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风、细雨、深夜,我在台灯下读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纸背我看到的是一幅意境绝美的水墨山水风情画……</p><p class="ql-block"> 突然勾起我学写古诗词的一些感想:</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当代人的古诗词创作,重点应在于学习古诗词的创作意境。 像东坡大师的上述两句,先生当时的雨中穿戴:竹棍、草鞋、草披……一付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甚至乞丐的穷酸相。可是诗人妙手一挥间,竹竿化“竹杖”、草鞋变“芒鞋”、草披更是“一蓑烟雨”……再添上“轻胜马”、“任平身”、“谁怕”……画面美与先生超脱豁达的人性美交相辉映、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余以为,由于古今词语读音已有很大的变化,古诗词的音乐性也大多失传,古诗词创作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拘泥于声律和格律规整的意义已大打折扣,且还有创作上的本末倒置、顾此失彼之虞。特别对于业余初学者,过分讲求格律,从程序上来说,好比小学生读硕博,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只学写当代古风(模仿古典的自由体),其实就是打油诗的升级版。不过尽量用些老旧古词,以求达到修旧如旧之假象。且仅注重诗中文字意境的表达。写律诗,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又对又粘的,太烧脑子 。何况没有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律诗在意境和声律的选择上极易捉襟见肘,没有大量词语、典故作储备,硬求合律,写出来的东西词不达意,难免东施效颦,让人看着别扭,贻笑大方!</p><p class="ql-block"> 跟大家讲个笑话,几年前,我有一个学古诗的小同事,大概看到我在报上发表了几块“豆腐干”,以为竖子可教,把我拉进了一个免费的学诗群。群里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出题,学生依题创作。群中有个大家叫他“校长”的,经常出来点评。几天下来,他给我的印象,像个背着手在教室里巡视的老学究,颇为严厉。有的同学在声律使用上,老是被发现在同一地方犯规(也不一定犯错,有时因各人的地方口音与古韵书上规定的声调不同),比如律诗的韵脚用了仄声,他就不耐烦了。现代科技让律诗创作变得容易多了,我曾在芜湖老年大学上写作课,有一个女同学经常在同学群里发表合律的古诗作,令我仰慕。向她请教,没想到,这么复杂的问题她竟然一口答应:“我教你!”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个回答,几近口出狂言。难道学像经书一样难的诗词格律有祖传密方?</p><p class="ql-block"> 叮当一声,只见手机屏上一款“律诗校验”飘然而至。只要你把习作填到校验框里,不合律处,立马“红灯”闪烁。如果你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试错,上诗山的“绿色”通道总会不期而遇。至于句子是否通畅,文字是否正确,不关它的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用 “格律校验”做“校长”布置的作业,为了合律,又要有内涵,我被这款软件折磨得死去活来……最后心一横,管他春夏与秋冬,随心所欲放飞“诗”……结果被校长奚落一番,说基本概念都没有,怎么混到这个群里来的?勒令重写!从小到大,一辈子的好学生,末了竟受此辱!一气之下,我“请教”校长:“写诗到底意境重要,还是声律重要?”没想到,校长什么也不说,一脚将我踢出群!</p><p class="ql-block"> 事后自省,是我不对!如今诗班的重点往往就是教格律,学生也都是奔格律而来。你持异见,可以不来呀!何况,格律是难,但有定论,只要刻苦训练、持之以恒,总可以学成;意境,见智见仁,海市蜃楼一座,美是美矣,云里雾里,摸不着边际,灵魂与灵魂的对话,难以言表,不好教哪!我一插班生,怪老师耍态度,也不想想人家师生早已混熟,且学生跟我的小同事一样,大多是青年人,“校长”以专家身份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摆摆谱,也情有可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重要的是,人家没收你钱!</span></p><p class="ql-block"> 罢、罢,我学诗不过是想增长一点诗词知识,又不想当诗人。余日不多,精力有限,本也无意在古诗词上花太多的功夫……</p><p class="ql-block"> 不过,回过头来说,如果我再年轻30岁,我一定攻律诗。我国古典文学,群星璀璨,大美于天下!律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意境与声乐美并茂,堪称举世绝唱。遨游其间,其乐无穷!时至古稀,不宜执着。最爱的还是二胡与写作两位老友,如按老话说,得一知己足矣!学诗有利写作,会写一点诗,用于文章的修辞别具风味,偶尔文章之末来两句,利用古文的简洁,突出主题,扩展意境,比平铺直叙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常有事半功倍之效哩!</p><p class="ql-block"> 当然写古风也不能一点不讲格律,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义。 韵味多多:文之韵、书之韵、画之韵、山水之韵、身形人品之韵……所有的人生韵味,或许都是由诗的“韵”引伸出来的吧!?学古诗词,押韵总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那是学诗者的炼狱,<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烧的脑子还得烧!我想“</span>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之类,恐怕都是专门用来形容诗词难产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曾写过一篇名叫《小书屋》的散文,现在经改编留在《美篇》上。述说的是我从外地回沪,在石库门自搭的阁楼上安了家,酷热夏天,夜里全家赤身裸体躺在阁板上,老鼠成群的从身边、脸上窜过……到总算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书屋的人生经历。文章以一首诗的形式结尾。当时我忙于“抗生活”,不曾研究过诗词格律,纯属胡诌。但那是我学诗的处女作,更重要的是它准确地反映了我内心的真实!且看:</p><p class="ql-block"> “什么书中黄金屋,什么书中千种粟,我在书屋耕心田,收获明白种糊涂!”</p><p class="ql-block"> 像诗否?就教于诸位看客 。</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来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