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从三月中旬自浙江绍兴归来已半月余,酝酿了许久,不知道如何着手动笔记录。今天是2025年清明节,晨起,窗外阴沉沉的,心情也不由沉甸甸的了。望着楼下匆匆忙忙东来西往的人,想到了鲁迅的一句诗,虽不曾破帽遮颜过闹市,亦不至躲进小楼成一统,但想说到绍兴名人,免不得现在的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是"绍兴师爷"。可稍有点年纪的人必会提到一个伟大的名字:鲁迅。</p><p class="ql-block"> 游鲁迅祖居有感:</p><p class="ql-block">匠心源自百年陶,德高渊来恭敬道。</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勤学早,百草园中薮野草。</p><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两地书,呐喊彷徨华盖集。</p><p class="ql-block">挺直脊梁有抱负,魑魅魍魉照天烧。</p> <p class="ql-block"> 现在中小学课本中收编的鲁迅作品比起上世纪六十到本世纪初那段时间里,少了很多很多。我们这批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却是背诵了这位文豪创作的许多诗书文章。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夸赞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化史的新纪元,其杂文如匕首投枪,直刺黑暗现实。毛泽东认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称赞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5日晚,乘列车从洛阳到了杭州开启了江南行的旅程。离开洛阳时,目之所及,柳树刚刚发芽,油菜花正含苞待放。一夜千里,车过长江,铁路两侧油菜花盛开,山坡上白的杏花、粉的樱花、红的桃花已是漫山遍野盛开于河湖渠汊之间与丘陵之上,不由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下车换大巴,第一站来到绍兴鲁迅祖居。此时正值午时,祖居前人头攒动,老的和中年人居多,也有一些貌似大学生样的青年驻足参观、打卡拍照。鲁迅祖居是分居东西的两座院落。粉墙黛瓦,颇具江南特色。鲁迅祖上曾是清朝科举的进士,做过地方官,因犯科被黜,但鲁家在绍兴当地妥妥的是名门大家。</p> <p class="ql-block"> 谈起鲁迅,几代人首先说起的是"三味书屋″。我曾做过小学语文教师,当年教这篇课文时的情景多次浮现,刻在书桌上的一个"早"字,蕴涵着“时时早,事事早”的奋斗精神,至今萦绕在脑海。</p><p class="ql-block"> 鲁迅生长、奋斗于积贫积弱、民族危难、世事动荡的清末与民国早期,他的热血忠义、弃医从文,强烈的爱国热忱令他为了民族复兴而呐喊、而振臂高呼。他写下的小说杂文与诗句,饱含对封建统治者和谄媚者投降者的猛烈抨击:</p><p class="ql-block">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p><p class="ql-block">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p><p class="ql-block">也饱含对广大人民群众痛彻心底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p> <p class="ql-block"> 走进鲁迅祖居感受到的是厚重的家族传承的气息。每个庭院,每件物什,每一株树木花草仿佛都在向你述说着以往的每一个家族成员,每一桩事物由来,每一次兴衰更迭。从入门的庭堂、屋檐、滴水和宝瓶、镜子等等,讲究的是敬孝恭廉,追求的是道德学识。祖居中的三味书屋、百草园、七星灶等等,传诵的是礼义仁智信和济世为民,试想一下,没有这样的环境,怎能熏陶出这样的文化与思想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