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情深

lydia皖晴的秋天

军人之家 <h1><b>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就会愈加思念逝去的亲人......<br>我的朋友阿华每每提到自己的父亲,眼眶里便会盈满泪水,最初她像祥林嫂似的多次对我说:“如果我当时不同意医院那么做,我老爸就不会走......”那时她的父亲90岁出头。我劝她,父亲已是高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状况,这不怪你。可她的这种情绪延续了三年,甚至为此一度患上了抑郁症。<br>等她终于从哀伤中走出后,好奇心驱使我忍不住向她问起,她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与她有着这般深的情感。她说:“其实我老爸就是个非常一般的人......”<br> 阿华的老爸陈智明1930年7月22日出生在江西宜春慈化乡昊天观村的一个佃农家。慈化当年是革命根据地,陈智明出生时正逢土改,家里分得了一亩二分田,全家人欢天喜地。从陈智明记事起,他的父亲就常对他讲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的故事。<br>陈智明6岁开始接受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除了学会了汉字,还学会了数、物、化和英语,为他后来参加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br>1949年9月,陈智明在江西宜春中学读高三时,解放军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来招生,他被录取了。1950年,经过汉口军大的培训,陈智明被分配到38军任文化教员。国庆节后,他随部队出国参战,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1951年12月,陈智明奉命回国学习,1952年调入长春军校当文化教员,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1957年,陈智明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38军。同年11月,他被选送到中央民警干部学校刑侦文检班学习,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到军政治部保卫处负责侦察工作。<br></b><b>我的朋友阿华每每提到自己的父亲,眼眶里便会盈满泪水,最初她像祥林嫂似的多次对我说:“如果我当时不同意医院那么做,我老爸就不会走......”那时她的父亲90岁出头。我劝她,父亲已是高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状况,这不怪你。可她的这种情绪延续了三年,甚至为此一度患上了抑郁症。<br></b><b>等她终于从哀伤中走出后,好奇心驱使我忍不住向她问起,她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与她有着这般深的情感。她说:“其实我老爸就是个非常一般的人......”<br></b><b> 阿华的老爸陈智明1930年7月22日出生在江西宜春慈化乡昊天观村的一个佃农家。慈化当年是革命根据地,陈智明出生时正逢土改,家里分得了一亩二分田,全家人欢天喜地。从陈智明记事起,他的父亲就常对他讲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的故事。<br></b><b>陈智明6岁开始接受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除了学会了汉字,还学会了数、物、化和英语,为他后来参加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br></b><b>1949年9月,陈智明在江西宜春中学读高三时,解放军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来招生,他被录取了。1950年,经过汉口军大的培训,陈智明被分配到38军任文化教员。国庆节后,他随部队出国参战,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1951年12月,陈智明奉命回国学习,1952年调入长春军校当文化教员,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1957年,陈智明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38军。同年11月,他被选送到中央民警干部学校刑侦文检班学习,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到军政治部保卫处负责侦察工作。</b></h1> 英姿勃发的陈智明 <h1><b>在文革中,陈智明参加过“三支两军”任务,最让他自豪的是,他担任过两次国庆接受阅兵的38军红旗方队的政工组长,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阿华还清楚地记得在国庆当天,老爸带着她和弟弟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西四台观看游行。他们能清楚地看见城楼上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领导,那时他们和老爸的心情特别激动和兴奋。<br></b><b>陈智明是一个嘴很严的人,从不在家里谈及他工作上的事情。小时候阿华听大院里的人跟她说过,她老爸在军界的保卫系统内很有名气,是笔迹、指纹鉴定专家,一些模仿别人字体写的反动标语一经他的手,就很快能辨认出来,这些事情陈智明从未跟家人炫耀过。在38军担任保卫处长期间,为了办案取证,弄清问题,陈智明走遍了大江南北。他在晚年时写的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那时的一路见闻和感受。</b></h1> 红色的领章红帽徽,一身国防绿军装的陈智明 <h1><b>文革结束后,陈智明于1979年担任38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至1983年,在大裁军时,他53岁便离休了,那一批退下来的有一千多人,陈智明是他们中身体最好的,其实他可以找关系继续工作到规定的年龄再离休,可他一辈子不会跟领导拉关系、送礼。对陈智明来说,虽然提前退了下来,但终于摆脱了当“专政工具”的生活,他如释重负,轻松愉快。他把精力都放在了家人身上,本以为可以过上天伦之乐的生活,不料他的老伴罹患了癌症,不久便离他而去。</b></h1> 陈智明与妻子的合照 <h1><b>从陈智明的老伴一生,能看到他的高尚品质。妻子五岁时跟着父母逃难来到了陈智明的家乡,她的父母已无力再养活她了,陈智明的父母把这个小女孩当作童养媳收留了,直到她成年后与陈智明成婚。陈智明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后,很少回家,妻子在家供奉老人直到后来随军,与陈智明生活在一起。陈智明没有像当时的一些干部,进了大城市就把在老家的糟糠之妻给抛弃,他比妻子小两岁,又长得那么帅气,想必那时肯定有追求他的姑娘,但他是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他一直与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直到妻子去世。</b></h1> 陈智明祖孙三代的全家福 <h1><b>阿华与弟弟们失去了母亲,把对老人的爱都集中到父亲一个人身上,他们不愿看到父亲孤独地度过晚年,在陈智明年逾古稀时他再婚了。有了继母的陪伴,阿华在远离家门的北京工作时,也能放下心来。陈智明再婚的十多年里,有时会为了他的几个儿女与后老伴发生矛盾,他不会像有的老人,再婚后完全听从后老伴的摆布,只想着自己的小日子,陈智明对儿女们一直关爱备至,这当然会招致后老伴的不悦,他在努力摆平儿女与继母的关系。但总的来说,陈智明的晚年过得很开心,他与后老伴一起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写了一些诗歌抒发自己的胸臆:<br></b><b> 夕阳写照<br></b><b> 岁月静好,夕阳红火;耄耋之年,精神矍铄。<br></b><b> 游历四方,享受人生;足迹所致,晚霞尽显。<br></b><b> 然而,十多年后,后老伴离陈智明而去。他到了暮年又开始了孤独的生活。那时阿华已退休,可以陪伴在父亲的身边了。她在海南买了一套大房子,每到冬天就接父亲去避寒,陈智明过起了快乐的候鸟生活。他的身体一向很好,阿华本想能陪伴父亲到他的百年,可他却在阿华不在身边时突然得病,三天之后就永远地离开了家人们。</b></h1> <h1><b>朋友阿华的叙述,让我看到了陈智明平凡的一生,他对儿女也像所有父亲那样去关爱,生老病死这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可她却放不下,她为父亲突发疾病时,作为医生的她没有阻止当地医院做不恰当的治疗而引发医疗事故感到自责。这怎么能怪她呢,医院有医院的治疗措施,她一个外来的医生,哪怕是亲属也不能随便介入,尽管后来院方承认是医疗事故,但人已经不在了。活着的人就好好活在当下,把对长辈的思念留在心间。</b><div><b>清明前夕。阿华独自赶往江西老家,为父母扫墓祭拜,她用微信给我发来被她清扫过的墓地视频,只有如此,她的心灵才会得到抚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也会得到安宁。朋友已经释怀了,相信她会好好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b><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