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画/孟昭文</p><p class="ql-block"> 文/陈碧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总以为,承欢膝下含饴弄孙就是人生赢家,待到皱纹爬满双手,全力托起第三代,才惊觉这份温情,早已变样。</p><p class="ql-block"> 隔代抚养,本是血脉相连的纽带,却过成了两代人互相撕扯的战场,老人掏空最后一丝精力,却无法感受应有的体谅。</p> <p class="ql-block"> 教育观念的差异,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隔代亲,被年轻父母戏称为“负面亲情”;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在兴趣培训班的价目表前,碎成齑粉。</p><p class="ql-block"> 最痛的,不是孩子调皮而老人追赶不上的疲惫,而是那句“您不懂,我的孩子不用您管”,像钢针般扎进心里——曾经撑起整个家的脊梁,突然成了,需要被教育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藏在“亲情”的面具之下的,是全天候育儿,挤压着最后一点私人空间,社交圈萎缩成小区到学校的直线,连生病都成了需要“请假”的奢侈。</p><p class="ql-block"> 当子女将隔代抚养,视为心安理得,老人的自我价值,便被抽丝剥茧,只剩下“带孙机器”的空壳,在惯性运转。而生命的黄昏,本该细品茶香,颐养天年。</p> <p class="ql-block"> 忍受着“三高”折磨抱孩子,老花镜压塌鼻梁改作业,这些看得见的磨损,尚能忍受;看不见的是尊严,在子女的埋怨中日渐风化,是认知能力,在封闭环境中极速衰退。</p><p class="ql-block"> 当付出变成习惯,所谓的亲情,就成了裹着糖衣的理所当然。如果,子女能将感恩,化作实际支撑,而非情感勒索;全社会都能搭建喘息服务与代际沟通平台,让科学育儿观,成为弥合分歧的桥梁。将成为老人的真正福音</p> <p class="ql-block"> 隔代帮扶,应是两代人并肩而立,而非一方跪着托举另一方。三代人的缘分,终究是交叉直线,而非永久重叠。</p><p class="ql-block"> 各自圆满,才是家族血脉最好的延续。当黄昏的光,不再被强行扭成朝阳,每代人才能真正照亮属于自己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