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芬论文/谢赫“六法”在山水画中的适用性再探

王彦芬.金牛座

<p class="ql-block">张礼中篆刻作品《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p> <p class="ql-block">谢赫“六法”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适用性再探</p><p class="ql-block">王彦芬</p><p class="ql-block">论文摘要:</p><p class="ql-block">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核心准则,始终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与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国画创作案例,探讨“六法”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转化,揭示其从技法规范到美学精神的延续性与创新性。</p><p class="ql-block">关键词:谢赫六法;当代国画;气韵生动;笔墨重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一、谢赫“六法论”的内涵与历史定位</p><p class="ql-block">1、“六法”的提出与理论框架。公元6世纪,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系统提出“六法”,构建了中国绘画批评的基本范式:</p><p class="ql-block">(1)气韵生动:强调作品内在生命力与精神境界的传达。</p><p class="ql-block">(2)骨法用笔:以书法性线条奠定画面骨力与形式美。</p><p class="ql-block">(3)应物象形:追求对物象本质特征的提炼与再现。</p><p class="ql-block">(4)随类赋彩:根据物象类别施以象征性色彩。</p><p class="ql-block">(5)经营位置:注重画面空间的整体布局与节奏。</p><p class="ql-block">(6)传移模写:通过临摹传承经典技法与意蕴。</p><p class="ql-block">2、“六法”的历史演变。宋代郭若虚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但历代画家对“六法”的诠释随时代变迁而动态调整。如元代文人画弱化“应物象形”而强化“气韵生动”,清代石涛以“一画论”解构“传移模写”的程式化倾向。这种开放性为“六法”在当代的再阐释提供了历史依据。</p><p class="ql-block">二、“六法”在当代国画创作中的实践转化</p><p class="ql-block">1、气韵生动:从文人雅趣到生命哲思。当代艺术家徐冰的《背后的故事》系列,以拆解重组传统山水画元素,通过光影装置重构“气韵”。作品虽脱离笔墨载体,却以虚实相生的空间韵律呼应“气韵生动”的本质——对宇宙生命律动的感知。此例表明,“气韵”的当代性已超越技法层面,转向对存在本质的追问。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瑰宝,“气韵生动”是其创作与品鉴的核心准则。它并非仅指画面的生动表象,更是画家借笔墨,将生命精神与情感意境,鲜活融入画作。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堪称“气韵生动”的经典范例。画卷里,洛神衣带飘逸,身姿轻盈,恰似在云雾间翩然起舞;曹植凝视洛神,眼神中满是眷恋与怅惘。人物的神韵与山水的灵动相融,营造出缥缈梦幻、哀伤动人的氛围。画家精准捕捉情感与场景,赋予画面鲜活生命力。</p><p class="ql-block">画家为实现“气韵生动”,会凭借精湛的笔墨技巧,勾勒形态、渲染氛围。观赏者欣赏画作时,也会在与画面的共鸣中,体会到超越画面的生命律动,感受画家传递的精神世界,领略国画“气韵生动”的独特魅力 。</p><p class="ql-block">2、骨法用笔:材料突破与线条解放。传统“骨法”依赖毛笔与宣纸的物理特性,而当代实验水墨艺术家刘庆和,在《惊蛰》中采用硬笔勾线结合水墨渲染,以锐利线条表现都市人群的焦虑感。这种“去书法性”的用笔虽背离传统范式,却以线条的张力延续了“骨法”对形式力量的追求,体现了媒介解放下的理念嬗变。我笔下的骨法用笔。作为一名国画爱好者,我对“骨法用笔”有着独特感悟。刚接触国画时,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表面,随着练习的深入,我才领会到其中深意。在一次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骨法用笔的妙处。画山体结构时,我运用中锋用笔,让笔锋在纸面平稳行走,使线条饱满、挺拔,展现出山体的坚韧。画山体皴擦时,我以侧锋和逆锋相结合,通过不同笔触和力度,描绘出山体的形态和层次。下笔时,我感受到力量的传递,仿佛自己的情感与山体的精神相连。</p><p class="ql-block">骨法用笔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表达情感和体现审美观念的方式。通过对线条的运用,我将山体的气质和生命力展现在画纸上,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继续钻研骨法用笔,用手中的画笔书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p><p class="ql-block">3、随类赋彩:色彩象征的跨文化重构。工笔画家徐累在《青花》中,将青花瓷的钴蓝色调融入山水画面,以单色象征全球化中的文化碰撞。这种“类”的重新定义,将传统“随类”从物象分类拓展至文化符号的隐喻,彰显色彩语言在跨语境对话中的适应性。</p><p class="ql-block">我于山水画创作的反复实践中,对“随类赋彩”的理解愈发深刻。初次尝试创作一幅春景山水画时,我满心激动,试图还原眼中的春色。可当我把翠绿毫无保留地涂抹在画布上,整幅画却显得杂乱而失真。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随类赋彩并非简单的色彩照搬。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我背着画具四处写生。在秋日的山林里,我惊喜地发现,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树叶并非只有单一的金黄,还夹杂着橙色与褐色。我尝试用赭石、藤黄与少许朱砂调出斑斓色彩,生动呈现出秋林的层次感。而在描绘雪景山水时,我以大量留白展现积雪,用淡墨渲染出远处的山峦,再用花青微微点染,营造出清冷的氛围。</p><p class="ql-block">随类赋彩,是自然万物与内心情感的碰撞。它让我在创作中找到与自然对话的独特方式,激励我在山水画的世界里持续探寻。</p><p class="ql-block">三、“六法”当代适用的边界</p><p class="ql-block">1、技术革新对“传移模写”的挑战。人工智能绘画程序如“DeepArt”可精准模仿古人笔法,但算法生成的“仿古山水”缺乏对“传移”过程中主体心性的锤炼。这种技术复制虽满足形式摹写,却消解了“模写”作为修养途径的文化意义,引发对“六法”人文内核流失的担忧。</p><p class="ql-block">2、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冲突。部分当代水墨作品为迎合西方市场,刻意强化水墨的“东方奇观”属性,导致“经营位置”沦为视觉冲击力的工具化拼贴。此类创作虽符合形式创新的表层逻辑,却背离“六法”以“气韵”统摄全局的美学原则,暴露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p><p class="ql-block">3、生态视角对“应物象形”的再激活。画家庄道静在《消失的物种》中,以超现实手法描绘濒危动物与传统花鸟共存的荒诞场景。这种对“应物”对象的扩展——从自然物象到生态危机,使“六法”介入社会议题,证明传统理论可通过主题更新保持现实相关性。</p><p class="ql-block">总之,在山水画研习与创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谢赫“六法”不仅适用于人物画,对山水画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价值。</p><p class="ql-block">“气韵生动”赋予山水画鲜活的生命力,驱使我借笔墨营造独特意境,让观者如临其境。“骨法用笔”助我通过多变的线条塑造山石树木的形态,彰显其质感。“应物象形”督促我观察自然,精准描绘山水原貌。“随类赋彩”指导我依据物象特征赋予色彩,增强画面感染力。“经营位置”则帮助我巧妙布局,使画面层次分明、和谐统一。“传移模写”让我从经典画作中汲取营养,快速提升技艺。因此,谢赫六法是山水画创作与发展的坚实基石。</p><p class="ql-block">谢赫“六法论”通过“解构-重构”的动态过程实现价值再生。其适用性既体现为对笔墨程式的突破(如新材料介入),也表现为对精神内核的坚守(如“气韵”的哲学升华)。当代艺术家需在文化根性与时代语境的张力中,探索“六法”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使这一古老理论持续焕发活力。</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 :</p><p class="ql-block">1. 谢赫. 古画品录[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p><p class="ql-block">2.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九州出版社, 2014.</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