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明上坟”

༺岐人猪哥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清明节,对中国人来说,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清明节又一次悄然而至,这个被法定为假日的日子,给予了人们缅怀先人的契机。从广义上来说,在这个节日,应缅怀所有逝者,包括因故早逝不能被称之为“先人”的亲人,以及革命英烈和已故仁人志士、著名人士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我呆了已十来年的广东佛山市,当地风俗是每年只在清明节上一次坟,别的时候都不会去。由于这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基本已实现全域城市化,早就执行全民火化制度,所以本地人清明祭扫都是要去政府修建的陵园和公墓内。在那里,集中安葬着各个家庭逝去的亲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整个珠三角和大湾区各地,每年清明节的过法,都是和佛山大同小异,一样的风俗。广东其余的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比较多山且经济相对珠三角和大湾区而言欠发达地区,还是随处可见以前土葬后保留至今的坟包。由于每年只有清明节这一次祭扫,因此所有广东人都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整个祭扫活动也就特别的隆重,仪式感满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据我了解,前述广东乡村地区的那种清明上坟扫墓,是为了对自己的祖先表达敬意和谢意。因为这种祭扫,是一种全民性、族群性活动。那些人丁兴旺、面积较大的同一姓氏聚居村落,几百年以前那些老祖宗的坟墓都还在。同宗同源同姓的一大群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祭具、供品、香蜡纸钱、烟花爆竹,往往要把各个坟头一个不落的全部走一遍。在我看来,体现的完全是“祭祀”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不光是广东的乡村地区,还包括广西和海南岛在内的整个华南地区的乡村,好像都是此种情况、这样的清明节风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我的陕西宝鸡老家那边,清明节也是必须上坟的。在政府层面,主要是在陵园内举行祭奠仪式,悼念那些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已故人士,包括英烈、劳模等。在农村地区的普通老百姓层面,就是专指上坟给去世的亲人点蜡、插香、烧纸钱、清除坟上杂草、坟包上添土。老家的各个乡村,一般都是最多保留两代坟,很多家庭,那些年代久远的祖宗坟墓,已经找不到,也无从考证,所以清明节体现的只是“祭奠”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我上述观点,还有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祭祀和祭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有所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华南地区(指的是乡村、山区)的清明祭祀,他们通常也叫“祭祖”或“拜山”。我们陕西老家农村里的清明上坟,是以单个独立家庭的名义在行动,严格意义上只能叫“祭亲”,因为要祭奠家中逝去的所有亲人。那些早逝的中青年人和晚辈,显然不能被在世的长辈们称之为祖先,但是也要被家庭中的存世者祭奠,也是要给他们烧点纸钱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同样道理,祭祖和祭亲,也是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有所不同。大家不妨根据我的论述,细细体会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我陕西老家那边,大多数地方都还是土葬,去坟头祭奠的次数相对而言较多。不光是逝者的头七、二七……末七、百日、周年,还有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食节(十月初一)、大年三十、正月十五,都要上坟烧点纸钱。尤其以腊月三十下午和正月十五下午那两次,最为庄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广东省和陕西老家,清明节祭扫风俗的差异较大。由于4月1日那天上午,佛山本地某个友人的一句话,深深的刺激了我,因此我把这种南北两省差异必须啰里啰嗦的讲出来。那位朋友的原话是:“清明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你不回去祭拜一下祖宗?在我们这里,这种情形是要受到众人谴责的”!我当时轻轻回应:“你对北方人的风俗不太了解,没有非得清明回家一说。在我们那里,腊月三十下午有一次全民上坟,是最隆重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其实,早在2022年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宗族与信仰文化》,把南北两地的这种差异叙述的更为完整,详见文后所附链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4月1日开始,前几天从北方来的那一股冷空气对佛山地区的影响基本结束,气温再一次慢慢的又在回升,每天都是阳光灿烂明媚,天空万里无云。天气出奇的晴朗,空气出奇的清新,确实迎来的是比较“清明”的一个清明节。没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那种景象,实在有点对不起唐朝那位叫杜牧的大诗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像往年一样,这个清明节,我依旧回不了陕西老家。明日就是清明节假期第一天,我就在今日傍晚时分,找了个交通要道的大十字路口,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位置画了个圆圈,在圈中慢慢烧完了买来的一大沓子纸钱(按老家的风俗,把清明上坟没有具体限定在某一天的某个时辰,可以提前或推后一两天进行都可以)。漂泊在异地他乡的我,只能用这种方式代替上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中适用于全人类的亘古不变定律。谁都有离世的亲人,谁都最终会身归土中、魂归大地。我们为什么要去上坟?无非是思念亲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清明上坟,是在践行儒家提倡的“慎终追远”之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千年传统习俗,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从表象上看,它是一种仪式;往深层意义上理解,它实际是对灵魂的洗礼,可以看作是生者与逝者跨越时空的对话。 清明上坟,也是为了拷问和告诫自己:“我是怎么来到人世的?若干年后又要到哪里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年少时不懂事,我最厌烦这个上坟仪式,觉得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和精力,纯粹是在讲迷信,觉得它是一种很虚假的礼节,只是在世之人对自己的一种安慰而已。人都不在了,上坟烧点纸,难道能起死回生吗?直到长大后开始能明白一些事理了,至亲们一个个远行之后才忽然读懂,曾呵护疼爱我、为我遮挡风雨的身影,永远留在了家乡的那一方黄土之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每次回到老家后去上坟,我都怀以沉重肃穆之心。跪在坟前焚化纸钱时,在呛人的烟尘里,我终于明白了人类为何要生儿育女,也明白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种虚礼的深层意义。</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58iarus?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80568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附:《宗族与信仰文化》</b></a><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2025年4月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