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 联

周矩

  我们这代人大概都有近似的成长空间,孩童时期在村庄、大院;学龄后是幼儿园、学校;成年后在单位、社会,简而言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p class="ql-block">  冒昧问一句:你与儿时的玩伴、同窗的同学、曾经共事的同事、社会上有意无意结交朋友还有联系吗?老实说,我除了几个亲密朋友,长相厮守的家人,其他人都几乎都失去联系了。</p>   儿时成长的大院建有一个近五十人的微信群,除两三个好事者偶尔发言外,其他人都处于潜水状态。<br>  我没上过幼儿园,学校生活直接从小学开始,转了两次学,读了两所小学,除了对班几个班主任和几个有特点的同学以及“同桌的你”有记忆外,记得的事情不多,现在与任何一位小学同学都没有来往,完全失联,甚至没有班级毕业照,唯一的证据是一张小学毕业证书。<br>   初中转了一次学读了两所中学,第一所读了一年就转学了,完全失联。第二所也许年纪大些,所以印象深刻,许多同学、老师的名字都还记得,许多故事也还记得。一位个子小又比较调皮多同学,暑假结束没来上课,听说是掉进河床挖沙又被水淹没的深坑淹死了,这大概是人生失去的第一个同学。现在与初中同学也失联。   高中两年也在同一所中学,由于文理分班,于是认识了两个班的同学,但又因在两个班的同窗时间都不长,常常把这班的与那班的同学记混。高中时期有几个关系相当不错同学,踏入职场后还一直有来往,后来因为各自忙于成家立业,之后座机升位改号、家庭住址搬迁、甚至移居异地工作等原因,逐渐也失去了联系方式,特别是进入手机时代,换手机、换号太频繁,大都失联了。进入社交媒体时代,能联系上的真不多了。   大学结识了人生最成熟的一帮同学,拥有记忆最深的一群同窗,虽然几十年过去,但发生的事却历历在目如同昨日。毕业后由于工作分配各奔东西,真正能联系上的也没有几位。去年,惊闻有同班同学去世,大家突然有了紧迫感,深怕不抓紧见一面再无见面的机会,于是大家共谋了一次同学会,从外省、外国回母校一聚。情愫依旧,但外貌和思想已然不同,世界改变了我们而非我们改变了世界。改变其实并不是坏事,人总是要成长要成熟的,也必须成长成熟,否则就会被这个世界抛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在职场混了几十年,工作中、社会上也结交了不少朋友,但都与生存和工作相关,一旦工作结束和需求纽带解脱就不再联系,再联系一定另有所图,所以,失联就纯属正常。   失联虽是常态,但各个时期失联的标准却不同:七八十年代,人不能见面,找不到对方的家就算失联;之后没有座机电话就算失联;再后来没有手机号就算失联;现在没有微信号、不是微信朋友就算失联。<div>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不断失联的过程,怀念吗?失落吗?希望接上头和再见吗?仔细想想也未必。几十年的时空隔绝,再见已是白头世故老人,除了共同的记忆,所思所想再没有交集点,聊完记忆就失去了共同语言。到这个年纪,再花精力相互洗脑或再磨合已完全没有必要,还不如留下青春记忆。</div><div>  有些同学近在咫尺也不来参加同学会,许多人表示不解。其实我是有一点理解的,年轻时的音容笑貌如此令人留念,一旦见面势必摧毁所有美好记忆,就像初恋的情人最好不要再见,两个满脸皱纹、一头白发、弯腰驼背老人相对无言毫无浪漫可言。<br>  <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