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岢岚折家将(上)

赵德荣

<p class="ql-block">宋代岢岚折家将</p><p class="ql-block">赵德荣</p><p class="ql-block">说到折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府州折家,殊不知折家将成就最大,职位最高的一对父子却是出在山西岢岚。</p><p class="ql-block">折家与岢岚有着不解之缘,据,&lt;新五代史&gt;记载:“广顺二年(952年)二月庚寅,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克岢岚军。”杀岢岚军使张德仁、十寨都指挥使苏审等人。岢岚军是北汉在北边的军事重镇,从后来府州又多次进攻岢岚军来看,折德扆此次占领岢岚军后并没有长久占领。不仅如此,刘崇还加强了在岢岚军的防守,增设宁化军(治今山西宁武)、雄勇镇(治今山西河曲旧县)以“备周师”,实际上就是专门防御府州折德扆。</p><p class="ql-block">961年折德扆归附代周而立的宋朝,宋廷许他世袭府州。折德扆还有个弟弟叫折德愿,折德扆到京城觐见宋太祖时由折德愿权知府州,这期间德愿大败北汉军于岚州境内的沙谷寨,使折家在岚州也建起了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杨业妻折氏是折德扆的女儿。《岢岚州志》节妇篇记载:杨业妻折氏 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任建为节度使,娶折德扆女。后归宋,赐姓杨。折姓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p><p class="ql-block">岢岚有处七星坪,七星坪有座七星庙,据说那是折太君和杨业订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北宋初年,岢岚这块地方就被折德愿从北汉手里夺了过来。折家在岢岚乃至整个岚州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如今宋家寨后面的下五井就是当年的折塘关。那时麟州的杨家是北汉的部属,十八岁的杨业在北汉任牙将。杨业的老家在保德火山,往来于麟州和晋阳之间,必经的地方就是岢岚。由于府州和北汉一直是敌对势力,杨业路过岢岚遇上折家将必然有一番厮杀。这一天杨业在岢岚撞上了折家大小姐折赛花。赛花本是折德扆的女儿,因为府州经常有战事,为安全起见,折德扆的眷属也都在大后方岢岚居住。这折赛花生在将门世家,所以虽是女子却练得一身武艺,她和杨业其实早就认识的,而且都是情窦初开的年轻人,所以虽是敌对双方,见面短不了厮杀,可谁也没有拼死一战的打算,只不过是应付场面而已。战了几个回合,杨业不愿恋战,就边战边退,可赛花还是策马紧追不舍,退到七星庙,杨业下马进庙,赛花也下马进庙。那时候女人都要缠足,马上征战没什么,一下马,小脚站都站不稳,更不用说作战了。躲在门后的杨业耍了个奸心,照准赛花的小脚踩了下去,赛花顿时疼得坐在地下,杨业趁势上前扶起赛花,一对年轻人化敌为友,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p><p class="ql-block">折御卿是折德扆的次子,知府州期间(979年)奉宋太宗命攻岚州,他攻下岢岚军,占据宪州,俘获北汉将领七人,被提拔为崇仪使。994年御卿任永安军节度使,这一年契丹万人来犯,御卿与之在子河汊大战,斩首五千级,其中将官就有二十多名,还生擒敌一名吐谷浑(首领),使契丹人自此闻风丧胆,。连年征战使御卿积劳成疾,第二年御卿病重的消息传到契丹,契丹人乘机来犯,要报子河汊之仇。御卿带病出战,吓得敌军不敢迎战。御卿的母亲秘密派人去接儿子回家治病,御卿说:“边寇未灭,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第二天就病殁军中,年仅三十八岁。宋太宗闻知“痛悼久之”,成为宋代军将“忠勇”的典范,“公忠体国”的英雄。宋朝曾在岚州宜芳县赐建折御卿祠;“徽宗崇宁二年五月,赐庙额‘显忠’。”</p><p class="ql-block">宜芳御卿祠究竟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宋时的宜芳是一块很大的土地,他包括今天的河、保、神、五、岢。宋太宗“析宜芳地设岢岚军”,换言之,岢岚军这块原来是宜芳的地盘。再说岢岚,现在仍有“折家祠湾”“折家祠山”的地名。值得注意的是,靖康以后由于折彦质英勇抗金,岢岚折氏被金人赶尽杀绝,以后再无折姓居住,那这地名显然是从北宋一直传下来的。</p><p class="ql-block">御卿的母亲秘密派人去接儿子回家治病,这个家可能是相对安全的后方,而不是首当其冲的府州。岚州远离府州战场,当时宋廷在岚州设岢岚军、火山军与府州相呼应,朝廷为控制边将,要求其家属定居在内地,所以折家的妻儿老小那时不住府州,而住在由折德愿经营的岢岚军。折御卿虽然病逝府州军前,却是葬在岢岚的,这也是宋太宗在岚州宜芳县立祠奉祀,而不在府州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而现在知道的宜芳土地上唯一的折家祠遗址就在岢岚。岢岚的折家祠就是宋太宗赐建的宜芳县折御卿祠,折御卿初葬岢岚折家祠山,迁葬府谷当是折可大安葬折克行时的事了。</p><p class="ql-block">《折渭州墓志铭》曾提到折可适“置别业于长安,以周孤遗。又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而为松楸洒扫之奉。”可知在当年岢岚居住着大批折氏族人,他们中有战死者的遗孤,有出征者的家眷,岢岚的折家祠山安葬着折氏历代先祖,岢岚就是府州折氏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崇宁二年徽宗为什么要給折家一块匾呢?崇宁二年是1103年,这之前,北宋在对西夏战斗中取得一大胜利,立战功的就是折家将岢岚人折可适。在夺取灵武的战斗中,钟帅命可适带一万骑兵出战,一举夺取灵州城。战后徽宗皇帝亲自接见可适,并就西北战略征求他的意见。折可适说;“得来容易,守住却难。我们应当先在边境上削弱西夏的实力,待我们的防御体系牢固了,群众基础扎实了,才能真正得到。”宋徽宗很赞同他的看法,认为他治边有方,封他为武安军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宋史折可适传»:诏使入觐,帝以传策访焉,对曰:“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帝曰:“卿言是也。”进步军都虞候。俄知卫州)1105年可适再升为泾源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这个职位已经高出了此前府州折氏的所有人。所以,这个时候宋徽宗給折家赐匾,只能是給岢岚折可适家。</p><p class="ql-block">遙想当年,岢岚折家祠湾的折家祠门眉上悬着当今皇帝宋徽宗刚劲秀丽的瘦金体"顯忠"二字,那是多么的荣耀,时至今日,我们仍可感受到当年折氏家族为国家统一,民生安定所表现出的舍生忘死,薪火传承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折御卿有四子:惟正、惟昌、惟信、惟忠。折惟昌是御卿次子,拒宋史记载,咸平二年(999年),22岁的折惟昌与族叔折海超、弟惟信率兵迎战入寇夏兵,昌受重伤,海超、惟信战死。</p><p class="ql-block">景德元年(1004 年)的秋天,契丹大军如汹涌潮水般压境而来,将岢岚城重重围困,水泄不通。折惟昌接到朝廷诏令后,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率领所部精锐之师,毅然决然地踏入朔州界。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历经艰难险阻,成功攻破了大狼水寨,犹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要害,围控岢岚的契丹军发现狼水被破,朔州告急,只好解除对岢岚的围困,返回驰援。1014年河东百姓运粮援麟州,知府州折惟昌带重病领兵驻扎岢岚军北的宁远寨,顶风冒雪护送,结果病逝军中,年仅三十七岁。</p><p class="ql-block">折可适是折德源的后代,德源孙惟让,即可适之曾祖。让生继长,长生克隽,即可适父。</p><p class="ql-block">治平四年(1067年)十八岁的折可适随种谔出塞,与祖辈折继世折继祖和父辈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取绥州战罗兀,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以后四十年里,可适战洪德、取天都被百姓誉为宋廷西北边境的御敌长城。</p><p class="ql-block">折可适少年的时就开始习武,战场上的功夫和谋略自然不在话下,北宋著名将领郭逵(当时和北宋名将狄青齐名)在巡视军队时,见到了折可适。折可适的武功和军事谋略深得这位将军的赏识,称赞他是天生将军的料,折可适也因此得到提拔。折可适大概在16-17岁从军,有一次与西夏军队相遇,西夏军看他是少年,不愿与他对阵,他却约战西夏军的头目,斩了对方首级,并带着对方的战马回到军营,少年勇武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历代皇帝力图统一国家,平息边乱,因而连年战事不断。那时候宋的西北边境常有西夏军队入侵,烧杀抢掠,边民苦不堪言。元丰四年(1081年)为维护边境和平,宋神宗发动对西夏的五路西征。折可适跟随种谔(北宋著名将领,“三种之一”)进攻西夏控制的陕西米脂。他负责押运粮草,在蒲桃山遇到西夏军队的埋伏,他率领护送的军队击败了西夏军队。</p><p class="ql-block">在艰苦卓绝的米脂战役中,可适英勇善战杀敌无数,并表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那是米脂战役胜利后,五路大军向西夏境内追击,进入沙漠又加粮食不足,士兵又冻又饿纷纷病倒,有的甚至成队逃亡。这一天,可适所在部队也有一千多人因断粮多日而聚在一起闹事,准备逃跑。有人主张将这些人围捕斩杀,可适说:“这些人是忍受不了饥饿想逃跑求生啊,并不打算投敌叛变,我们应挽救他们。”于是他单人匹马走到他们中间对他们说;“临阵逃跑是要处决的,你们家里都有父母妻子,为什么不为他们想想呢。在他的劝说下,这一千多人又都回到了自己的队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