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7日,泰山灵应宫《清明超度法会》举行,来自各地的道教信男信女前来朝拜。</p><p class="ql-block"> 泰山灵应宫,原名天仙祠,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下庙,位于泰安市灵山大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民国时期遭火毁,2002年重建。灵应宫是泰山地区重要的祈福场所,吸引众多信众前来朝拜。</p> <p class="ql-block">↓勅建护国灵应宫:上联,人间灵应无双境,下联,天下威严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 ↓由崇台向后,即为主体建筑正殿。正殿建于方形石台之上,五脊硬山顶,上覆灰陶瓦,绿琉璃瓦剪边。五架梁八檩前廊式,面阔五间。内祀碧霞元君等像,清咸丰年间曾将天书观“九莲菩萨”、“智上菩萨”铜像移于殿内,民国五年的火灾毁殿,铜像多有熔毁。后“九莲菩萨”与“智上菩萨”铜像被分别置于斗母宫与红门宫。</p> <p class="ql-block"> ↓穿堂是一进院落的结束,是二进院落的开始,由此进入了第二组空间之中,古籍中所述“殿庑崇丽、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之地便倏地向参观者展开。原先崇台之上设有铜亭一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于岱顶碧霞祠,后于崇祯十六年(1643)前后被移至泰城遥参亭,至顺治五年(1648),铜亭又被移至灵应宫内。铜亭的精美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慨,沈廷芳《铜楼歌》中咏道:“楼高丈余广袤称,轩窗栏楯工雕锼”、“是皆橿谷铜所铸,致与古六氏侔”、“腾光耀采射烈日,观者莫敢张两眸”。这铜亭的构件及神像均为铜铸镏金的,故而又被称为“金阙”。为重檐九脊歇山顶,此亭原四面装的隔扇,并能移动开关,原有四壁和天花板等,内祀碧霞元君铜像。据传说,神像、四壁、天花板等,均被侵略者盗走。建国后,为更好地保存这一古物,在灵应宫内放置了320多年的铜亭于1972年被移至岱庙。</p> <p class="ql-block"> 灵应宫正殿建在方形石台阶上,五脊硬山顶,上覆灰陶筒瓦。五架梁八檩带前廊,5间,面阔21.5米,进深12.75米,通高6.75米。</p><p class="ql-block">禅房位于正殿东侧,五脊硬山顶,3间,面阔6.35米,进深4.55米,通高6.75米。</p> <p class="ql-block"> 禅房前有台,高2.9米,东西长11.4米,南北宽9.6米。中开一拱形洞门,高2米,宽2.29米,过门洞可至正殿。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灵应宫民国五年(1916)遭回禄之灾,大部分建筑物及铜像焚坏,仅存有南山门、钟楼、铜阙、正殿、北斗台与禅房等。解放后此院被两家企业长期占用,正殿曾一度成为企业的仓库,殿内11尊铜像被拉到殿外受尽风雨侵蚀(图,图片摘自《百年泰山》)。1982年6月国家文物局曾拨款用于正殿的维修。时至2002年由泰安市政府投资立项对灵应宫进行了第一期复建,将南半部分院内厂房、仓库拆除,恢复鼓楼、穿堂、回廊、崇台、东、西配殿及月老台等建筑物,再现当年“前后殿庑崇丽、回廊周密”的旧观。</p><p class="ql-block">而今的灵应宫已撇去旧日的破败不堪,恢复了青春的容颜,成为泰城人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编辑:刘茂平</p><p class="ql-block">制作完成:2025.4.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