以下56个民族“全家福”实景图片由陈海汶(现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会长)2008-2009年拍摄。在此向陈海汶老师致谢。</b> <div><br></div><div><b>【全文完】</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