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游洛阳龙门石窟》

山川飞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满庭芳•游洛阳龙门石窟》</b></font></h1><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像庄严,窟龛密布,千年石刻风骚。<br>奉先寺里,大佛倚云高。<br>潜溪寺幽深静,莲花洞、莲瓣轻摇。<br>伊河畔,青山绿水,美景醉人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遥思开凿日,凿岩塑像,匠艺如雕。<br>看今朝,游人如织如潮。<br>惊叹先人智慧,留瑰宝、光耀云霄。<br>龙门秀,中华一绝,万古领风骚。</h3></font><br>词谱《满庭芳》,体式(宋)晏几道“南苑吹花”。词林正韵。<br>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br>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 龙门石窟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依据《华严经》雕凿,始雕年代说法不一,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寺内供奉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所有龛窟之中规模最大的造像 ,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从伊河东岸看奉先寺。 龙门石窟莲花洞,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br>  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br>  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br> 龙门石窟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br>  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br> 龙门石窟万佛洞在西山石窟内,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较完整的洞窟。 <br>  此洞窟为唐高中时期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 洞内主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 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门石窟《伊阙佛龛之碑》</div> 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隋唐以后,习称龙门。《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5.00米、宽1.90米。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长孙皇后逝世后做功德而开凿,太宗贞观十五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落成后,唐太宗于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亲自大阅于伊阙。这通碑原应为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关于该碑的记载,始见于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欧阳修之《集古录》及赵明诚之《金石录》。<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再慎一首:</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临江仙•游洛阳龙门石窟》</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伊洛河水悠悠去,龙门石窟峥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窟龛佛像做工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潜溪寺秘邃,莲花洞清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奉先寺内卢舍那,慈航超渡苍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凭栏思昔看枯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风霜不改色,暮霭共钟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词谱《临江仙》,体式(宋)贺铸“巧剪合欢罗胜子”。词林正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