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浙源乡凤山村游记 <p class="ql-block">在查平坦村的蓝天客栈之时,客栈老板查先生指着远处的大障山向我介绍:“我的先祖是从山那边的浙源乡凤山村迁来的,那里也是金庸先生(查良镛)的祖居地,村里大多数人都姓查。”这番话让我当即决定将浙源乡凤山村作为下一个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凤山村位于江西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是乡政府所在地,建村已有1030余年历史。全村现有人口2000余人,以查姓为主。相传查氏始祖迁居此地时,因梦神人指点“见凤而止,遇凰而住”,见此处有凤凰山,遂定居于此,世代繁衍。</p> <p class="ql-block">我们抵达婺源浙源乡凤山村时,正值油菜花盛放的季节。村口那片明艳的黄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金黄的花浪一直绵延到远方的山脚下,宛如大地铺就的迎宾地毯。田埂上新立的一块木牌格外醒目,朱漆尚新,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想必是为慕名而来的游人特意准备的指路牌。</p> <p class="ql-block">将车停靠在驿站广场后,眼前豁然开朗——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尽头,一座巍峨的古塔临溪而立。这座始建于明代的龙天塔呈六角七层,斑驳的青砖诉说着四百余年的沧桑,飞檐翘角上的铜铃在春风中叮当作响。当地老人说,古时凤山村屡遭火灾,村民为镇火神特意修建此塔,取“龙天”之名与“凤山”相配,暗合“龙凤呈祥”的吉兆。此刻,夕阳为古塔镀上一层金辉,塔影斜映在潺潺的溪水中,构成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站在溪中矴埠上,只见穿村而过的浙溪如一条碧玉带,将凤山村轻轻揽入怀中。远山含黛,近处的粉墙黛瓦倒映在澄澈的溪面上,随水波漾开浅浅的墨痕。一群鸭子浮在水面,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振翅拍水,搅碎了溪中的云影。溪边石阶上,一位老妪正蹲着捶打衣物。木杵起落,水花四溅,与鸭群的嬉闹声交织成韵,恰似半卷未干的水墨,晕染着千年山村的静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古村,踏着被岁月磨得光滑的青石板,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巷子虽不宽却十分幽深,两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许多民宅的斑驳墙面上镶嵌着刻有“江西传统建筑”“上饶历史建筑”等字样的石牌,并标注着主人姓名,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来到村中心,一座古戏台蓦然映入眼帘。该戏台于2018年重修,占地110余平方米。台基高1.3米,宽14米,深8米,为两层三面开口式结构。其大木榫卯建筑工艺精湛,飞檐戗角对称分布,16根仿古原木台柱支撑起整座建筑。台前500平方米的观戏场地,见证了无数忠孝节义、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此上演。每逢演出,锣鼓铿锵,水袖翻飞,观众沉醉于婉转的剧情之中。这里不仅是建筑瑰宝,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循着指示牌深入巷弄,金庸祖居的匾额赫然映入眼帘。此屋正在修缮中,工人们正在专注地修复着每一处雕花门楣。不远处,西门井的泉眼依旧汩汩涌动,青石井沿上绳痕交错。传说这口“涌泉井”冬晨会蒸腾白雾,更有孩童落井不沉的奇谈。来到此处的人,都不禁想掬水品尝甘冽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行至查氏宗祠前,这座建于清康熙三年的建筑仍气势恢宏。如今祠堂并未对外开放,大门紧闭,门环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铁锁。从门缝向内窥视,只见庭院深深,却整洁干净。祠堂的匾额已经褪色,但“忠孝传家”四字仍依稀可辨。这座祠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用木头与砖石写就的家族史诗。不知金庸先生幼时可曾在此玩耍?抑或这座祠堂于他而言,不过是族谱上一个陌生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转过几条陌巷,忽闻叮当之声。一家打铁铺里,炉火正红,铁匠抡锤敲打一块烧红的铁。火星四溅中,那铁渐渐显出镰刀的形状。铁匠满脸油汗,却顾不上擦拭,只专注手中的活计。我站在门外站了许久,而后悄悄离开。</p> <p class="ql-block">归途上,凤山村的轮廓渐渐消隐在暮色中。那些如油菜花般绚烂却易逝的记忆:青石古道、斑驳老墙、雕花窗棂……终将悄然淡去,仅存于游人泛黄的相册与碎片化的闲谈里。但春风过处,明黄花海总会苏醒;竹箕中沉睡的菜籽、祠堂半掩的残碑、老人用方言传颂的“凤山八景”,都在诉说凋零从非终点。正如菜籽入土,凋零实为蛰伏,等待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