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也谈赛鸽的飞行极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王大舟、华后志商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徽 陆新顺</p><p class="ql-block">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实践中观察、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性理论。王大舟、华后志撰写的《谈赛鸽的形体和飞行极限》(载《信鸽》杂志总第3期)一文,自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对于他们这种探索精神,尤其是文中列举的三类赛鸽的形体,笔者甚感佩服。但对于飞行极限的提法,笔者却持不同意见。下面笔者根据养鸽实践及所见所闻,谈谈这方面的感想,与王大舟、华后志鸽友共同磋商。不当之处,请指教。</p><p class="ql-block"> 该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一羽赛鸽在一定距离以内训放时,基本上次次都飞行很快。而再加放一二百公里,它的飞行速度却慢了下来,几天,十几天,几十天归巢的都有,甚至飞失。……”看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八八年秋赛,笔者的一羽雌鸽在训放300公里时,竟飞了六天才归巢。一位资深鸽友看后说:这羽鸽子只能飞300公里,多一点都丢。与王大舟等所言类似。但当年笔者年幼无知,也可说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吧,三天后还是拿去参加了500公里的比赛。这羽雌鸽却与另外五羽赛鸽一齐打破了蒙城鸽坛历年500公里竞翔当日无鸽归巢的记录,荣获亚军。</p> <p class="ql-block">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假如说当年笔者听信了鸽友的“忠告”,那么,这羽雌鸽的飞行极限,无疑就是300公里了。如果说这只是鉴鸽的水平问题,那么,该文中的“甚至飞失”,应当如何解释?</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翻开历史的一页,看看我国鸽界前辈、一代宗师李梅龄博士训养的大名鸽“759”。它在与西侨的比赛中,二次天津归巢,荣登冠军宝座,令人刮目相看,从而奠定了我国第一个信鸽品系——李梅龄鸽系的基础。也就是这羽驰骋疆场,击败西侨,振我雄风,扬我国威的一代名鸽。在第三次天津竞翔中一去不返,结束了它的竞翔生涯,可谓“英雄难免阵上亡”。试问:“759”的飞行极限是多少?同一距程却有不同的表现,这又说明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我县鸽友郑文健的一羽赛鸽,1992年参加三县(蒙城、涡阳、利辛)联翔获得冠军,1993年却丢失在300公里的训放途中。难道这羽赛鸽的飞行极限就是300公里吗?显然不是。但这羽赛鸽的反常现象,却与王大舟、华后志的论述相反。象这样的事例,笔者可以列举一大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笔者从三个不同的侧面,着重向广大鸽友说明:赛鸽在排除天敌、人祸等因素外,是不存在什么“飞翔极限”的。正如该文所说:直接影响赛鸽飞行极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实,上述三例足以说明了问题,也可以说是不辨自明。</p><p class="ql-block"> 最后重申: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学术争鸣。只有探讨、争鸣,才能促进赛鸽竞翔水平的提高。愿中华鸽苑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紫千红的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原载北京《信鸽》杂志1994年总第7期</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