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清明,静看枝头落花,难免念起那些故去的亲人。在万物复苏的春风节气,也是行人欲断魂的时候。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的密码中,最动人的或许正是这种矛盾的和解。当我们在桃李纷飞中祭奠落红,在燕语呢喃时聆听逝者留下的沉默,便读懂了清明最深的隐喻:每个生命都是春蚕吐出的银丝,在死亡织就的茧衣里,包裹着化蝶重生的可能。这种生生不息的轮回,让断魂的行人终将在下一个节气转角,遇见枝头颤巍巍的新绿。</p> <p class="ql-block">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也是对逝去亲人无尽的缅怀。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人们纷纷前往墓地,缅怀逝去的亲人。踏上那熟悉又带着些哀伤的小路,心中的思念如潮水般涌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被视为家族和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人们认为,祖先的英灵会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吉祥、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站在家祖先人们的坟头,擦拭干净墓碑,添上新土,摆上祭品,燓烧纸钱,祈福!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生者与逝者仿佛穿越了阴阳两界的距离,进行着一场无声却深情的对话,并祈求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息和幸福。此时,姊妹几个还调侃说:以后的人去逝后墓碑🪦上都会刻上二维码,只要拿手机一扫,就知道此人的生平历史了。所以,尽量做一个好人吧!一墓一过往,一碑一故事。每一座坟墓背后,都藏着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过往;每一块墓碑之上,都铭刻着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正如东坡诗说:“人生看得几清明?”逝者已矣,生者缅怀,来者终逝,后生来者,在人世间的无常轮回中,试问:几人能清?几人能明?</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不再追问 “春归何处”,不再计较 “花落谁家”,便能懂得高翥在《清明日对酒》诗中写的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或许春日的终极隐喻,或许就藏在《菜根谭》那句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红尘万丈,有人执黑白棋子演乾坤,有人借三杯两盏淡酒浇块垒,而春日的真谛,或许就是苏轼的那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其真意不是教人耽溺享乐,而是提醒人们:身在红尘栽花,心向云外听雨。也含蓄的揭露了宋代当时的官宦贵族们的贪图享乐,不求上进,虚度光阴的堕落思想。从而也体现出了,自己大隐隐于市的一个洒脱。</p> <p class="ql-block"> 清明,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匆忙的脚步,回首过去,铭记历史,传承文化。从古代的寒食禁火、扫墓祭祖,到如今丰富多彩的清明习俗,如踏青、放风筝、插柳等,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对先人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扫墓祭祖,让我们铭记家族的历史,懂得感恩与珍惜,踏青赏春,让我们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插柳祈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习俗,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祖先、与历史紧紧相连。在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回到家乡,参与到这场庄重的仪式中来,传承着这份对家族、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增长,我特别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独处。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品味着书中的美文好句,聆听着舒缓的音乐,向往着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享受那桃花源式的田园风景带来的静谧之美……。罗素也曾说,所谓幸福的生活,一定是指安静的生活,缘由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人生乐趣。人,只有内心清净安宁了,才能在宇宙外物的诱惑之下坚守本心,获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平和安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清净自在,以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的舒坦闲适。</p> <p class="ql-block"> 生活习惯自然的养成,只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安静的环境之中。滚滚尘世,风雨不定,命运倏忽,唯有让自己做一个内心如海的人,方能拥有更深的幸福。所以,不管我们处于任何喧嚣的城市,让心沉下来,看看书,写写字,听听歌,养养花,品品茶,隔离耳畔的杂音,抛开内心的杂念,倾听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又何尝不是一种惬意?</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一个关于传承的节日。它让我们明白,生命虽然短暂,可 ‘爱’ 却可以永恒。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亲人,他们的爱会通过我们传承下去。我们会将他们的爱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明白,生命虽然有终点,爱却可以永恒。</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四季,放下对圆满的执念,方知缺憾亦是明月别枝。或许真正的清明,不在节气更迭里,而在心潭止水时。现代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现代中医理念继承阴阳预判思维,Al辅助诊疗正演绎着古法新用的阴阳互济,生态治理强调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恰是 “阳用其形,阴守其神” 的当代诠释。阴阳平衡思想如同永不落幕的太极之舞,在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中持续谱写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