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到镇远,我便被这片土地上的一处特殊景点吸引——和平村。这里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日军俘虏收容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兴隆街21号。走进和平村,那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映入眼帘,门头上“和平村”三个字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故事,门前的木制栏杆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和平村旧址坐南向北,被高大的土石围墙环绕。方形围墙通面阔66米,进深78米,墙院内原本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等14栋建筑,整个大院占地面积达5148平方米,其中建筑占1508平方米。站在大门口,抬头便能看到一块牌匾,上书“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更是对那段特殊岁月的铭记。</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片土地上,我深刻感受到和平村的存在意义。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战争的伤痛,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同时,它也是人类追求和平精神的伟大见证。和平村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和平理念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后迁至湖南辰溪,同年12月迁至贵州镇远,1944年11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在镇远期间,这里先后关押了600多名日军俘虏。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此名沿用至今。这段历史让我感慨万千,和平村不仅是一个关押俘虏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播和平理念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郭沫若、冯乃超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文化工作者的领导下,管理人员善待日俘,改善他们的生活,安排文娱活动,使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些战俘在这里接受感化教育的场景,感受到管理人员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中国军民在艰苦抗战中,不仅展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还以宽广胸怀对待战俘,用爱与包容去化解仇恨,传递和平理念,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站在和平村的大厅内,我被这里的木质结构建筑所震撼,高高的天花板上悬挂着吊灯,两侧墙壁上的拱形窗户设计别具一格。这里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承载着和平希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圆形窗洞照射进来,形成美丽的光影效果,这让我感受到了和平村的另一面——宁静与美好。这里的木制屋顶构造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不禁驻足凝视。</p> <p class="ql-block">收容所内的日军俘虏被关押在此大楼堂内,顽固不化的俘虏则关押在后面的防空洞内和五云山上。思想进步的俘虏居住在前院办公楼上,包括日籍俘虏、朝鲜籍俘虏、中国台湾籍俘虏。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些俘虏在这里生活的场景,感受到他们思想转变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走出和平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平村让我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微笑着看向我,仿佛在告诉我,和平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