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之旅 摩洛哥(二)

LHN

<p class="ql-block">3月15日 阴天有雨 驱车前往【古罗马北非遗迹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途中 田野里一片绿油油 </p> <p class="ql-block">现正是橄榄树开花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被橄榄树园包绕的山城</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北非遗迹 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沃吕比利斯古城建于公元前3世纪,曾是迦太基王国的一个居民点,古罗马人一直垂涎于北非地区的橄榄油等丰饶物产。公元45年,罗马人吞并了该地区,作为当时罗马帝国在北非殖民地的中心,依靠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而得到极为繁荣的发展,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 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位于梅克内斯以北约30公里处,据记载,公元1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来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甚至连古城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这里还有许多镶嵌式的壁画。从废墟中还挖掘出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人像和大理石人头像。</p><p class="ql-block">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沃吕比利斯的考古遗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沃吕比利斯被称为“法老的宫殿”,据说这座城市是摩西时代的埃及法老兴建的。</p><p class="ql-block"> 沃吕比利斯曾经是朱巴第二帝国的首都。公元40年,沃吕比利斯被罗马人占领。公元3世纪,沃吕比利斯被柏柏尔人统治,后来又被阿拉伯人征服。1755年,沃吕比利斯在大地震中毁灭。</p><p class="ql-block"> 1874年,考古学家发现了沃吕比利斯遗址。1915年,这里开始大规模的发掘。沃吕比利斯的凯旋门建于公元217年,中心广场与“巴西利卡”的一边相连。“巴西利卡”是一种建有柱廊的建筑,是法庭开庭的地方。也是举行商业会议的场所,下雨时还可以让人们避雨。沃吕比利斯的建筑多种多样,其中有俄耳甫斯的房子,艾弗伯斯带柱廊的房子,维纳斯随从的房子,高利尔那斯的浴室等。这些都与意大利庞贝城中的景色相似人在可能是迦太基城市的地方建立了定居点,即沃吕比利斯,并逐渐发展成为古罗马帝国在非洲当地的中心行政城市之一,负责生产并向古罗马帝国输出粮食。沃吕比利斯同时也是罗马人与永远无法征服的柏柏尔人进行官方接触的地方,双方只在互利时才进行合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天天公不做美 下起雨来了 越下越大…没能走近参观 远远拍了几张照片。谢谢刘队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很多罗马城市不同,罗马人在公元3世纪非洲地区失去立足之地后,没有放弃沃吕比利斯。拉丁语继续保持了几个世纪,直到公元7世纪晚期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后才被取代。此后,人们又在沃吕比利斯生活了1000多年。18世纪沃吕比利斯初次遭到遗弃。当时为了在梅克内斯附近修建穆莱的宫殿,沃吕比利斯被拆除以便得到建筑材料。可想而知,如果当时没有拆除沃吕比利斯,沃吕比利斯有可能成为当今保留最为完好的一处罗马遗迹。</p> <p class="ql-block">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1997年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毛里塔尼亚首都,成为罗马帝国一个重要的前哨,并以拥有许多优良的建筑物而骄傲。这里有大量的考古遗址,坐落在一个肥沃的农业区。沃吕比利斯后来一度成为伊德里西王朝创始者伊德里斯一世的首都,王朝的奠基人伊德里斯一世也葬在附近。(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展品位于世界遗产博览会非洲馆)。</p> <p class="ql-block">天开了 参观时间也到了。继续 下一站 【世界文化遗产 梅克内斯古城】</p> <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遗产 梅克内斯古城 】建于11世纪,是摩洛哥王国皇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曼索尔城门 曼索尔城门坐落在城市广场对面,高大、雄伟,圆形的拱门两侧还立着两座类似阁楼一样的护堡,造型十分别致。也是世界遗产。由于正值老城维修期,只能外观老城,在广场上拍些人文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城门外的 马丁广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是柏柏尔人的统治者于十一世纪时建造的一个军事城市,在阿拉维王朝的缔造者穆莱·伊斯玛仪苏丹的统治下发展成首都。缔造者在摩洛哥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战神,据说他全身黑色披挂,他率领的御用军全部由非洲黑奴组成,军队总人数最多时达15万。梅克内斯被誉为“黑色之城”。苏丹将梅克内斯变成一个雄伟的西班牙—摩尔风格的地方,四周有高墙和巨大的门。这是一个十七世纪马格里布时期的伊斯兰和欧洲风格的和谐的统一体。直到公元4世纪,梅克内斯一直是繁荣的定居 点。</p><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最出名的是连绵25公里的高大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视频记录了古城门 马丁广场 王宫门前的道路来往车辆很多</p> <p class="ql-block">城外有一巨大蓄水池 水池远处说是马厩 和粮仓 正在维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北部城市。在中阿特拉斯山北坡,东北距非斯53公里。人口38.6万(1982)。建于十一世纪,十七到十八世纪曾为都城。伊斯兰教圣地;工商业中心。油橄榄、柑橘、葡萄重要集散地。有榨油、食品罐头、水泥、木材加工、纺织等工业。以织造精美地毯著名。皮革、制陶、阿尔法草编织等手工业亦盛。</p><p class="ql-block"> 1672年由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拉伊·伊斯玛仪定为首都。传说这拉君主爱马,王宫里养了500匹骏马,他每天去马厩里巡视,并精心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马厩。在王宫附近还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马厩和粮仓至今保存完好。每年九月在马厩附近的广场上举行摩洛哥全国骑术表演,吸引大批外国游客和骑术爱好者前来观看。甚至成的街道、剧场、住房、油房、公共浴室、市场等亦清晰可辨,还有不少镶嵌画。从废墟中还挖掘出了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头像和大理石人头像。这一 时期在梅克内斯的历史上最为辉煌。在梅克内斯,除了巨大的纪念建筑之外,如达尔马克赫宰王宫、西迪清真寺,穆拉伊·伊斯玛仪陵墓等,欣赏阿哥达勒谷地的美丽景色。</p><p class="ql-block"> 王宫马厩 粮仓正在维修中只能远远看看 。</p> <p class="ql-block">拉近 是这样子</p> <p class="ql-block">梅克内斯“黑色之城”外观游览结束后 驱车前往菲斯古城的“大染坊”</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窗帘?</p> <p class="ql-block">皮革处理后 流出的水 ?是菲斯河分支</p> <p class="ql-block">这是皮革商场顶楼 往外看</p> <p class="ql-block">  往下看:那就是染坊</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染缸</p> <p class="ql-block">来一张 增添些色彩🫠</p> <p class="ql-block">晒着很多处理后的皮子</p> <p class="ql-block">皮革制品</p> <p class="ql-block">毛驴🫏还是今天的交通运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大染坊” 下面一站 菲斯古城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菲斯 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当下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作为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它与巴基斯坦(拉合尔)、意大利(佛罗伦萨)、西班牙(克罗多巴)、法国(斯特拉斯堡)、中国(无锡)等12个古老城市是友好城市。[1]</p><p class="ql-block"> 菲斯,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菲斯河在此分支,适宜农耕,所以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半山腰上的菲斯(Fez)市,可俯瞰广阔的平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重镇。菲斯分为老城(bali)、新城(Jadid)和新市区(Villenouvelle),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在阿拉伯国家可与马拉喀什(摩洛哥南部城市)、开罗(埃及首都)、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和萨那(也门首都)等城市相媲美,依旧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风采。作为阿拉伯人的聚居区(MedinaofFez)的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p><p class="ql-block"> 菲斯以市区9,000多个街道交错密布的老城区闻名,狭窄的街道和挂着帘子的市场上,到处都是传统手工业:染色作坊、皮革加工厂、各种手工作坊、餐厅、肉店、青菜店等传统手工加工店,虽然是手工制作,但其世界一流的品质却颇享盛名。菲斯的手工艺品作坊生产的铜盘,地毯,染坊等驰名于世,城内随处可以看到镶贴着蓝色马赛克的建筑或室内装饰及商店中陈列的马赛克工艺品。手工业中心,陈列了菲斯生产的各类手工艺品,展销结合。除了皮革、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外,菲斯古城有现代陶瓷厂:设备进口,机械化程度较高,产品有餐具和家庭日用陶器等。另外,还有纺织、机械及电子产业。</p><p class="ql-block"> 虽几经盛衰,菲斯古城仍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许多美丽的宫殿和780多个大小清真寺。老城内的卡拉维因大学建于公元862年,被喻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其所属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即已负盛名,收藏有带彩色画面的古兰经以及大量手抄本和其他古籍,被誉为“学术首都”。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前,卡拉维因清真寺为北非最大的清真寺,整座建筑由270根廊柱支撑,用大理石、石灰、石膏、鸡蛋清等为原料建造而成。由于当时摩不产大理石,因而是用1吨糖换1吨大理石,由意大利进口运抵菲斯的。该清真寺可容纳2万名教徒祈祷。</p><p class="ql-block"> 菲斯现为菲斯大区首府所在地,下辖五省。它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对于第一次来这里的人,若想自己独逛保证迷路。即使是当地人在这拥有近六千条巷弄的城市也未必全都熟悉。大伙往往会被被狭窄无比兼需侧身擦肩之迷宫巷道风情深深吸引,挤满了贩卖各种手工艺品的商店、茶餐馆、肉店、蔬菜水果店等充满异国风情的景物会消耗不少底片。空气中时而在某条巷弄弥漫药草和香料的混浊味,时而传来铜铁敲击声,那是这巷子聚集制造各式各样银铜铁手工艺品店所槌打的。曾经受法国统治过关系,这里除了主要的阿拉伯语就只流通法语,英语基本都用不上。基于菲斯是由无数个小巷构成的,且道路狭窄,所以驴是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古城老城区内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能进 只能在门口往里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食品街</p> <p class="ql-block">有着千年历史的面包房坊 仍在运作</p> <p class="ql-block">铁器街道</p> <p class="ql-block">现场表演</p> <p class="ql-block">计时器</p> <p class="ql-block">老城里的门 一个门 一条街 似迷宫</p> <p class="ql-block">卡鲁因大学/卡拉鲁因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Karaouine)位于摩洛哥非斯城。该校建于859年,是一所伊斯兰学校,其历史比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还要早两百多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可为最古老的学位颁授大学,设有伊斯兰法律、阿拉伯语言和文学、神学和哲学等学院以及伊斯兰研究所,这所大学也是一所清真寺,最早的教学方式是学者向教徒们讲解《古兰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جامعة القرويين(阿拉伯文)、Université Al Quaraouiyine(法文)、University of Al-Karaouine(英文)</p><p class="ql-block"> 卡鲁因大学修建伊始其实属于一座清真寺,但是它本身就附带了学校,旨在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能够舒适地学习伊斯兰信仰的地方,因此,本来只是单纯用来礼拜的场所随即也拥有了诸多其他功能。卡鲁因清真寺从一开始就开设了信仰课程以及古兰经诵读课程,同时也开设了伊斯兰教法、阿拉伯语法、苏菲学、数学、音乐、化学、医学、天文学等课程,甚至还设置了政治辩论课以及诸多自然学科。不久,卡鲁因清真寺就进行了扩建,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修建工程。当时的卡鲁因清真寺周边也随即新生了很多住宅区、商业区、学校、蒸汽澡堂等设施,其中很多设施时至今日依旧在完好运作。</p><p class="ql-block"> 这座清真寺建成以后,非斯城的学者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合力将它打造为了一座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殿堂,吸引了全球各地大量的学子们前来求学。此外,我们还要感谢当时稳定的时局与政局,正是出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卡鲁因清真寺才会不断扩建,并且最终发展成为整个非洲最大的清真寺,成为了一座能够容纳逾2万2千多穆斯林同时礼拜的清真寺,同时也成为了享誉整个科尔多瓦地区(Cordoba)以及巴格达城(Baghdad)的科学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 卡鲁因大学在中世纪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促进穆斯林与欧洲文化及知识交流方面,它作出了巨大贡献。到14世纪时,卡鲁因大学共有约8000多名来自马格利布(Maghreb)以及埃及地区的留学生求学。卡鲁因大学同时也对四大教法学派之马立克学派的传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马立克学派在整个北非地区都极其盛行。</p><p class="ql-block"> 卡鲁因大学一直以来都备受摩洛哥总督的关注,甚至于老师的委派,也要经过总督的许可。然而,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与课程,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在这里学习过,比如社会学的奠基人、享誉伊斯兰世界的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当然,很多欧洲地区著名科学家也曾在这里求学。在西方世界看来,卡鲁因大学最有名的校友就是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Sylvester II),正是他把阿拉伯数字、文化以及包括数学和天文学等科学知识介绍到了欧洲大地。</p><p class="ql-block"> 卡鲁因大学最令人佩服的一个传统,就是“一小时哈里发制”。每年春天快要来临时,卡鲁因大学就会组织一次大型集会,鼓励学生们通过民主选举推选一名学生扮演总督、哈里发的角色,即:从他当选的那个周五到下个周五,他就是整个摩洛哥地区的执行总督,他可以和摩洛哥的苏丹进行会面,可以参与到摩洛哥地区的政治及宗教事物商讨之中,也能和苏丹当面交流他自己的想法,不必有任何顾虑。</p><p class="ql-block"> 卡鲁因大学自建校伊始就是享誉整个穆斯林世界的著名信仰及教育中心,一直以来,它都坚持经济独立原则,这也是卡鲁因大学的一个巨大优势,正是由于这种经济独立,才使得卡鲁因大学能在战争时期或者摩洛哥国经济困难时期依旧保持极高的教育水准。</p> <p class="ql-block">终于见到一座大门了…</p> <p class="ql-block">  布日如蓝门 是菲斯老城的一座城门 城门由法国殖民政府于1913年建造,以作为老城的宏伟入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门 有一宽阔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看看广场全貌</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 离开菲斯古城 在一高处 下车看看古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  菲斯皇宫 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 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皇家建筑 。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作为中世纪城市的经典,菲斯不仅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因皇宫不对游客开放,大门常年紧闭,只能在外面拍照打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再见 菲斯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