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国家一级博物馆,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开工,2009年11月26日正式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用详尽的资料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和辉煌灿烂的文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主馆广场屹立着金色“字”坊,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高18.8米,宽10米,高大挺拔,这才是名符其实的“金字”招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前有两只凤鸟,金色铜质,有传说中凤凰的特点,又融入了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凤鸟纹饰元素。给我的感觉,威猛了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向主馆的道路两旁是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正面是甲骨字纹,反面是对甲骨的解读。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主馆采用殷商时期的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既有现代时尚气息,又充满殷商宫廷风韵。整组建筑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组成,地上有四层,地下一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序厅位于一楼大厅,整体设计隐含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序厅四周的四面浮雕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中国书法发展史,以及“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楼有“一片甲骨动天下”展,介绍了甲骨文的出土、搜集、发掘、整理、解读研究、论著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摘录一部分内容留作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王懿荣(1845-1900),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本人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1904年,古文字学家孙诒让撰《契文举例》。这是第一部研究殷墟甲骨文的著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是继孙诒让之后对甲骨文考释和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重要学者,他们的字号中均带有“堂”字,故被称为“甲骨四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楼有“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一、二、三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展厅主要介绍汉字的出现及其演变。主要内容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字法自然”部分,展示仓颉造字的传说和远古刻画符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jié)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依照其形象创造了文字,革除了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了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汉字的“字祖”,又有“文祖仓颉”之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淮南子·本经训》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终归是传说,听听也就算了。中国文字,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努力才逐渐成型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甲骨纪事”部分,主要展示商周甲骨、商王占卜的场景、甲骨文造字方法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展厅主要介绍金文的出现、金文字型的演变及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金文应用的年代有1200多年,在众多的先秦文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展厅主要内容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钟鼎千秋”部分,展示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金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物以载文”部分,展示以简牍、帛书、陶器、玉石、货币、玺印等为载体的先秦文字。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字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而且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历史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展厅里有关于货币文字的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对货币文字不感兴趣,看到这些沉甸甸的金属货币倒是浮想联翩。可以想象一下,背着一袋子青铜铸造的刀币或者铲子型的布币去赶大集,没点体力,还真不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展厅主要介绍隶书的发展及演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国时期,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官方的统一字体,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篆这种字体虽然典雅庄重,但书写起来却繁难不便,所以实际上运用较广的是易于书写的隶书。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隶书以其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的特点,在汉代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由隶分变为章草、楷书、行书。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与勃勃生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展厅主要内容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文字一统”部分,主要展示刻石、青铜器铭文、玺印、秦隶等与秦代文字统一和演化相关的文字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由隶到楷”部分,主要展示汉代的简帛、玺印、汉魏石刻等反映由隶书向楷书转化的文字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说字传义”部分,主要展示历代字书、汉字教育、汉字标准化、简化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等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解释汉字的著作,必须介绍一下许慎的《说文解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12年(公元100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共收入9353 个字。此书根据文字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540部又据形系联,并为 14大类,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一方式。同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阐述了关于汉字结构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在后世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三楼有“中国文字发展史”第四、第五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展厅主要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及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展厅主要介绍文字载体的发现及演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类早期通过结绳篆刻等方式传达信息,但还没有形成文字的概念。后来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甲骨文开始出现。在殷商时期,文字大量篆刻在陶器、玉器、青铜器上,开始逐渐走向成熟。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人类开始自书编纂。到20世纪70年代,汉字进入计算机时代,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从无到有,一片繁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记住几个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一大突破,不仅节省了劳力、费用和印版材料,还缩短了印刷周期,降低了成本,是人类印刷史上的里程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王选(1937-2006),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决策跨越日本的二代机和欧美的三代机阶段,研制出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坚持技术与市场相结合,持续创新,先后研制出八代产品,最终使外国厂商全部退出中国市场,还在海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时代典范。王选院士于 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人王永民。我打字用的就是五笔输入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前后,为解决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难题,许多学者投身于汉字输入技术的研究,先后开发出1000多种输入法。其中五笔字型输入法为河南王永民于1983年发明,它使用标准键盘,通过拆解汉字字根,实现了快速输入,成为最受欢迎、应用最广的汉字输入技术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3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纪念邮票“当代毕升—王永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三层还有两个特别展。特别展一厅,是“那些年的刻骨铭心”。用图片和简明扼要又略带俏皮的文字,介绍了商朝人的衣、食、住、行、耕、猎、医、卜、祀、戎等,适合家长带着小朋友观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对一片甲骨文的解释中了解到,“殷人尚酒”,酒在商代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商代酒的消耗量十分大,社会生活中 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酒。甲骨文中殷人用酒祭祀的内容也很多,每次用酒量也很大。这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大意是说一位大臣因饮酒过量而患酒疾,不能跟随商王办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道商王听到这个消息,会是什么表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展二厅是用甲骨文写的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主馆外,文字博物馆内可参观的还有博文馆和徽文馆,博文馆要购票参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徽文馆A1展厅是汉字与民俗文化介绍,A2展厅是字书(解释汉语字词的著作)的发展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A1展厅看到了秦皇岛山海关孟姜女庙的那幅长对联,第一次知道竟然有四种读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文字博物馆除了系统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之外,还有大量的馆藏。该馆共入藏文物30257件/套,珍贵文物368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05件。走在文字之海里,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些馆藏宝贝,不妨也给它们拍个照,比如商代的“爰”垒,西周的贾伯壶、父辛爵,东周的蚁鼻钱,战国时期的郑令戈、“降亭”陶釜,汉代正直碑、子游碑和汉“天下康宁”十二字瓦当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游记相对好写,不必讲究文采,也没有机会就内容自由发挥,只需要根据博物馆的资料介绍稍加整理就可以留作纪念了,这可以说是此次出行最省心的一篇游记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4月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