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汹涌澎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贺小洪

<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瀑布由月亮岛隔开,观赏的是瀑布侧面。同时,该瀑布也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p><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大瀑布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她以宏伟的气势,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游人。从伊利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0多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向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p> <p class="ql-block">站在加拿大国土上看尼亚加拉大瀑布比较直观。</p> <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大瀑布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禁不住为它“不可思议的美”赞叹不已,并细心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 ,对这绝妙的人间仙境做了传神的描述,把这一胜景介绍给了欧洲人。</p><p class="ql-block">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称其为 (尼亚加拉)。</p><p class="ql-block">但让尼亚加拉瀑布真正声名鹊起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兄弟吉罗姆·波拿巴,当时吉罗姆带着他的新娘不远万里从新奥尔良搭乘马车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欧洲后在皇族中大肆宣扬这里的美景,于是,欧洲兴起了到尼亚加拉度蜜月的风气。时至今日,到这里度蜜月仍是一种时尚。</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曾于1812-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p><p class="ql-block">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无需办理过境手续。和平的环境也使尼亚加拉瀑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的回报。除发达的旅游业及随后兴起的赌博业外,食品加工、化学制品、汽车零件、金属、纸张、酿酒等也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开发自然资源的典范,也验证着中国“和为贵”的箴言。</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站在美国看加拿大的场景。加拿大那边的游客,正准备坐船观看大瀑布。</p> <p class="ql-block">观赏这个与众不同的瀑布,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而最特别的莫过于乘搭雾少女号观光船,穿上一身防水工具于瀑布下参观,穿梭于波涛汹涌的瀑布之间,到扑朔迷离的水雾之中,涛声惊心动魄,雾水涤尽尘嚣。</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雾中少女号游船零距离观看大瀑布,巨大的轰鸣声,满峡的水汽珠,奔腾而下的宏大水柱,惊心动魄的感受。穿着雨衣,双眼被水雾气迷蒙。震撼、壮观、美好的回忆难以描绘在大瀑布下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在尼亚加拉瀑布,为了让游客充分观赏瀑布并领略瀑布的磅礴气势,这里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美、加两国在河的两岸个建造了一个码头,配备了4艘游船,每艘能载客数百人,其中“雾中少女”号游船最为有名。自1846年开始,这艘游船著名的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引领游客与瀑布亲密接触。</p><p class="ql-block">游船取名“雾中少女”也有来历,据说300年前,居住在当地的印第安人震慑于自然的威力,于每年收获季节时选一天,集合全村少女,酋长站立中央,引弓对天放箭,箭尖下落,离哪位少女近,这一少女即被选为代表,被送上独木舟,舟中装满谷物水果,从上游顺着激湍冲下,坠入飞瀑中,于是人们都说尼亚加拉瀑布的雾气,便是少女的化身。</p><p class="ql-block">雾中少女的乘船码头在美国瀑布的正面,购票后先乘坐缆车到河边,然后每人领取一件雨衣。游船先经过美国瀑布,然后开往加拿大瀑布,在这里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狂泻直下而产生的巨大水汽与浪花,水势汹涌有如千军万马,惊心动魄。大瀑布总是敞开胸怀欢迎所有的来访者,游船只是略略靠近瀑布,便被落下的水浪冲击的大幅摆动,暴风雨般的水珠会劈头盖脸地砸来,此时再好的雨衣也无法抵御大瀑布的盛情,所有的乘客都会随着雷鸣般的水声兴奋地欢呼起来。这与其说是观赏瀑布,不如说是亲身体验瀑布。游船穿梭于瀑布激起的千万层水汽中,从岸上看,真是如同“雾中少女”一般。</p> <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这尼亚加拉峡谷中住着一个古老的印地安部落,族里规定女孩成年后通常是由父母私定终身。有一位很美丽的印地安少女在成年仪式上,被父母许诺给了一位又老又丑的老头,少女顿觉痛不欲生,跑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前哭泣了一天一夜,最终竟坐着竹筏漂进了大瀑布中,再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也许就是这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使许多人相信大瀑布后还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因此每年从尼亚加拉瀑布跳下的人不计其数。每年在这里还举行一次冒险挑战的死亡游戏,参加这项游戏的选手带着食物和氧气,进入密封的木桶里,从瀑布源头滚下来,随着瀑布的巨大的冲力,在深渊中翻腾十多次,最后被冲到下游。最终的胜利者属于安全到达目的地的选手,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可以拿到一笔奖金。但在这过程中每年都有人被瀑布冲的粉身碎骨。尼亚加拉博物馆里还保存有许多木桶,向人们讲述着那些勇敢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尼亚加拉有过太多冒险故事,每年这里都有一些冒险者涉水在大瀑布横切出的峡谷边缘寻求刺激。这中间也不乏挑战自我和厌世的人,所以,每年当地的媒体上,都可以看到不少冒险者用种种奇特的方式随瀑布坠落峡谷和自杀者跳崖跌入谷底报道。</p><p class="ql-block">从1901年起,曾有16人试图成功跳入尼亚加拉瀑布,他们都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只有10人生还,因为物体从尼亚加拉瀑布上落下的速度可达352.8公里/小时。</p><p class="ql-block">1901年,密执安州女教师安妮·埃德森·泰勒将自己和自己的爱猫装进一个木桶里从瀑布上冲下来,希望为学校集资,她和自己的小猫毫发无伤,可也没获得多少资助。如今,木桶的仿制品在大瀑布博物馆里展出,每年被几百万人抚摸。</p><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21日,一名名叫科克·琼斯的美国男子跳入尼亚加拉瀑布,结果奇迹般生还,但却被罚款2260美元,并被命令一年内不准靠近尼亚加拉瀑布公园。逃生大师威廉·赫尔也曾在一只木桶里放了14只汽车轮胎和厚厚的棉垫,有20万人观看他从大瀑布上翻滚下来。</p><p class="ql-block">许多杂技表演艺术家也经常来到尼亚加拉瀑布一展身手。最早在尼亚加拉瀑布上走钢丝的人是法国走钢丝演员查理·布隆丹,1859年,他从一条长335米,悬于瀑布水流汹涌处上方49米的钢丝上走过。至今,还没有人打破他创下的记录。2005年“高空王子”科克伦用一根27公斤的竿子平衡,在大瀑布上表演走钢丝;2005年6月15日,一名61岁加拿大老人在大瀑布上的一根650英尺长,400英尺高的钢丝上一天两次行走,为儿童慈善团体筹集资金。 </p><p class="ql-block">浩荡水流,气势磅礴,云雾迷蒙,声如雷鸣,何等狂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观,只有亲临现场才能体验到,波涛汹涌,瞬间跌落,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站在美国只能看到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游船拉响了船笛声,穿越完尼亚加拉瀑布,在马蹄形瀑布处调转方向,沿加拿大河岸一则返航。</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为了争夺尼亚加拉瀑布这块宝地,曾大动干戈,兵戎相见,1812—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p><p class="ql-block">两年后,战争结束了,美加两国签订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隶属于美国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飞架两岸彩虹桥连接。</p><p class="ql-block">眼前这座彩虹桥最初可没那么宏伟壮丽的,大桥是建在较早期的蜜月桥旧址附近,可该桥1938年1月27日因河上冰暴而倒塌。</p><p class="ql-block">其实,由美国及加拿大联合的组织,早已考虑重建一条新桥梁代替,倒塌事件加速了兴建工程。英皇乔治六世及当时未登基的伊利沙伯二世在1939年官式访问加拿大时,曾到尼亚加拉瀑布参观,并为桥梁进行奠基仪式,竖立了纪念牌匾。彩虹桥兴建工程在1940年5月开始,大桥在1941年11月1日进行启用仪式。</p><p class="ql-block">建成的尼亚加拉瀑布的彩虹桥是一座以钢建成的拱桥结构横跨尼亚加拉河,共有4条行车线(每方向2条)及行人通道,桥跨为289.5米,美加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无需办理过境手续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