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CW0TV 中网视展播平台</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 中国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p><p class="ql-block"> 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清明 外文名 Tomb-sweeping</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踏青节、三月节</p><p class="ql-block">公历时间</p><p class="ql-block">每年公历4月4日—6日交节;</p><p class="ql-block">黄道位置</p><p class="ql-block">太阳到达黄经1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即为一岁,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则为清明。故《淮南子》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p> <p class="ql-block">天文历法</p><p class="ql-block">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岁时。北斗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p><p class="ql-block"> 西汉至清初采用“圭表测影”(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黄经度数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p> <p class="ql-block"> 编辑:中网视 Redux 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