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母亲教我土灶做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在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在高考后,我读了师范。</p><p class="ql-block"> 没有了考学的压力,每周末,我会回到小河边的那座草房子里。那里是我从小长到大的家。那会儿四姐已出嫁,哥哥在城里刚结婚,弟弟在外面读高中,回去的常常是我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每次到家的时候,家里都会有一些肉啊,鱼呀什么的,反正一定会花钱买回来些荤菜。我想一定是母亲知道我周末要回家,早就准备好的。那时已近八十年代中期,家里的孩子们一个个逐渐出手,就剩我和弟弟跟在父母身边,他们手头也不那么窘迫了。父亲刚退休,一周吃点荤也是可以安排上的。</p><p class="ql-block"> 快到中午时分,母亲总是说我们做饭吧!然后她用探询的眼神看着我说:肉跟什么什么一烧,炒个什么什么菜,行吗?在和我商量好“菜单”之后,她就坐到灶膛前,用火柴点着了一把柴草,小心呵护着火苗,慢慢燃着柴禾。我则在灶台上,稚拙地用铲勺烹煮着各种时令的家常食材。做的菜无非就是韭菜炒鸡蛋,烧茄子,炖猪肉,煮个鱼……</p><p class="ql-block"> 对于从小读书上中学后住校不甚会做家务的我来说,此时母亲实在是手把手地教我实操----学做饭菜。她在烧火的同时,不时站起身来,扒着隔着灶台和灶膛的灶墙,侧身探出头察看灶台上我的操作现场,不时告诉我:嫌火大就gu点水;用筷子蘸下尝尝,淡的话再放点盐;菠菜用豆油炒不涩嘴……大锅炒菜,中锅做汤,小锅做饭。三个工作面同时工作,做一顿小小的农家饭,大有詹天佑修八达岭隧道多面施工的异曲同工之妙处。</p><p class="ql-block"> 我在灶台上操作,母亲在灶膛前烧火,母亲实时的句句点拔,立马付诸实践,我的小厨娘技能亦突飞猛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半个把钟头,二三个菜夹一汤,一顿午饭便端上了小饭桌。吃饭时父亲也总是表扬为主的同时,给予中肯的评价:韭菜炒的有点老,肉汤有点咸,不能泡饭了……</span>以前我总觉得我悟性还行,加上我工作后在城里生活,有机会吃城里饭店的菜,以至于当下,我可以在家轻松拿捏一桌丰盛的家宴。现在细细想来,我的日常做饭,操持柴米油盐的基础技巧,实在是离不开母亲的启蒙教导。</p><p class="ql-block"> 回头看母亲的一生,我觉得我读师范那些年,应该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光。孩子都长大了,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没有病痛,也没有烦心事……可惜这光景太短了。因为她老人家60岁那年,亦即我今年这般年龄,春天她病了,断断续续医治到冬天,最后开了大刀。从那后进入了病残的晚年生活状态,母亲与病痛一直抗争到91岁。</p><p class="ql-block"> 今日清明,早在前几天三月三,姐姐们说今年闺月,嫁于老家附近的大姐二姐代表女姊妹五个为母亲送了粮草。我路远,本想昨天回盐,今日去墓前祭拜的,无奈昨天没有买到车票,就以此篇缅怀老人家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母爱像春风化雨,滋润着她的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于:</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4日清明节,清晨5:00</p><p class="ql-block"> 缅怀母亲,<span style="font-size:18px;">难忘家乡的小河,小河边的草房子,房前屋后母亲的身影,以及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span></p> <p class="ql-block"> 杨柳依依思亲浓!</p> <p class="ql-block"> 照片里黑大衣的是我母亲,浅驼外衣的是我婶娘。↓</p> <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花的生命在飞扬,母亲却在天堂。↓</p> <p class="ql-block"> 我走的这平坦的路,是父母铺就的!↓</p> <p class="ql-block"> 时光美好地流转着,转眼我也花甲了。↓</p> <p class="ql-block">父母和姑父姑母们!↓</p> <p class="ql-block">缅怀父亲的弟弟们:父亲健在,二叔三叔已不在世。背后是父亲小时候生活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父母和兄弟妯娌。他们脚下是祖父老宅的墩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