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扬春行(上)

金孝纯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3日8点16分G111次列车披着春日的晨光驶出了北京。由于种种原因,去年一年我和老伴仅春天去了一次正定古城,如今踏上了去往江苏镇江的旅途,老伴似乎比我还要兴奋。我今年已步入82岁,因腰椎术后不尽人意,已离不开手杖,且近年上下公交车均须老伴助我一臂之力才行。现在还能鼓起勇气饶有兴致地同去自助游,俩人都格外珍惜。</p><p class="ql-block"> 下午到镇江入住宾馆后,稍事休息便去长途车站预购去扬州的票。从镇江火车站北广场要去南广场,不知可否从车站穿行过去,正在车站附近踟蹰间,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她准备回句容去,听我们问路,爽快地说“跟我走吧”。我们边走边聊,穿过了一条很长的地下通道,几经拐弯来到了南广场。我们一再向她表示感谢,她则执意把我们带到汽车站的售票厅才离去。</p><p class="ql-block"> 夜里不知从什么时候下起了雨,好在不大,而且天刚亮时就停了。我们第一天的安排是去焦山。按在北京的经验,生怕半路堵车误事,很早就登上了终点站是焦山的10路公交车。镇江乘公交车全线只收一元。在这里我还第一次享受到退役军人免费乘车的优待。一路上看着车窗外的街景,呼吸着清爽的空气,心情很是舒畅。</p><p class="ql-block"> 下车时才7点,用手机导航,还需前行280米。但走到景区门前,却不见游人踪影。这时一个体格魁梧的保安人员走了过来,操着当地的口音告诉我们要等到8点才开门。而此时路对面的饭铺也没一家开始营业的,到哪儿去吃早饭呢?多亏这位热心的保安,他告诉我们:“回公交停车场去吧,那儿有座小白楼,里面可以吃碗面条。”</p><p class="ql-block"> 吃完8元一碗的面,再次来到景区门前,八点刚过。</p> <p class="ql-block">  焦山景区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就是乘摆渡去焦山。摆渡对老年人也是免费的。看着碧绿的江水流向远方,不觉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景区内的导游图。我们选择了向左游览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  登岸后,走过一座仿古的石桥,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借图),牌额正面镀金篆刻了四个大字“焦山胜境”,背面则是“汉晋遗风”。</p> <p class="ql-block">  绕过牌坊后不远的影壁,就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定慧寺,一如南方的佛寺,黄墙黛瓦,颇觉古朴。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图为天王殿。我们来时正赶上大法会,僧人身穿僧衣,信众着一袭青色长袍,绕行于佛堂内或殿宇间,气氛庄重肃穆。</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天王殿右前方临水的一座建筑也挂着定慧寺的牌额。一问方知那是乾隆皇帝当年到焦山下船时进寺的老山门。</p> <p class="ql-block">  2023年重修完毕的大雄宝殿(借图)保持了明代规制,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再现了往日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向西经过塑像精美、色彩鲜艳的财宝天王殿和华藏法界以及对面嵌满关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石刻的走廊,在山脚下的一片空地上是如来佛和十八罗汉的一组石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这里开始上山,一路欣赏从六朝到民国、包括各种书体的摩崖石刻。可惜由于日晒雨淋,这些石刻的文字许多已不易辨认了。图为宋书画家赵梦奎所书的“浮玉”。焦山四面环水,宛如一块碧玉浮在长江之中,因此得名“江中浮玉”。</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半山腰眺望长江。</p> <p class="ql-block">  距离摩崖石刻不远处,有一个三诏洞,又名焦公洞。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樵山,靠卖柴度日。他精于医术,常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汉献帝闻其高名,曾三次下诏请其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现在的塑像为1979年重塑,身着隐士服,足蹬草鞋,手执书卷,儒雅大方,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  过三诏洞,我们拾级登高。一路上除了见到一个年轻女孩儿独自边走边拍照,再没碰到过其他游客。而行走在这种“鸟鸣山更幽”的野境中,实在是久居城市者难得的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老伴特意录了一段视频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登山途中,江风送爽,不时放眼远望,希望欣赏到更寥廓的江景。只是经常如柳宗元诗中所说“岭树重遮千里目”,这和42年前眺望长江时留下的印象有很大不同。不过那次因为要赶午后的火车去上海,怕耽误了工作,行至半山匆匆一瞥就原路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  唐人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焦山之巅有一座42米高的万佛塔,若能登塔游目骋怀,壮阔的风光一定尽收眼底。谁知很吃力地上到别峰庵,原来还要登几十级台阶方可到达万佛塔。而更令人失望的是万佛塔的塔院是锁着的,到此只是欣赏到了两侧院墙上嵌着的“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而已。</p> <p class="ql-block">  看看导游图,不远处还有一壮观亭,“壮观”二字让人心中又生出了新的希望,于是向下走去。到后方知亭子周围同样是满山树木,只在其下有一处可望长江。</p> <p class="ql-block">  驻足片刻,便准备去名列全国第二的焦山碑林了。特别是作为楷书典范的瘗鹤铭,更被书家推为“大字之祖”(见借图)。但是就在按导游图寻路向北下山的途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发生了,不到20分钟的工夫我们竟然鬼使神差地再次来到了三诏洞前!</p> <p class="ql-block">  时已近午,开始饥肠辘辘,再游赏更多的古迹看来已不现实。再次穿过定慧寺时,参加法会的信众也已三五成群地往外走了。最后,我们请游客帮忙,在石牌坊前拍了纪念照。尽管此行留有一些遗憾,我们还是度过了开心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小诗一首以记此游:</p><p class="ql-block">朝登浮玉纵吟眸,春半山林绿未稠。</p><p class="ql-block">千里清风吹面爽,一江碧水接天流。</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游览金山和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天气晴好。有了昨天的教训,这次是上午9点后才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明显地感觉和焦山不同,昨天那里没见到旅游团,而今天旅游团正络绎前来金山。为避开人流,我们仅拍了一张金泉桥的照片,便选择向右朝文宗阁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  游金山除去家喻户晓的有关白娘子的神话故事,逸闻轶事最多的莫过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和金山寺住持佛印二人的交往了。在去往文宗阁的路旁盘坐在花草地上的这二人雕像演绎的乃是东坡输玉带的故事。一天苏东坡穿着整齐的官服,过江来拜访佛印。恰巧佛印要去讲经,讲堂已座无虚席。佛印便同苏东坡开玩笑,说“你来得真不巧,这里没有你的座位了。”苏东坡听罢幽默地答道:“那为何不暂借你的四大(指身体)来当坐位呢?”佛印说:“也好,但我有个问题问你,如果答得出,我就把身体给你当坐位;若答不出,那你身上那条玉带,就要解下留在这里做纪念。”苏东坡满以为稳操胜券,不想佛印问道:“学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经上不是说:‘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吗,请问学士到底要向哪儿去坐呢?”这一问问得才华横溢的苏东坡竟哑口无言,只好认输,解下身上的玉带,双手捧送给了佛印禅师。</p> <p class="ql-block">  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以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闻名海内外。图为镇江2010年3月至次年10月基本按历史原貌复建的文宗阁。《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朝组织著名学者历时10年编撰的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抄写4份,分别藏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行宫的文津阁(世称"北四阁")。乾隆念及江浙一带人文渊薮,为了粉饰"太平盛世",消除排满思想,又令续抄该书3份,藏于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和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世称"江浙三阁"亦称"南三阁"。文宗阁中的《四库全书》不幸于太平天国时遭焚毁。</p> <p class="ql-block">  从文宗阁出来,我们择路登金山。图为途中经过的金山寺的一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踏上金山寺的登山道,有一处令所有游人都萌生好奇心的景点,这就是法海洞。由于白蛇传的故事广为人知,对那个将白娘子镇在雷峰塔下的法海很是憎恶,当年就连伟人看过京剧《白蛇传》后接见演员时都拒绝与“法海”握手。由于人多路陡,我请老伴独自下去一探究竟。其实这法海洞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有慈眉善目的法海塑像。相传法海禅师系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因宣宗笃信佛教,所以当时朝中有大臣送子出家的惯例。法海禅师修持精进,德行高深,开山得金,重建金山寺,是金山寺的中兴祖师。</p> <p class="ql-block">  法海洞上方就到了金山峰顶。矗立在峰顶的是36米高的慈寿塔。</p> <p class="ql-block">  慈寿塔旁即江天一览亭。亭中为清康熙皇帝手书“江天一览”碑。康熙书法学北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功底颇深。但传说皇上书此题词时,写到“一”后竟忘了“览”字如何写,正当随从们诚惶惶诚左右为难之际,只见一位镇江的地方官上前晋见向康熙拜了四拜。焦灼的康熙见此举动大觉蹊跷,忽然有所悟:此人拜了四拜,不正是“臣一人四见”吗?而这正好组合为一个“覽”字。</p> <p class="ql-block">  此处游人极多,虽不能登慈寿塔,但也可以一览江天市廛。</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山和塔即昨日所去的焦山。</p> <p class="ql-block">  饱览江天风光后我们沿金山寺而下。图为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借图)。</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庄严的佛祖塑像。</p> <p class="ql-block">  至此走出了山门朝向西方极乐世界的金山寺。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刹,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乃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金山不大,但“只缘身在此山中”,难得全貌。兹借图让我们从远处再一次领略一下这里无比秀丽的风光吧!</p><p class="ql-block">殿阁恢宏寺裹山,巍然一塔耸云端。</p><p class="ql-block">游人更尽登高兴,纵览江天眼界宽。</p> <p class="ql-block">  金山景区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相距不远,乘车过去,先找一家老店吃了满街到处都是的镇江特色小吃锅盖面。提起锅盖面,老伴自到这里就不肯吃,觉得煮了锅盖还能好吃吗。老板说在镇江不管叫什么面,其实都是锅盖面。这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不过就是用大锅下面条,上面盖个小锅盖,小锅盖在水面上浮着,这样煮出来的面条不软不硬很筋道,很好吃。如此说来,锅盖面仅是一种下面条的方法,而并非面条的品种。</p><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步行前往云台山麓的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图为去古街的坡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为这里修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p> <p class="ql-block">  在西津渡,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p> <p class="ql-block">  图为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昭关石塔(借图)。知名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人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对佛的顶礼膜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修中发现塔心室里有两个元代“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老鼠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应将昭关石塔和曼荼罗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救生会位于昭关石塔近旁(借图)。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时还有20多里宽。每每风起浪涌,船毁人亡,救生会由此而生。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依山而建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俯瞰古街的房舍,人们会更深地理解成语“鳞次栉比”的生动形象。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俯瞰古街上的待渡亭和民居。</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借图)。据老人们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曾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似乎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p> <p class="ql-block">  古街里这尊雕像是唐代诗人张祜,石上所刻为其绝句题金陵渡(西津渡唐时称金陵渡):</p><p class="ql-block">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p><p class="ql-block">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p> <p class="ql-block">  由于通往云台阁的石磴较陡,好几位游客劝我不必去那里了,有的还点开手机里刚拍的照片给我看,说“就是这样”。面对他们的好意,我们半途而返。下来后陪着诗人张祜(雕像)小坐片刻,也草成一首小诗:</p><p class="ql-block">云台山麓西津渡,千载帆樯接远天。</p><p class="ql-block">古街石塔今犹在,历尽风霜说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