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岢岚折家将(下)

赵德荣

<p class="ql-block">宋代岢岚折家将(下)</p> <p class="ql-block">元丰五年(1082年)宋军夺取了控扼千里横山的军事要地葭芦寨,更名洪德寨,由葭芦战役获胜的关键将领折可适带兵屯守。1091年,西夏军队屯兵5000人在尾丁硙,威胁宋军,公元1092年西夏梁太后亲率十万大军入寇,这时的折可适已经是一名足智多谋的将军。折可适经过缜密侦查,决定亲率6000人马进行偷袭。他预先探得守烽火台的夏军姓名,然后假扮敌军官查哨,呼叫着名字骗出斩首,使烽火不能传信,又在敌军驻地的水源里下了毒,然后指挥队伍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西夏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折可适估计敌人会卷土重来,随即在去洪德寨的路上设下埋伏。西夏军果然浩浩荡荡杀来。折可适放过敌前军,拦腰向敌中军冲杀,敌人猝不及防乱成一团,人畜互相践踏摔下山崖死死伤无数。西夏人组织最精锐的铁鹞骑兵展开反攻,可适布下铁蒺藜阻挡敌骑兵,命宋军退入城中用神臂弓和虎蹲轮番攻击,随即开城反攻。西夏军大败,逃跑时纷纷坠入崖底。梁太后见势不妙丟了帏帐,弃了首饰换上布衣狼狈地化妆逃跑。这次战斗打掉了西夏人的嚣张气焰,好长时间没敢来侵犯。战后朝廷论前后功封折可适为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兰岷州镇戎军。</p><p class="ql-block">西夏元昊在天都山建立宫殿园林,是西夏的根据地。西夏的统军嵬名阿埋和监军昧勒都逋以放牧的名义深入宋朝边境地区,派遣军队武装保护。元符元年(1098年)西夏征集全国三十万军队由主将阿埋和昧勒率领包围了宋军驻地平夏城。虽然两次围攻都被宋军击退,但阿埋和昧勒仍勒兵天都山准备明春发动新的进攻。阿埋和昧勒都是西夏的军政要员,朝廷要可适想设法除掉他们。一天,可适得到一份重要情报,那就是天都山附近西夏将军们的具体驻地。折可适决定发动奇袭,端掉敌人的指挥部。他和郭成,李忠杰等部将带领一万精锐骑兵,分六路秘密地急行军至天都山锡斡井敌指挥部。面对如天降神兵的宋军,正在喝酒作乐的阿埋和昧勒傻了眼,只好俯首就擒。不过很快大西夏援兵就赶到了,把宋军团团围住,双方又展开激战。折可适战马因疲惫不能再战,郭成要把自己的马让给他,让他突围自己断后,并托以家事,准备以死报国。可适拒不受马,要和郭成并肩战斗,誓同生死。宋军将士深受感动,人人舍命杀敌,奇迹般地击敗了敌人,夺取了战略要地天都山。迅速在天都山建立军队的堡垒,以防备西夏军队的进攻。对俘获的阿埋和昧勒,宋军采取优待政策,使很多西夏人纷纷内附投降,大大削弱了西夏的战斗力。西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从此“自拓天都便偃兵”,边境人民得到较长时期的安宁。</p><p class="ql-block">天都山胜利后宋哲宗在文德殿为折可适设庆功宴,并在天都山设西安州,升可适东上閤门使,洺州防御使,泾源钤辖,知西安州事,真拜和州防御使,后升为明州观察使,副都总管。</p><p class="ql-block">宋朝其他军队也深入西夏国境,西夏国岌岌可危,连续三次向契丹(辽国)求援,辽国认为宋朝灭亡西夏不符合他们的利益,这样宋朝会专心对付契丹,他们开始介入宋和西夏的争端。</p><p class="ql-block">契丹派遣使者到东京汴梁要求停战,并且派遣军队到宋辽边境,当时辽国的军营距离雁门关只有五六里地,军事威胁宋朝,并要求宋朝归还占领西夏的领土。宋哲宗这时任命的主要是新党(王安石变法派)大臣,坚决不退还占领的土地(西夏是宋的子民),强硬要求西夏将主张对北宋侵略的大臣珪布默玛和凌吉讹裕交给宋朝,并提交谢罪书。1099年,宋朝派遣10万大军加紧修筑天都山等地的堡垒,十天之内就完成了八座堡垒。</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主帅钟传在巡视边境时被西夏军围困,折可适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冲开敌围救出钟帅。在夺取灵武的战斗中,钟帅命可适带一万骑兵出战,一举夺取灵州城。战后徽宗皇帝亲自接见可适,并就西北战略征求他的意见。折可适说;“得来容易,守住却难。我们应当先在边境上削弱西夏的实力,待我们的防御体系牢固了,群众基础扎实了,才能真正得到。”宋徽宗很赞同他的看法,认为他治边有方,封他为武安军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1105年可适再升为泾源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这个职位超越了此前府州折氏的所有人。</p><p class="ql-block">折可适一生刚直不阿,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这也就很容易得罪上司。有一次他不赞同主帅筑萧关城的计划,主帅就借口他在踏口战役损兵数百而上奏弹劾,把他贬为郑州观察使。但后来朝廷还是把他调到卫州,拜淮康军节度使。又一次,转运使要求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筑场圃,措置军粮五万石,可适认为任务过重难以完成,就向上级提了些借车借粮的请求,结果又遭打击诬告,贬为佑神观使。但是朝野都知折可适是镇边名将,边境离不开他,边民离不开他,于是第二年复任泾源经略使,知渭州。</p><p class="ql-block">大观四年(1110年)六十一岁的折可适再次金戈铁马来到边关,不幸的是在四个月后染上重病,竟然一病不起。十月二十九日,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最终病逝在抗敌第一线,可谓鞠躬尽瘁死,马革裹尸还。宋徽宗闻讯“嗟怅不已,命本路走马承受,问其家安葬之地及遗表陈乞恩例等”。政和元年(1111年)二月七日,折可适的胞弟,知岢岚军折可通在家乡岢岚主持了隆重的葬礼,“葬公于军之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领军墓之西。”领军是指折可适的父亲折克隽,也是驰骋沙场戎马一生,官至左领军。</p><p class="ql-block">“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就是今天岚漪镇道生沟的武家梁,如今岢岚城西北一公里有折家祠湾的地名,湾后十里长沟就是道生沟(谷),为便于进山祭奠祖坟,在沟口设家祠是很正常的,所以这折家祠湾就是当年折氏宗祠的旧址。</p><p class="ql-block">折可适有二子,长子折彦野,西染院使,秦凤路第一副将,少小从军,战死沙场。二儿子折彦质也是一位有名的将领,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曾任其为宣抚副使,统兵十二万抗金。后在南宋官至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因其顽强抗金,金人最恨,除搜捕在京家属外,大抓岢岚折姓,所以岢岚折姓纷纷逃离或改姓隐居,所以岢岚现在无折姓,仅有百家姓未录的“摄”姓,很可能为折姓后人。《宋史》无《折彦质传》。卷二八高宗纪二页五二四说:“[绍兴六年]二月,……甲寅,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折彦质签书枢密院事。……壬戌,以折彦质兼权参知政事。”卷二一三《宰辅表》四页五五五四载:“绍兴六年三月,折彦质自左朝议大夫、试兵部尚书、诸路军马事都督府参谋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十二月,丙午,折彦质罢签书枢密院事。”在入枢府之前,当战争急迫的靖康年间,折彦质曾为枢密都承旨、河北河东路宣抚判官。这样重要的政府官员南迁时,当然要携带眷属,随他一起迁徙的宗族也可能有。可以肯定,岢岚折氏后裔有一部分徙居江左。</p><p class="ql-block">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为了保护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折氏成员前赴后继,英勇抗敌。他们之中有的捐躯沙场;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拜爵封侯;有的默默无闻。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坚决抵抗外族入侵的爱国主义壮丽画卷。折家将世代传承抵抗外族入侵的光辉业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典范,折氏成员在这一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瑰宝,理应受到后人珍视。中国人,更多的中国人,应该记住折家将,他们跟杨家将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他们崛起于乱世,绵延数百年,世代将门,家风浩荡,忠勇爱国,用血肉之躯铸就保家卫国的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其忠肝义胆,令人慨叹,忠勇事迹,万古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