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光阴

陈学兵

<p class="ql-block">春天,细雨情柔,斜风妩媚,万物萌动。江山初浴绯翠娇嫩。但春天的魅力可不只体现在这如画的风景上,不只有五彩斑斓的感觉色彩,更妙的是,许多令人馋涎欲滴的野外美食,也在春天成熟。春天,带来的也是一场能让味蕾欢呼雀跃的刺激体验。</p><p class="ql-block">中国的鲜,还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叫不时不食。春天的野菜,秋天的蟹,那些当季的美食最得一个“鲜”,时间之鲜。</p><p class="ql-block">江南春雨浸润的竹林深处,竹笋正以破土之势诠释着生命的密码。笋尖穿透腐殖土层的瞬间,不仅迸发出山野最本真的鲜甜,更在《齐民要术》的记载里敲响时令的鼓点。中国饮食智慧中"鲜"字的真谛,恰如《淮南子》中"春女思,秋士悲",万物皆有其时令的韵律密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的饮食戒律,看似固执、坚持,实则是先民对天地时序的谦卑体认。春分时节的马兰头携着露水的清冽,谷雨前的龙井浸润着云雾的灵气,立夏后的青梅凝结着南风的酸涩——每个时令的馈赠都是造物主精心调制的生命配方。《随园食单》中"春吃芽、夏吃叶"之说,恰是对时序密码的诗意破译。这种时间美学在文人雅士的庖厨里升华为生命的哲学。张岱《夜航船》中煨煮的莼菜羹,承载着对故国春色的追忆;汪曾祺笔下高邮的咸鸭蛋,凝固着端午时节的阳光温度。当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细述"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实则是以舌尖丈量光阴的刻度,在甲壳开合的脆响中聆听季节更迭的跫音。现代冷链技术能冻结食材的形态,却封存不了"雨前椿芽雨后笋"的时令魂魄。反季温室里催熟的果蔬,纵然形色昳丽,终究缺失了吸纳天地精华的气韵。诚如《吕氏春秋》所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违背自然律令的饕餮,终将失去与万物对话的灵性。真正的"鲜"是光阴淬炼的琥珀,封存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当春雷惊醒地脉,采蕨人踩着晨露上山,指尖触及嫩芽的刹那,完成的不仅是食材的采撷,更是对天地时序的虔敬朝圣。这种流淌在味蕾上的时间美学,让每个春天都成为重启生命感知的仪式,在咀嚼间将转瞬即逝的春光化作永恒的滋味记忆。</p><p class="ql-block">鲜,很有一种“当下”的哲学。一旦错过这个时机,便老、干、枯,追鲜追得变得最初的似水年华。</p><p class="ql-block">鲜,是食之本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