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念父亲

贾小平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清明,微风轻柔,却抚不平我对父亲如潮水般的思念。父亲离开后的这些年,岁月悄然流逝,可他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心中熠熠生辉。2003年那个阴霾密布的秋日,成了我生命里最深的伤痛,而他留下的回忆与谆谆教诲,恰似夜空中最耀眼的星,照亮我人生的每一段路程。</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这些往昔文字的时候,泪水数次模糊了我的双眼。2006年,在父亲三周年祭日时,我写下那些难忘的回忆,如今再度读起,仿佛又回到了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父亲在我眼中是个极为严厉的老师。在那个大家都忽视学习的 “特殊年代”,他却格外重视我的学业。幼儿园时,他亲自为我写仿影,教我写仿描红,还认真地为我的每一点进步画上红圈,也会为我的小错误而严肃地举起尺子。那轻轻的一下,却让“诚实”二字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此后的人生,我始终恪守这份品质,也用同样的标准教育着我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是“赏识教育”的先行者。文革期间,停工停学,他却对我们的教育抓得更紧,不仅要求我们学习课本知识,背诵毛主席语录、诗词和“老三篇”,还督促我们写日记,并且每晚都会认真批改,用鼓励的话语陪伴着我们成长。上小学时,他鼓励我锻炼身体,在他的赞许和激励下,我坚持早起跑步,也由此培养出坚韧的毅力,为后来从事舞蹈事业筑牢了根基。</p><p class="ql-block"> 曾经胆小怯懦的我,在父亲的耐心引导下,渐渐变得勇敢无畏。他给我讲唯物论、无神论的故事,告诉我恐惧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在他的帮助下,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实现了从“胆儿最小”到“胆儿最大”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父亲教会我各种生活本领,看似严苛,实则是给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他教我生炉子、封火、和煤泥、蒸馒头、擀面……让我在十几岁时就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爱,也隐匿在许多细微之处。小时候我生病,他背着我心急如焚地找医生;夏日酷热,他提前凉好的白开水和用筷子摆成的“开”字;送我去文工团时,追着火车奋力奔跑的身影;还有那专门为我买的暖炉,陪伴我熬过无数胃疼的演出时光……这些点点滴滴,无一不是父爱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 从母亲的回忆里,我更深刻地认识了父亲。他对蒲剧艺术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常常为了一个舞美设计的细节,废寝忘食,反复琢磨。那些数不清的日夜,他都沉浸在创作中,只为呈现出最完美的舞台效果。母亲说,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但父亲为了购置更好的绘画工具和参考书籍,从不吝啬。他对待艺术的执着,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便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也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始终保持着对蒲剧事业的热情与专注。</p><p class="ql-block"> 在2003年父亲的悼词中,我看到了他为党和蒲剧艺术奉献的一生。他从少年时就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演剧活动,此后为蒲剧事业鞠躬尽瘁。他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为五十多个剧目进行舞美设计,创意新颖、设计精美,为蒲剧的服装、道具改革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蒲剧舞美第一人”。他在剧本创作、戏剧艺术研究上也成绩斐然,编著剧本,参与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和“蒲剧志”编纂工作。他的一生,是光辉的、硕果累累的一生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不太理解父亲,觉得他慈爱不足,严肃有余。如今,我才明白,他把太多的精力给了他热爱的事业,但他对家庭的爱从未缺席。</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精神和品质,早已融入我的血液。在这个清明,我将这些回忆整理出来,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的父亲,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伟大的父亲。</p><p class="ql-block">父亲,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我永远思念您,永远爱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三周年祭日时,为了纪念父亲,妈妈主导,姐姐执行,组织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将为父亲写的文章进行整理、校对和印刷,最终成书《永久的怀念》。书中内容包括追悼会悼词、一些照片插图,以及家人们缅怀父亲、记录与他相处点滴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是由姐姐精心设计。</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为《永久的怀念》写的前言</p> <p class="ql-block">母亲追忆父亲之短文</p> <p class="ql-block">⬇️该证书是山西省艺术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于1988年5月8日评审通过,认定父亲为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  ⬇️这本荣誉证书,承载着厚重的敬意与无上的褒奖。父亲投身革命文艺工作长达五十三年,一路风雨兼程,矢志不渝。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以及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彰其功绩,于1990年12月11日特颁发此证,以资鼓励,铭记他在革命文艺领域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爸爸一生投身文艺事业,才情横溢,能写会画。他的草书笔走龙蛇,水墨画意境深远,备受众人称赞。为了工作、为了朋友,他留下诸多著述与字画,可终日忙碌,竟没给我们子女留下只字片画,这成了我们心底永远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所幸,有位善良的阿姨,将爸爸为她贺七十大寿时写的辞赋拍成照片,赠给妈妈留念。这帧照片被收入《永久的怀念》一书的彩页,我们也因此拥有了爸爸唯一的书法作品影像。这里展示的,便是我从书中截图而来。</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拥有超人的艺术才能,早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就毅然加入了九十三军投身抗日事业。1943年11月,父亲白星化名黎波,将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经受住了严格的考验,始终坚定地坚持抗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父亲以笔为刀枪,在他亲手创办的《黎波画集》中,旗帜鲜明地呼吁人民大众团结起来,鼓励广大青年奋起抗战,共同打击日寇、消灭汉奸,迎接民族解放的新时代。《黎波画集》在豫西地区广泛流传,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p> <p class="ql-block">  ⬇️这张充满故事的照片里,姥爷安然处于中间位置,仿若家族岁月长河中的沉稳航标,周身弥漫着深厚的阅历与宁静祥和之气。左边的妈妈,腹部已微微隆起,那里正孕育着尚未出世的妹妹,恰似一个神秘而美好的生命伏笔,为画面晕染出一层朦胧且满含期待的光辉。右边的爸爸,身形高大而挺拔,他作为文人,身姿中透着儒雅与清逸,那独特的气质仿佛是知识与才情的外在彰显,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相得益彰,默默守护着一家老小。</p><p class="ql-block"> 前排右侧,姐姐安静站立,纯真模样带着孩童的娇俏;前排左侧,弟弟懵懂可爱,小小的身躯透着天真无邪。他们是家庭里灵动的音符,为这张照片增添了更多鲜活的生气,定格住这份独属于那个时光的珍贵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我自幼体弱多病、脾胃不佳。出生时,由于家中变故,妈妈奶水不足,我被送到偏远山区的奶妈家。接回来的时候,我极度虚弱,小脑袋斜耷拉在肩膀上,怎么也直不起来。幸好姥爷姥姥精心照料,我的身体才逐渐好转。</p><p class="ql-block"> 即便如此,父母仍坚定表示,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我和弟弟去幼儿园。在临汾专署幼儿园的三年里,我的身体大有起色。看爸爸给我们拍的照片,那时我的小脸胖呼呼的,满是健康的模样 。</p> <p class="ql-block">⬇️1965年夏,于临汾公园。照片中:我与姥爷、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妹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时光长河的熠熠星河里,我的父母宛如两颗交相辉映的璀璨星辰。母亲,是温柔与坚韧的化身,她以细腻的情感和无比的勇气,为家庭撑起一方温暖晴空,是我心中最伟大的女性。父亲,则满溢着文人雅士的风采,腹有诗书、气质如兰,举手投足间尽显才情。他们站在一起,便是才与貌的完美融合,真正的郎才女貌、才子佳人 ,这般美好,令人心生倾慕,岁月也在他们的故事里都变得温柔。</p> <p class="ql-block">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里,十六七岁的我身着警蓝色校服,标志性的"锅刷子"双辫俏皮地扎在两耳边。镜头前,父母温柔的目光与弟弟妹妹的笑颜相映成趣,时间仿佛定格在1976年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那时的我,正就读于山西省艺术学校舞蹈科,在三年学艺生涯中刻苦打磨技艺。为了更好地诠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坚毅果敢的连长形象,毅然剪去长发。近日姐姐偶然看到这张照片,疑惑为何缺席合影的追问,却让我也人陷入回忆的迷雾——那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或许永远成为了时光里的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  ⬇️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0年春节前夕,时光在此刻悄然定格。照片中,全家六口人与姥姥一同在蒲剧院办公的四合院中,温馨的画面令人动容。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悄然拂来,全家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在省歌舞团工作,舞台上的每一次绽放,都让我倍感自豪。姐姐正专注于医学知识的海洋,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而不懈努力。弟弟则在表演的天地里追逐自己的梦想。妹妹在市人大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过往,曾经因政审的阻碍而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与遗憾,已如过眼云烟般消散。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这张照片不仅是家庭的留念,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记录着我们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这张拍摄于1980年春节期间的合影,将全家六口与姥爷的身影,永久镌刻在蒲剧院对面的市政府大楼前的时光里。改革开放的春风虽已初至,但彼时母亲尚未迎来属于她的平反时刻——1957年蒙冤被错划为右派的阴影,仍在她眉间留下一丝难以察觉的凝重。</p><p class="ql-block"> 镜头前,我们姊妹四人的神情满是蓬勃朝气:我在山西省歌舞剧院歌舞团工作两年,舞台上的每一次演出都承载着梦想;姐姐在山西医学院苦读三年有余,白大褂下藏着救死扶伤的热忱;弟弟于山西省艺术学校话剧班钻研表演,用角色诠释对艺术的执着;妹妹在临汾市人大踏实工作,用认真书写着责任与担当。这些来之不易的工作与学业,不再受政审桎梏的自由选择,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我能看得出父亲与母亲的神情有微妙的对比。父亲脊背挺直,眉眼舒展,嘴角挂着温和从容的笑意,那笑容仿佛能融化岁月的风霜。即便尚未等到平反,他的姿态中依旧透着豁达与坚韧,正如母亲回忆中所写,以博大胸怀和乐观态度直面人生,从他的神情里看不到丝毫消沉与抱怨,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笃定和对家人的守护。</p><p class="ql-block"> 而母亲的笑意虽也温柔,却隐隐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她的眼神中藏着历经岁月磨难后的沉静,背负着错划右派的沉重过往,即便为儿女们的成就感到欣慰,也难以完全驱散心中那抹被时代烙下的沧桑,无声诉说着不同心境下的人生况味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满溢喜悦的我们形成微妙对比,那是一个背负着历史沉疴却依然守护家庭的身影。此刻的她或许尚未等到彻底洗刷冤屈的那一天,但眼前儿女们各自奔赴前程的模样,想必已成为她在等待中最温暖的慰藉。这张照片不仅定格了团圆的瞬间,更成为一个家庭在时代洪流中坚韧前行的鲜活印记,无声诉说着希望与曙光终将到来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3年征兵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合影前排中为父亲白星,后排左起三为母亲丁瑞云</p> <p class="ql-block">  ⬇️ 90年代初清明节,父母回平陆老家为老人扫墓时和我的叔叔-父亲之弟贾福成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三周年祭日时,在妈妈的主导下,姐姐牵头组织家人与亲朋好友,共同完成了父亲纪念文章的整理、校对与印刷工作,最终汇编成纪念文集。起初,姐姐希望将书名定为《永久的怀念》,但考虑到内容更侧重展现父亲的深厚爱意,经商议后,将我的短文改为更贴切的《父爱如山》,以此定格那份如山般厚重的父爱。</p> <p class="ql-block">  时光掩埋了青春的鲜活,却没能黯淡爸爸的帅气。感谢老公用AI技术,让这张旧照里的老爸动了起来,才惊觉老爸年轻时的颜值。那坚定的眼神散发着独属于他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