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p><p class="ql-block"> 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魄力的。</p><p class="ql-block"> 在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鹅江、澄碧河与右江在此交汇。一座新兴城市正加速蜕变,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崛起。</p><p class="ql-block"> 它不是老瓶装旧酒,而是新瓶装陈酿,外新里醇,还香气四溢,历久弥香。</p><p class="ql-block"> 到哪里去寻找三百年前百色的旧模样,也许在百色的“大街”周边走街串巷,或许能找到旧百色的一些古迹,往日的旧时光往往藏在一些符号里,烙刻在街巷的名称内,包装成平凡的地名。只有用脑认真去思忖、去揣摩那个三百多年前的小商埠、大码头、旧闹市,才找到一丝蛛丝马迹。</p> <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说的“大街”,为啥加双引号,是有缘由的。本地人,特别是在百色生活有二十年左右的人大抵知道“大街”的意思。“大街”指的是民政部门正规命名的这条连接百胜街和中华街的古老街道,它的正式名称为“解放街”。这街道在百色起义之时,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称为“大街”。新中国成立之后,依据百色起义在红色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有关部门才将“大街”改名为“解放街”。但至今仍有老居民惯用“大街”此称谓。</p><p class="ql-block"> 从前和至今,“大街”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人流熙熙攘攘,街道繁华,商贾云集。</p><p class="ql-block"> 在未修通公路的年代,外出和进入百色要么步行,要么骑马。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坐船,沿江而行,从东往西或由西往东,以行船代步,省时还省力,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p><p class="ql-block"> 广东商人坐船沿着珠江、西江、邕江、右江逆流而上,来到百色,就在大码头处下船卸货,就在“大街”里进行交易。大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物资交易的重要市场。因此,在百色建城之前,广东商人就谋划置地建起粤东会馆。</p><p class="ql-block"> 环绕这条大街的周边小巷子就以“大街”为中心,逐渐演变成为生活区、仓库区、居住区、加工区。在近三百年的历史车轮碾压中,成为老百色的历史记忆,成为老百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p class="ql-block"> 解放街边上,目前百色老城区有中华街、文明街、百胜街、太平街、共和街以及爱新街等,而夹在这些街道当中的,有利群巷、长寿巷、祥庆巷、永安巷、邓屋巷、铁厂巷、盐仓巷、粤剧巷、隆平巷等小街巷,汇成如细密血管一样的路网通到城市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从街道巷陌中,亦可窥见百年百色的历史和发展、社会演进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方志广西》称,百色名称由来有如下说法:一是“百色”由古代兵防之地“博涩寨”演变而来,系壮语(壮文:Baksaeg si)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据民国学者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载:“百,口也;色,塞也,地在山脉塞口之内也。”又据《读史方舆纪要》《武缘县图经》等文献,博涩寨巡检司于明代永乐年间设置,设有弓兵捍御,其故址原在县东六十里,今马头墟文村后,不知何时移驻土田州西境,仍曰博涩寨巡司,即今百色厅也,百色盖即博涩之谓”。二是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的汉字音译。《百色厅志》记载:“百色初无城,有之,雍正辛亥始。”“百色”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p><p class="ql-block"> 雍正七年(1729年),从思恩府分置了百色厅。雍正八年(1730年)百色开始筑城,历时一年于1731年修筑完成。这是百色得名和建城之始。光绪元年(1875年)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年),百色直隶厅改称百色府。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11日,成立百色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12月,百色解放。1983年百色县改为百色市(县级)。 2002年6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地级百色市至今。</p><p class="ql-block"> 讲百色,先从“大街”说起,如果离开了“大街”去谈百年百色,就是空谈,或是鼻子眉毛一把抓,谈不到点子上。</p> <p class="ql-block"> 据《百色市志》(县级)记载,“大街”雏形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商贸中心,故民间称其为“乾隆古街”,并作为广南西路的商业中心,成为桂、滇、黔三省边区的物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此前,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广东商人早已在“大街”空地上建设粤东会馆。粤东会馆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会馆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拥有前、中、后三大殿以及两侧对称的厢房和庑廊。整个建筑群占地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2661平方米。1929年百色起义期间,粤东会馆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军部,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家在此指挥起义,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如今,粤东会馆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灵洲会馆在“大街”上建设,与粤东会馆距离不足100米,是一座三进五间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会馆坐西朝东,硬山顶,穿斗式梁架。脊檐、梁柱多饰以石雕、瓷塑等,内墙上饰有山水、人物肖像画,展现历史故事,具有典型的南方古代建筑风格。1929年百色起义时,灵洲会馆作为红七军的宿营地,为起义部队提供了重要的驻扎和休整场所。</p><p class="ql-block"> “大街”上的建筑全为岭南骑楼风格,这些骑楼不仅展示了中西合璧的独特艺术魅力,也是百色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 如今,近300年后的今天,“大街”上已经修葺一新,修旧如旧,颜色协调、立面清雅,招牌竖立,繁体字样,带有浓郁的民国风,古香古色。整条街铺设了统一大小的方石地板,街道已改造为步行街,车辆禁止驶入。大街靠近澄碧河边的一侧,还有大码头、二码头、三码头三条阶梯小路直通河畔。这是几百年来一直留下的建筑。当代著名学者梁宗岱的故居“梁全泰”在粤东会馆的侧对面,印证着广东商人乘船到达百色经商置业发展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解放街道两侧立柱上安上了旗座,全年365天国旗招展,在300多米长的街道上烘托出庄严古朴的氛围,与“解放街”之名相吻合,突显出红城的“红色”形态。</p> <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三月三、八月十五或是12月11日百色起义纪念日,这里人流如织,晚上灯火通明,搞活动的演员、外地的旅客、逛街吃小吃和消遣购物的市民、扶老携幼的家庭和在街上经营的摊贩,各行各业,齐聚“大街”,看人流、看演出、看无人机表演、休闲娱乐或购物等,热闹非凡。来往游客、居民、学生、阿姨民族服装、汉服、马面裙、动漫爱好者来到“大街”打卡,他们以几百年的骑楼街道、仿古店铺为背景,争相拍照、直播,展示个性、追求自由、彰显幸福。</p><p class="ql-block"> 与解放街相接的文明街,应形成于清朝或民国时期,是当地早期商业和文化活动的集中地。有说法称,百色在清朝时有一所著名的书院或学堂,吸引了周边学子前来求学,使得该区域成为文化中心,因此得名“文明街”。</p><p class="ql-block"> 与文明街相连的爱新街,大抵与清朝皇帝姓氏“爱新觉罗”有关。据传,清朝某位满族官员或将领曾在此修建宅邸或庙宇,街道由此得名。但此说法仍需考证。</p><p class="ql-block"> 而连接“大街”的中华街来源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居民意识觉醒,将街道更名为“中华街”。也另有说法,说中华街曾是百色早期的商业中心,由本地商人和华侨共同出资修建,商铺林立,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而得名。同样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共和街,名字的来由应与民国时期的“共和”理念有关。百色起义期间,这里曾是红七军的重要活动区域,部分建筑曾作为革命联络点。</p><p class="ql-block"> 看看百色众多的小巷,多少能读得出百色的兼容并蓄,包罗万象。</p><p class="ql-block"> 利群巷,名字里透着“利于群众”的温暖。传说巷内曾有“利群茶馆”,是壮汉群众议事、调解纠纷的地方。如今,这里是居民生活区,巷道狭窄逼仄,仅容两个人并排走。</p><p class="ql-block"> 邓屋巷,以邓姓家族命名,明清时期邓氏家族在此建宅,经营盐业和木材贸易。传说邓氏家族曾资助红七军军需,起义期间,邓家老宅的阁楼成为秘密联络点,如今门楣上仍可见当年的暗号刻痕。</p><p class="ql-block"> 长寿巷,顾名思义,名字源于明清时期巷内居住的多位百岁老人。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人气兴旺,适合居住。</p><p class="ql-block"> 祥庆巷,名字里藏着“祥瑞庆贺”的美好寓意。如今,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部分老宅改为特色餐馆,售卖当地特色菜肴。</p><p class="ql-block"> 其他的小巷各有深义。永安巷,名字寄托着“永保安康”的祈愿。盐仓巷,名字源于清代盐税仓库。铁厂巷,曾是百色城墙外的工业中心,清末至民国时期,这里铁匠作坊林立,为军队打造武器。粤剧巷,因粤剧戏院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三口井是百色城不容抹去的乡愁的记忆。在隆平巷内,三口井见证着百色的变迁。清雍正八年(1730年),这三口井被开凿,供附近居民和驻军使用。井水略带咸味,却因水量充沛,成为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百色起义期间,红七军战士也曾以此为水源。老一辈人说,长期饮用井水的人身体强健,认为井水有“滋养智慧”的灵性。为饮用安全,居民曾将井水分成三口:第一口专供饮用,第二口用于洗衣,第三口清洗农具或牲畜。这种“分区使用”的传统,体现了百色人的智慧。随着城市发展,其中一口井在1982年被填平用于建房,仅剩两口。如今,这两口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井台边常有老人驻足,指尖轻触青苔斑驳的井沿,仿佛触碰到了百年前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2002年百色撤地设市时,百色建成区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初,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已扩展至约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增长了45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建两个老百色。 未来,百色的故事还在继续。2025年是百色起义96周年,是百色建城295周年。但这座城市正在西部大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和全域性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的倾斜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百色篇章。解放街的步行街改造、三口井的保护与修复、街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是百色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探索未来。</p><p class="ql-block"> 百色的街巷,既承载着三口井的乡愁,也跳动着新时代的脉搏。当汉服少女走过骑楼,马面裙亮相“大街”,无人机掠过百年会馆,历史与现代在此共鸣,奏响属于百色的“双城记”。它们记录着百色的过去,书写着百色的当代,也承载着百色的未来。走进这些街巷,仿佛走进了一部活着的历史书,每一步都是与时光的对话,每一眼都是与文化的邂逅。</p><p class="ql-block"> 百年百色焕发着新时代的生机,正昂首阔步奔向胜利的彼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