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祭祖母

婉约天空

<p class="ql-block">  又是清明时节,照例回老家祭祖扫墓,去年写的是祭扫先烈——去抗战时期曾经的三垛河口伏击战纪念地缅怀英烈,今年,我要追忆我的奶奶,因为,除了我们孙子辈记得她,她的子女都去世了;因为,我主要由奶奶带大,有着童年回忆情结。她是那么平凡,但品格高尚,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劳动妇女勤劳朴实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我的祖母——姓俞,与我爷爷同葬的墓碑上分别刻有吴氏、俞氏。就是说,我奶奶是爷爷的二婚填房(我们这里称补房,如同蒋介石父亲当年娶王采玉)生于1902年(推测之,她多次称37岁生我父亲,我父亲是1939年生),1982年去世,去世前前几年曾自费备好棺木,说是怕烧的疼,但政府政策不允许,多不希望她老人家感受烧之煎熬。(我奶奶她老人家身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图为网上搜索所得,头饰面像眼神特别像,权且充之)</p> <p class="ql-block">一、生于贫困之家,一生勤劳持家——跌倒了也要抓把泥。</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年轻时家里姊妹六个,她是老大,尽快出嫁找个条件好点人家是全家最高理想,而我爷爷家算是小康之家,有田有牛有瓦房,甚至还有一个豆腐店,嫁作二婚男,还有一个女儿,肯定不是年轻奶奶的愿望,但父母之命不能违,从此,种田、磨豆腐成为主要谋生方式,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她的婆婆,我的太太要求极严,好在她从小苦惯了,没有怨言。</p><p class="ql-block"> 说到豆腐店,使我想起来几件往事:一是小时候小学语文课,有一篇鲁迅的《故乡》,每当老师讲到豆腐西施时,很多同学都朝我怪笑,他们大都知道我家祖上开豆腐店,仿佛我奶奶是豆腐西施似的,彼时我想打架。二是豆腐店关停后留下很多大缸,我们小时候捉迷藏经常有人躲在缸里,需要找很久才能找到,很多时候我有用砖头砸缸的想法,司马光砸缸(源自司马光砸瓮救童故事。据文化名人马未都先生考证,宋代以前,烧制能容纳5、6岁小孩的大缸,技术上几乎做不到,故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人虚构的)现实版可能真的在我手上演过,反正缸多,反正家里人也不知道。三是10年前我们去安徽查济旅游,看到一个始开于光绪年间的豆腐店,于是出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大家纷纷排队吃豆腐脑,等了很久,老板出来问:本帮小黄豆用完了,其他豆子吃不吃?一副店大欺客的样子。我当时心里想,如果不是公社化,我家从道光年间开的豆腐店,早就誉满苏中了,我也是豆腐正宗传人第N代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我奶奶豆制品菜肴会做成系列,会腌菜腌肉腌鱼,会做黄豆酱,会养蚕抽丝,会剥蓖麻杆拉丝织夏布(一种麻粗纤维手工纺织的布,染色后制成夏衣,女人夏天穿着透气,是6、70年代我们当地几乎人人穿过的土麻布衫,工艺很复杂),也会纳鞋底,做鞋子……可以说在我幼小的认知里,她几乎无所不能,奶奶做的藕圆子、发酵摊的面饼,黄豆酱堪称一绝,此外,打理菜地,洗衣浆衫,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几乎天天在忙,在困难时期,大米不足,每天煮饭都加胡萝卜或者红薯,她老人家总是先吃胡萝卜,红薯,她说她喜欢吃,难得过节,她为我们烧好美味鸡鸭鱼肉,她却依然是青菜豆腐——她吃斋(一辈子素食)……为了小家她确实是鞠躬尽瘁了。</p> <p class="ql-block">二、老于贫困之时,一生烧香拜佛——儿孙自有儿孙福。</p><p class="ql-block"> 我记事起,我奶奶的主要工作就是带小孩,为我父母分担家务,高峰期,我家有三代七口(我家兄妹四个)人,吃喝拉撒睡,不用说当年比较困难,就是放在现在,要安排好也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 一是吃。由于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1961年,一出生就挨饿,是我奶奶抱我出去求奶——没有母乳,没有牛奶的宝宝真可怜,常常会哭——诉求原始,要吃饱,直到找到一位奶水充裕的产妇才有了较为稳定食堂。到了会吃主食时,大米极少,放农村大灶根本没法烧,于是用茶壶放在灶堂里慢慢焐,二三岁时的我有一句经典名言:奶奶拿茶壶我就笑了——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因为奶奶给我温暖与幸福——茶壶里有我的希望与满足。</p><p class="ql-block"> 说到吃,我必须要提到,在我奶奶房间有一个她出嫁时娘家赔嫁的首饰木盒——其实也是面子工程,穷人家孩子哪有多少首饰,在文革后期,我的姑妈,我奶奶的小女儿在上海,时常寄一点食品点心,香甜可口,就放在木盒里,外面上着锁,那时,7—8岁的我常常对着那把锁发呆,什么时候才能开锁吃到,那是我幼时的最爱。其实,我奶奶通常用木盒子诱惑来管理教育孩子们,特别是我,引导我们正确面对,问题是,我通常很难放弃抵抗,我们小时候太缺少吃的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穿。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是当时我们那代人的普遍现象。我作为老大按理应该是穿新的,由于困难,也由于男孩作女孩养容易活,我从小多穿花衣服,于是也有了大人衣服改造给我穿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的衣着,放现在都是电影里的晚清民国时期服装道具,如红楼梦里刘姥姥的标志性包头,我就见过,还有通常冬天才穿的仅有两条裤腿的套裤,我后来长大后看到雍正倡导节俭,说套裤可以缝补,因为穿在里边。大约我5、6岁后,每年冬天晚上,我都要帮奶奶往下拽套裤,从很费劲到不费劲,我在拽套裤中一年年长大。</p><p class="ql-block"> 三是享乐。在我印象中,奶奶不知道享乐,念经时可能是她唯一的快乐时光吧。她的快乐与幸福都是体现在子女,孙子女身上,于她自己,吃饱穿暖足矣。每年过年,是她最忙的时候,为一大家准备吃穿,而她最奢侈的也就是素食炒米圆子,我还很馋这个。在我懂事后,感觉奶奶唯一一次到上海女儿家,是她人生高光时刻,在我二姑妈陪同下,两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靠着信封地址,居然找到上海杨浦区姑妈家,这是她引以为豪的,更幸运的是,她们遇见好人了,火车上认识的同行人,得知她们第一次出远门,一路照顾她们坐公交车,直到弄堂口才离开。遇见这么好的人,是运气,但那时并不鲜见。这个幸运故事被她讲了很多遍,每一次都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在艰难困苦中,在周边都是水,环境危险,每年夏季多有淹死的小伙伴的背景下终于存活下来,慢慢长大,奶奶也一点一滴的教我干农活,做家务,教我与外界交往,不能“锅壁锈”(本地方言,以为不出趟),还教会我很多儿歌,大都忘记了,唯有“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我记得,因为我倒是信誓旦旦的说过,我不会忘记奶奶的。伴随着小子的长大,奶奶也日渐衰老,我开始跟奶奶抬水,从开始水桶多压在奶奶那头,到逐渐居中,后来我能挑水了,也在无师自通中冒死学会了游泳,奶奶一颗不安的心才放下,因为她看过太多的夭折(她至少有两个孩子未成年去世,也就是我的少儿版大伯们都夭折了,这对年轻时的奶奶是多大的打击啊),而我算是两代单传,香火延续必须依靠的男孩子,她于是总是烧香拜佛,保佑我平安,保佑陈家子孙兴旺发达。她的最主要的社交活动就是在菩萨生日时,约上几位信徒或是居士,到三郎庙去烧香(近年我骑车去过复建后的三郎庙,有5公里远,想当年奶奶60多岁了,靠步行来回真不简单)。</p><p class="ql-block"> 由于奶奶对佛祖的尊崇,在文革期间,我家一墙之隔的公社大院,每当发生社员从古寺庙里拿出来的菩萨塑像,香炉、供器等在此“破四旧”恣意损毁时,常常难过得掉眼泪,直讲造孽呀,造孽,天打五雷轰。</p><p class="ql-block"> 祈祷显灵了,她老人家果然孙子辈还不少,重孙辈更多了,只是香火延续有较大的时空差——直系孙子、重孙子(女)们分别工作生活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无锡等地,小姑妈的外孙甚至是远在日本,清明时节为先辈烧纸烧香祭拜难以为继,最多只会在网上进行,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她老人家当年祈祷所愿。</p><p class="ql-block"> 这是她当年绝对没有想到的, 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p> <p class="ql-block">图为当年焐米粥的茶壶</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口出名言的我,三岁时所摄,所戴银制的项圈、索锁寄托着长辈的期望(银锁已传承给孙子,项圈不知所终),兔毛毛衣是我奶奶当年养长毛兔,集存了很久,再手工纺织成线,再找人量身定制的,在我心里,比现在定制版范思哲高档多了。</p> <p class="ql-block">困难时期,缺吃少穿,粮食按计划凭票供应。这是1960版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面额1钱的粮票,是最早发行的全国最小面额粮票,因发行量少,损耗多,全品相的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3年版。南京市粮食局先后发行过两次最小面额1钱的粮票,这是一组,包括1钱、2钱,设计比较1960年的讲究些。主要用于买油条或饼干找零时用,30年后的1990年,我考入该局——主要动因是,在此工作估计至少不会挨饿了。后来据南京市粮食局机关老干部回忆,60年代初,南京市出售万年青饼干,1两5块,有人只买一块两块的,需要找零,反映到局里,很快就落实城镇供应科组织设计印刷投放使用。这个极端面额粮票成为那个困难年代的特定的历史凭证。</p> <p class="ql-block">1960年的上海也发行过5钱的粮票,与其它的1两、2两、5两等面额共八枚组成一组。此为笔者藏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5年河南镇平县发行的食用油票,面额仅1钱6、半钱多(大约几滴油)。真是不容易,如何计量都很考验人。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面额最小的食用油票,国家博物馆也收藏了。此为笔者藏品,幸运得到。</p> <p class="ql-block">三、逝时条件好转,一生了无牵挂——世上不忘奶奶好。</p><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参加工作,老人家得悉消息,非常高兴,但也为我担心,因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船上当水手,春节回来时,她说,伍啊,世上三样苦,跑船、打铁、磨豆腐,你跑船我磨豆腐,我们家里占两样了,也是命吧。她当然不知道,我们的跑船跟旧社会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我当然劝慰她,说现在船员待遇好,工资高,有50多天公休假……更因为,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首先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量农民有余力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我父亲筹款购置了机动船,在本地跑起运输(依然是三样苦之一),家里的条件逐渐有起色,但我奶奶享受不到,一方面因为她吃素,美味佳肴与她无缘,另一方面,她满口的牙齿不知何时早已掉光,多数只能吃流质,更重要的,那时候她已经重病在床了。</p><p class="ql-block"> 1980年下半年,我先后两次接到单位调度室转发给我船上的电报“奶奶病危,速回”,我马上赶回家,先后各住了一个星期,奶奶奇迹般的又稳定了。在第二次她对我说,“伍啊,你以为我要死,赶回来两回了,影响你工作了,我没有死掉,心里很不过意,下次你不要家来了,死前算见过了”。我泪流满面,奶奶,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奶奶,临终了还在为子孙着想。1982年春,奶奶走完了她简单的一生,享年81岁。我终于没有在她临终前再看到她,再见时已经阴阳两界。</p><p class="ql-block"> 40多年过去了,几十年来,“奶奶拿茶壶我就笑了”,“你回来两回我都没死,不过意”这两句话时常萦绕在我心中,不能忘怀,这次回来扫墓,看到奶奶的墓碑,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又在脑海里浮现。</p><p class="ql-block"> 奶奶,您虽然故去,但煨粥的茶壶还在,今天,我虽然不需要用这个茶壶照料我的孙子,但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我们香火传承的别样内容,跟当年我三岁时,只知道奶奶的名字叫奶奶一样,小孙子也回答我爷爷的名字叫爷爷,但我知道,他长大后肯定会知道爷爷的名字,而我,60多年过去了,我还不知道奶奶的名字,也许有过,知道的人都已经故去,也许没有,晚清时清贫人家女孩没有大名的很普遍。</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一生经历晚清、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她肯定见过并受到过她爷爷辈的影响,算起来大约可以追溯到道光年间—(1840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开端,能在这样的历史老人呵护下成长,是我的幸运。我的孙子生于2022年,比太祖母整差距120年,再过去1个甲子年,将会怎么样?无法想象,历史会给出答案,个人只是匆匆过客。</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网上看到马未都先生的短视频系列《背影》,很受启发,为你最爱、值得记的人留下祭文,是一件有价值的事。</p><p class="ql-block">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算是祭奠奶奶,不足以表达我的怀念之百一。我做了几十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今天做了,有一种了却夙愿之感,因为我也不年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奶奶永远活在我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