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娘亲

茶山侠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是一年清明节,老天仿佛也懂得人间的哀愁,淅淅沥沥飘洒着雨丝,那是思念的泪,点点滴滴洒落在我的心头。每到这个特殊的时节,母亲的音容笑貌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般温馨,仿佛她从未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在2017年阴历2月23日,也就是清明前夕,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光匆匆,她已离世八个年头。可母亲在我的记忆里从未淡去,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忆起母亲,童年的时光最为难忘。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知道,那时候,日子被贫穷紧紧裹挟,满是苦涩。可母亲的呵护就像冬日暖阳,让这苦涩中时常弥漫着温暖与欢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里,清明节的一个鸡蛋,便是母亲能给我们的最奢侈、最珍贵的礼物。清明的清晨,天还未完全亮,母亲就早早起身,为我们兄弟姊妹一人煮上一个鸡蛋。她微笑着,把还带着温热的鸡蛋递到我们手中,温柔地说:“快趁热把鸡蛋敷一下眼睛,这样一年都不会害眼病。” 接过鸡蛋的我们欢呼雀跃,像欢快的小鹿,迫不及待地跑去和小伙伴们玩撞蛋游戏。清脆的撞击声此起彼伏,那是童年最纯真的乐章,承载着无尽欢乐与美好。鸡蛋被打破后,我们才满心欢喜又十分留恋地一点点吃掉,那香甜的滋味,至今仍在舌尖回荡。那时年幼无知,根本没注意到即使在清明节,母亲也不舍得吃一个鸡蛋,她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眼中满是慈爱,把那份珍贵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记得我八岁上学的第一天,母亲用一条红色条纹毛巾,细细地、一针一线地缝制成一个书包,还在书包一面缝上一个红五星,精心缝上背带后,她把一本红色的《毛主席语录》轻轻放进书包,然后拉着我的手,送我去村子南边的学校。一路上,她轻声教我唱那首儿歌:“妈妈拾棉花,把我留在家,太阳西平落,妈妈你回来了。小小鸡也喂了,大事都过了。” 她的歌声清脆悠扬,在乡间小路上悠悠飘荡,也深深印刻在了我的心底,成了我童年最美的旋律。如今,当我教孙辈唱这首儿歌时,母亲那亲切的面容、温柔的眼神,立刻就会浮现在眼前,宛如送我第一天上学的那个清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冬日夜晚,格外寒冷,凛冽的寒风在屋外呼啸。母亲和父亲却总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忙碌地编制苇席。父亲从集市上买回几捆芦苇,仔细地挑选粗细,再用那个特质的 “钏(chuan)子”,把芦苇均匀地分割成苇片条条。我最爱在一旁帮父亲从 “钏子” 的出口往外拉苇片条条,能帮助大人干点微不足道事情,让我满心自豪,非常开心。母亲整夜整夜地在冰冷的地面上和父亲一起编制苇席。常常是我一觉醒来,透过朦胧睡眼,还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灯光昏黄,映照着他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每当集市日,母亲便早早起来为父亲做好早餐。父亲吃过后,带着辛苦编制的苇席去集市售卖,还能赶在生产队上工前回来。母亲总是笑着对我们说:“等卖掉苇席,有了钱,过年就给你们扯新布,做新衣。” 那些冬日的夜晚,虽然寒冷彻骨,但因为有父母的辛勤劳作,有对新衣的期盼,便有了温暖,有了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我和弟弟,整个冬天常常只有一条棉裤。男孩子生性调皮,上树爬墙,没穿多久,膝盖处就磨破露出了棉絮。每到夜晚,母亲总会坐在昏黄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灯光摇曳,映照着母亲专注的面容,以及她眼神里的温柔与疼爱。我们在昏黄的灯光下,伴着母亲缝补衣服的声音,渐渐进入梦乡。过年时,那条缝补多次的棉裤,套上母亲新做的裤子,便成了我们最珍贵的过年新衣。穿上新衣的那一刻,心中满是喜悦与自豪,是母亲的爱,让清苦的日子充满了温馨。每当听到那首《妈妈之歌》“妈妈在严寒的深夜里,为我编织手套,担心冻坏我的手,不顾冷风呼啸,不知疲倦地在操劳”,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母亲为我缝补衣服的模样,心中顿时充满温暖,眼眶也不自觉地湿润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产队挣工分吃饭的年代,身材娇小的母亲,却有着惊人的力量和无尽的坚韧。那时麦收都是手工镰刀割麦,是最考验体力和耐力的活儿,不论男女,大家都在田间奋力劳作。母亲虽只有一米五多点的个子,却总是紧紧跟在生产队生产能手后面,不一会儿,就把其他人落下半个地头的距离。她动作麻利,干活痛快利落,大家都愿意和她搭伙干活,因为和母亲一起,活儿总是干得又快又好。在烈日的炙烤下,母亲的汗水不停地流淌,湿透了她的衣衫,可她从未停下手中的镰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家里要拿出不少工分赡养爷爷奶奶,孩子又多,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每次母亲做好饭后,总是借口要去忙其他家务,让父亲和我们兄弟姊妹先吃。我们年幼无知,只顾着狼吞虎咽,从没想过母亲是否吃饱。等我们吃完,母亲才默默收拾碗筷,吃着我们剩下的饭菜,她能不能吃饱,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日子,母亲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自己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母亲对爷爷奶奶却始终孝顺有加。平日只要有一点好吃的,母亲总是收拾好让我们第一时间给爷爷奶奶送过去。日常生活中,她也尽心尽力地伺候着爷爷奶奶。当过私塾先生的爷爷,常常夸赞母亲懂事明理,说我们家娶了个好媳妇。而奶奶,因为母亲个子矮有些瞧不起母亲。但在奶奶老年后的日子里,她常常满是愧疚地道歉,说自己以前有很多地方对不起母亲。母亲总是微笑着安慰奶奶,从不把过去的委屈放在心上,她的宽容与善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的善良,邻里皆知。即便自家生活困苦,她也常常接济他人。有好几次,有讨饭的人路过,母亲毫不犹豫地让他们来到家里,找一个热乎的地方能让他们过夜,还会送上热饭热菜。在那个生活艰难的岁月里,母亲的善良,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也在我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邻里之间要是有了不愉快的事,大家总会来找母亲诉说。母亲总是耐心倾听,然后慢慢劝解,从不搬弄是非。她努力化解邻里间的矛盾,让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睦融洽。家里有点好吃的东西,母亲总是舍不得吃,一定要留着等有客人来的时候才拿出来。她常说:“好东西自己吃了肚子甜,亲戚吃了心里甜。” 正因如此,母亲在村子里和亲戚当中,都有着极高的威望,大家都敬重她、信任她。所以母亲去世时,村子里大部分人都自发来给母亲送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差了3分。接到分数通知的那一刻,我满心不甘与痛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默默流泪。母亲看到我痛苦的样子,心疼不已,想要安慰我。可那时被失败冲昏头脑的我,竟粗暴地把母亲推出了房间,哐当一声关上房间门。母亲什么也没说,默默转身走出家门。等我心情渐渐平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满心懊悔。我出门寻找母亲,发现在池塘边的柳树下,母亲正孤单地默默流泪,那一瞬间,我才明白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我轻轻走到母亲身边坐下,母亲看着我,说出了让我终生难忘的话:“孩子,人这一辈子,总会有不如意的事。男子汉,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次不成功,继续努力,明年肯定能行!”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母亲称我为 “男子汉”,她的话,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黑暗的世界。在母亲的鼓励下,第二年,我终于成为村子里第一个考学出来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工作后,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依然时常教导我,做人要善良,做事要厚道,不要稀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兄弟姐妹结婚后,母亲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始终坚持自己孩子 “有错在先”理论。每当我们的小家庭有了摩擦,母亲总是第一时间批评自己的儿女,护着儿媳妇和女婿。她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家庭的和睦,让我们在她的关爱下,学会了包容与理解,她的智慧与胸怀,让我们的各个小家充满了爱和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83岁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一生生育了八个孩子,六男两女,其中有三个男孩子在三四岁时因贫穷耽误治疗而夭折。尤其是最后那个小弟弟的离去,让母亲悲痛万分。可母亲无比坚强,她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把对孩子们的思念深埋在心底。每到过年,母亲总会在门后放上一双筷子一碗水饺,她说,那是给她早逝的儿子回来时吃的。她的思念,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那份深沉的母爱,让我心痛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九三年,36岁的大哥因公牺牲,这沉重的打击,彻底摧毁了母亲的身体。从那以后,母亲便开始了与病魔的漫长斗争。她先后三次患上脑血栓,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三叉神经痛等多种疾病。每一次病痛的折磨,都让我们感觉到心疼,可母亲总是坚强地面对,从不抱怨。但命运还是没有放过她,最后一次,母亲因急性肠胃炎发烧,引发肺部感染,在ICU救治了六天再也站不起来了。她坚强地在床上躺了一年四个月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6岁。</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85岁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的清明节前,我和姐姐、弟弟、妹妹以及晚辈们再次来到母亲的墓地。站在墓前,看着祭奠焚烧的纸钱,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她的微笑、她的温柔、她的坚强,仿佛就在昨天。我在心中默默告诉母亲:娘,你的儿女们平安如意,孙辈都事业有成,重孙辈也会唱你教的儿歌了,您就安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娘亲,您的爱如春日暖阳,温暖了我的一生;您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您的坚强如磐石,支撑我走过风雨。你教的儿歌会代代传唱下去,你的美德会成为家风代代传承下去!愿您在天堂里,一切安好,没有病痛,没有烦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娘亲啊,我永远想念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