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非摩洛哥之六:第十三天至行程结束+美食

胡文红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第十三天</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有内容的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在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做一整天的游览,为此我们清早七点多就离开了美丽的蓝城舍夫沙万。</p><p class="ql-block">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紧靠海边,离拉巴特很近时,我们看到了一片很大的盐田,至少有上百个盐池,白花花一片一眼望不到头。海水是从不远处的大西洋引过来的,乐端通过小李告诉我们,每个盐池下面都铺有防渗漏的布匹,得益于这里气候比较干燥,既适合晒盐又适合储存。原来并不是所有的海边都适合晒盐啊!怪不得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从来没发现深圳周边的海域有晒盐的。其原因就在于广东这一带气候太潮湿又多雨。不仅海水难以蒸发,而且潮湿多雨的天气也根本没办法储存盐。</p> <p class="ql-block">许多工人正在盐池里操作,运盐的车不断地来来往往。</p> <p class="ql-block">又往前走不多远,发现了有农田。这是我们在摩洛哥十几天的行程当中,第一次看到农作物,和大片的农田以及牛。这个农作物感觉是甘蔗。</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中午12点多进入拉巴特的。虽然已经是午饭时分,但我们却没有马上去解决午餐问题,原因是大家认为既然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中餐又是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一种美食,首都还能找不到中餐馆吗?<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历经十几天,大家都无比怀念色香味俱佳的中餐,当然我除外,吃啥都行。</span>所以我们的车大街小巷去寻找中餐馆。1点的时候终于找到一个叫棓斯棓斯的亚洲餐馆,是当地人做的日本餐、泰国餐、中国餐,除了饭菜都是热的符合我们的想法以外,其他的味道不敢恭维。米饭依然是大粒的糙米,半生不熟的感觉。不过餐厅的外表看上去确实有中国元素了。</p><p class="ql-block">有亲在朋友圈回复:华人渗透力及赚钱精神当属世界第一,估计在摩洛哥也能有开餐厅的。但来了摩洛哥你才会发现,我们还真是太高估了华人的渗透力,当时还真的没有(九年后的今天也许会有了?),不管哪个城市都没有华人开的餐馆。首先是因为往这里来太麻烦了,两段航程加起来十六个钟,再加上前前后后的时间,单程一趟一天的时间都不太够;其次是又没有什么炙手可热的赚钱项目(如南非有钻石);另外也没有什么世界排名的高等院校……当地人都纷纷跑到其他国家去打工,怎么可能有中国人跑到这里来赚钱?不短的飞行时间,不菲的旅游费用,使得中国游客来得也不多,所以只得委屈这些“中国胃”来接受摩洛哥的“美食”。关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洛哥的“美食”,后面会有单独的篇幅。</span></p> <p class="ql-block">其实也不能说是有中国元素,只能说是有亚洲元素了。因为汉字不光是中国独有,日本现在还在用,越南以前也用,韩国大概现在也有用。</p> <p class="ql-block">饱餐一顿热乎乎的午餐,我们开始了下午的行程,去游览只剩有一个宣礼塔的哈桑大清真寺和两代国王的陵寝。</p><p class="ql-block">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毁于1775年那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虽然清真寺主体遭受严重破坏,但哈桑塔保存较好,从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伟。 </p><p class="ql-block">过了近300年,在它的旁边建起了穆罕默德五世(是当今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爷爷)陵墓,该陵墓始建于1962年,1971年竣工,历时9年完成,被认为是阿拉维王朝现代杰出的建筑作品。同时也是他的两个儿子哈桑二世(穆罕默德六世的父亲)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的陵墓。哈桑二世是穆罕默德五世的儿子,他在1961年继承了王位,并在1999年去世,也安葬在了这个陵墓里。所以可以说,这一个建筑是两个国王的陵墓。里面富丽堂皇,华丽无比!</p><p class="ql-block">由于里面埋葬着两代国王,所以两边大门口都有骑着马的卫兵把守,并且非常破例地可以允许游客与他们合影。陵寝的大门口也有一个英俊挺拔的卫兵矗立着,也允许游客与他合影。</p><p class="ql-block">补记:摩洛哥实行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在这种制度下,国王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拥有广泛的权力,包括任命首相、解散议会等。然而,摩洛哥也设有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法律和监督政府的工作。议会实行两院制,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代表不同的选民群体。摩洛哥现在的这个朝代已经延续了五百多年了,这个朝代的第一个国王是十六世纪开创的。</p> <p class="ql-block">看周边圆柱的范围,以及孤塔跟前的喷水池颜色和造型,这个清真寺当初肯定是非常宏伟壮观的。</p> <p class="ql-block">还有个别的大圆柱坚持挺立着。</p> <p class="ql-block">看这个如此讲究的大门,还有两个骑马的卫兵守候。可能世界上如此高规格的陵墓也数不出几个国家有。</p> <p class="ql-block">不管是拍他还是合拍,这个骑兵都淡然面对。</p> <p class="ql-block">能站在陵寝前守护的士兵,规格可能比大门口的士兵要高一档次,穿得漂亮,长得也漂亮。</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建筑,他的儿子哈桑二世30多年后也安葬在这里。从世俗的角度看,感觉这种做法还挺节约。</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五世的棺椁金碧辉煌,作为他的儿子,左上角那白色的棺椁则逊色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几个抓拍镜头,主要是难得在摩洛哥见到黑人。更难得的是那一位黑人妇女,一点都不反感别人对她的拍照,甚至还很配合。尽管有宗教上对服饰的约束,但却约束不了黑人那骨子里的热情奔放和豪爽!</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端的大门口,也有两位黑人妇女在拍照。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和哈桑塔遗迹这个景点里,是我们在摩洛哥见到黑人最多的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拉巴特的最后一个行程是去重温一下蓝城,当然不是再跑回蓝城去,而是去游览一个蓝城的复制版乌达雅堡。走进乌达雅堡,真的有点感觉又回到了蓝城。这里不仅建筑色调与蓝城舍夫沙万如出一辙,小巷里随处可见的慵懒的猫咪也与舍夫沙万不遑多让。</p> <p class="ql-block">都说旅行是从自己住腻了的地方到别人住腻了的地方去看一看,当然也要了解一下当地人熟视无睹而我们却新鲜至极的知识,更要尝一尝别人吃腻了的食品。前面的几个美篇,写的基本上都是看的美景,增加的知识,最后把我们在摩洛哥品尝到的美食专门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这十几天中,感觉印象最深的能被称作真正的美食的,是第三天在一个生蚝养殖基地的餐厅吃的海鲜。海鲜饭店坐落在美丽的海边上,我们一边看着窗外的美景,一边品尝着就是在窗外这片海域里捕捞的各种海鲜。</p> <p class="ql-block">一个看起来非常清爽干净的餐厅。招牌放大了很像一张人脸,可见酒店老板在设计招牌上动足了脑子。</p> <p class="ql-block">金黄色的沙滩,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海水,白蘑菇般的太阳伞……此等美景,怎不令人食欲大增!</p> <p class="ql-block">这大蟹子和大龙虾,个头真的都不小。大蟹子就是在这个海里捕捞的,一只一百多人民币,我们十二个人吃了四只。</p> <p class="ql-block">海胆和生蚝全部是生吃的,海胆由于是新鲜捕捞的,我们吃的时候刺还在动。不过我个人认为,海鲜还是吃熟的才能尝出它鲜美的味道来。吃生的实际上吃的都是些调料味儿,否则压不住那种腥气味儿。</p> <p class="ql-block">蛤蜊和虾是熟的,海鲜饭也是熟的,米粒很大颗但是口感不好。我们整个行程中,着实吃了不少米饭,但是总感觉米饭是半生的。米粒都是很大颗的,但是一点粘性都没有,都是散散的。后来在民宿里是由老板来做饭的,我们特意咨询了一下如何做米饭的,才知道他们是先把大米放在水里煮过,捞出来蒸的,他们不会焖米饭,貌似也没有高压锅这一类焖米饭的工具,更不会用大米来煮粥,后面还会讲到。</p> <p class="ql-block">看我消灭掉了这么多海胆、生蚝和蟹子!当我把吃海鲜的这些图片发到朋友圈里去以后,好几个亲都问:吃了这么多生海鲜不会闹肚子吗?还真奇了怪了,这一帮老头老太太胃口还真的很强大,没有一个人闹肚子。</p> <p class="ql-block">再来看看摩洛哥人日常生活中吃的最多的食物,也是我们餐桌上最多出现的“美食”——大饼。</p> <p class="ql-block">这种大面饼在摩洛哥的街头随处可见有卖的,而且那些大街小巷有时候真是尘土飞扬啊,但是这些大面饼就那样裸露着。右下角那张是放在桌上的盘子里的,那是在一个餐馆拍的。同样都是面食,显然看上去就干净很多而且精致很多。</p> <p class="ql-block">记两件关于吃的趣事。这些天我们的主食只有两种:大饼和米饭。按理说南北方口味也都能将就了,但是摩洛哥的米饭由于做法“独特”:在水里煮几个开,然后捞出来蒸,把本来大米所自带的米油和香味儿都给浪费了。别说我们这些北方人吃不来,那些必须吃米饭的几个湖南大姐就更是叫苦连天。还记得之二里面,说到的第五天住在神秘红城马拉喀什的古城一个民宿里吗?那两天的晚餐是由民宿老板提供的。头天的晚餐有大饼也有米饭,但是那米饭实在难吃,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通过小李和乐端与民宿老板商量,晚餐我们还是回来吃,但希望能为我们提供一餐稀粥。也就是说大饼可以有,米饭就不要了,改成稀饭。并且小李通过乐端向民宿老板详细地介绍了粥应该怎么煮。然而晚上我们回来一看那稀粥,简直是哭笑不得,原来他们煮粥的程序跟煮米饭的程序是一样的,也是用水煮了几个开儿以后把米捞出来又重新煮。简直不知道他们这种做饭的方法是跟谁学的?可想而知那粥长什么样:米汤清清亮亮,大米在碗里一粒一粒看得清清楚楚。于是,第七天住在伊尔富德沙漠酒店的时候,我们几个跑去游泳,那几位湖南大姐,就用酒店的烧水壶把她们带来的大米煮成了稀饭。这天的晚餐终于用她们自己煮的正宗的中国稀粥安慰了一下她们那颗饱受摧残的中国胃。后面她们大概如法炮制了几次,我就不太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之五里的一个片段吗?那是在菲斯老城吃午餐时发了一张这样的照片,说是今天的午饭是在一个非常豪华的场所吃的,而且饭菜的品种和味道也是这些日子以来感觉很不错的。下面这一组图片就是那天午餐的菜品和就餐时的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说饭菜的品种和味道还不错,那么从餐盘里的饭菜也能看出一点端倪。说不上这顿饭算是西餐还是当地餐,反正一开始还是上的大饼、西红柿浓汤等等,不过配菜里面貌似有花的成分,还有鹌鹑蛋什么的。主餐有烤牛排加米饭或烤羊肉串加米饭。</p> <p class="ql-block">这是即将回国前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晚餐。这一餐仪式感十足,而且摩洛哥独特的那种餐具也精美了许多,这种菜品的主食都是大饼。</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这些用来做纪念品的餐具模型吗?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有的卖。</p> <p class="ql-block">一般的餐桌上就是这种式样和颜色,打开以后里面的内容就长这个样。先不说里面的菜品肉类味道如何,只看这一个个的餐具,就能觉得真是仪式感满满!视觉的满足也能补足一点味觉的不足吧!</p> <p class="ql-block">再来看摩洛哥水果</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一路上没有见到多少水果,但是智能搜索显示摩洛哥还是生产水果的大国呢,这个亲可以到百度去搜索。</p><p class="ql-block">不过,这十几天来,摩洛哥的特色水果:仙人掌果,椰枣,阿甘果,我们都有所见识了。</p><p class="ql-block">资料:仙人掌果</p><p class="ql-block">仙人掌果是摩洛哥比较新奇的水果。摩洛哥地处沙漠边缘,光照充足,仙人掌果能在此良好生长。其口感清甜,价格便宜,在旅途中游客每天都可以吃上一两个,既好吃又能补充维生素,还能缓解摩洛哥食物可能带来的上火症状。</p><p class="ql-block">资料:椰枣 </p><p class="ql-block">在摩洛哥,花园里、街道旁、院子里到处可见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椰枣树。每年11月椰枣成熟的季节,摩洛哥几乎举国都是打枣的热闹场面。椰枣是摩洛哥的特色水果之一,具有一定的口感和营养价值。</p><p class="ql-block">资料:阿甘果 </p><p class="ql-block">阿甘树是摩洛哥特有的树种,耐干旱耐高温,多生长于摩洛哥南部,寿命大约150 - 200年。阿甘果看起来像橄榄,但比橄榄小。阿甘果实压榨出的阿甘油,是非常珍贵的油脂,富含维生素E、omega3和omega6脂肪酸,所含的维生素E是橄榄油的两倍,亚油酸的含量也比橄榄油丰富得多。从前,用阿甘果和阿甘油制作化妆品一直是只有柏柏尔妇女知道的秘密,据说阿甘油抗皱功效非常显著,很多去摩洛哥的欧洲人会寻找这种“神油”作为纪念品和礼物。 但是把阿甘果归到水果类里去,确实有点牵强啊!</p> <p class="ql-block">很幸运,摩洛哥第三天我们就看到并品尝到了摩洛哥的独特的水果-仙人掌果——我们常见常吃的火龙果其实也是仙人掌水果之一——这里论堆摆论个卖,1迪拉姆一个,相当于7毛钱人民币一个;那一桶一桶的是紫黑色的无花果,一桶一美元,差不多有一公斤重。两种水果都是甜味十足!</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买了几个仙人掌果来尝尝,无花果则几个人合买一桶。小李再三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去碰那个仙人掌果,那每一个小黑洞洞里都有好几根眼睛几乎看不清的小细刺,扎到了手上连看都看不到。即使摊贩已经把仙人掌果剥好了,我们在想拿起来吃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即使如此,晚上回酒店的时候,还有团友说感觉手上有刺,一碰就疼,最后是向酒店讨要了不干胶带,才把那种眼睛都看不到的小刺粘了出来。后来在路边看到火红一片的仙人掌果,我们也不敢伸手去摘。后面又遇到山坡上长满了仙人掌,但估计谁也不敢爬那个坡,这一个不留神滚下来可就麻烦了😄😄。</p><p class="ql-block">无花果的颜色跟咱们国内的不同,闻起来没有我讨厌的那种怪味儿,吃到嘴里却特别甜,令我这个从来不吃鲜无花果的人也跟着吃了好几颗。</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摩洛哥的第六天,离开神秘红城马拉喀什不久,路边发现了一大片果实累累的仙人掌。大家自然又是一通狂拍。但是面对这免费的水果大餐,尽管垂涎仙人掌果甘甜多汁的美味,但是惧怕它上面那些看不见的小细刺儿,谁也不敢动吃的念头,也没人敢去摘,即使如此,我还是在手上挑出三根几乎看不见的小细刺儿,也不知道是如何扎上的。</p> <p class="ql-block">关于椰枣。这是第七天,下午有幸遇到坎儿井景区那一天的上午,路边看到了好大一片椰枣树,甚至看到好几棵树结的是那种粉红色的果实,非常漂亮。不过小李提醒我们,只能拍不能摘!并非是不准摘,而是这些都没有成熟吃不得。当天晚上我们在沙漠古堡酒店,见到了更加累累果实的椰枣树,后来知道里面发黑的是成熟的,才尝到了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椰枣果实。</p> <p class="ql-block">关于阿甘果,这种并不是水果,而是一种油料。这是行程的第四天下午,参观了一个阿甘果加工作坊。我们看到了整个的阿甘果从原果到油料,加工的一个过程。干果—剥皮—剥仁,炒熟—粉碎—人工搅拌,要这样搅拌两个小时才能出油。据说只有女人才可以做这个工作。熟的阿甘油有芝麻油的味道,吃起来香香的,据说有降血脂功效;生的阿甘油是制作高档护肤品的原料,据说可提升皮肤真皮干细胞的再生能力,从而实现「深层焕肤」的功效。100公斤果实只能得1L阿甘油,故又被称作液体黄金。当发到朋友圈里去以后,几个识货的让我赶紧买一点带回来。先不说此时我们早就离开了那个加工作坊,就是在那儿的时候,几百元那么一小瓶,谁也没舍得买。不过有一位朋友说她在一个代理公司买的260元30毫升,这个价格比我们在加工作坊看到的价格要便宜的多。</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阿甘果加工作坊,就那么应景地路边出现了一片阿甘果林,小李赶紧让我们下车拍照。</p> <p class="ql-block">吃晚饭的时候要穿过一个热闹的集市,也拍到了一点值得介绍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遇到了一群志愿者正在集合。那个行贴面礼的,有可能是一位领导在鼓励下属。</p> <p class="ql-block">一位胖胖的猫咪坚监守不自盗👍</p> <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一个化妆品店的招牌。除了中午找饭店的时候看到了几个汉字,这是第二次看到汉字的地方,也能看出来九年前中国人到摩洛哥的确实是太少了。</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社会扫描(很粗糙)</p><p class="ql-block">准备启程回国,简单地总结一下。</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的行程在摩洛哥转了一个圈儿。</p><p class="ql-block">摩洛哥西临大西洋,位于北非,有一个很有名的城市叫卡萨布兰卡,六十岁以上的老年朋友看到这三个关键词会不会想起八十年代初曾经有过的一个科幻电视系列片《大西洋底来的人》、电影《北非谍影》(也有译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萨布兰卡》</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6岁到16岁全部义务教育,大学也是免费,63岁享受国家养老金,公立医院全部免费对老百姓,房屋或租或买(没见到有贫民窟),所以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是很大,生活很悠闲。</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不贪口腹之欲,吃得很简单,主要的食物是大饼。</p><p class="ql-block">很多青壮年选择到国外打工,赚回的外汇税金也是国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另外三大支柱就是旅游、农业、和磷酸盐加工业。</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清真寺跟我们通常所见的那种清真寺不太一样,不是圆顶的而是方尖碑样子的,远看像一个细高的大烟囱。</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土地是私有制的,养羊的比较多,尽管没有草。羊的颜色基本上跟土地是一个色儿的,曾经遇到一个羊群,赶羊者居然骑着小毛驴,所以毛驴也比较多地作为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猫的王国,无论哪个城市大街小巷都能随时看到慵懒的猫在打瞌睡或者悠闲的溜达,甚至沙漠里、海边的栈道上都有猫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绿线画的三角形,就是我们15天在摩洛哥所走的一个大概的路线,基本上把摩洛哥的主要城市和主要景点都走到了。</p> <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25号上午,我们彻底结束了摩洛哥行摄自由行的行程,一大早从拉巴特赶往卡萨布兰卡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候机楼旅客来来往往,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了一架通体紫色的飞机。通过百度识万物来搜索:通体紫色的飞机是美国的。这架飞机机身上印有" SOUTHWESTAIRLINE "字样,表明它属于西南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是一家知名的美国航空公司。因此,结合图片信息和航空公司背景,可以确定这架紫色飞机属于美国。</p> <p class="ql-block">最后几句。我写的这些东西看上去貌似有点啰嗦,似乎事无巨细。其用意:一是希望那些没有机会去这些地方的亲们,能通过我的美篇也对这些地方能有一个大概其的了解;二是也是最主要的就是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相对较为详细的痕迹。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文字记述下来的这些东西,将来有一天走不动了翻看一下,就能带出那些遥远而又详尽的回忆。虽说天空没有痕迹,鸟已经飞过,但是飞行的体验和感受是真实存在的,这体现了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和珍视。用文字保留下行走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对自己生命过程的一种重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