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2)

上畅棕熙心想事成

<p class="ql-block">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又是一年清明时,大家跟随六一班同学的脚步,一起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吧!</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干、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拔河、放风筝和植树。</p><p class="ql-block">1.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持续不断的习俗。</p><p class="ql-block">2. 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p><p class="ql-block">3.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p> <p class="ql-block">4.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p><p class="ql-block">5.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p><p class="ql-block">6.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p><p class="ql-block">7.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8.拔河:早期叫牵钩,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9.放风筝: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 ,他们认为动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插柳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插柳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此外,插柳还与纪念介子推有关。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p> <p class="ql-block">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古人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柳枝。随着时间的推移,插柳的习俗逐渐演变,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例如,在山东东明,有在门前插柳以避免毒虫进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树代表着生机与希望。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此外,柳树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饮食习俗:</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饮食风俗体现了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多样性。具有代表性的清明节饮食风俗主要有:</p><p class="ql-block">1.青团子: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p><p class="ql-block">2.艾粄: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起和拌成团。</p><p class="ql-block">3.暖菇包: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p> <p class="ql-block">4.鸡蛋:民间有句俗语说,清明节吃个鸡蛋,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山东等地清明还有碰鸡蛋的习俗。</p><p class="ql-block">5.薄饼: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着清明吃薄饼的风俗习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p><p class="ql-block">6.芥菜饭:一到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p><p class="ql-block">7.烧猪:在广东人的祭祖仪式上,烧猪必不可少。烧猪文化,还体现在“烧”技巧上。用明炉烧烤,是广东人烧制乳猪的传统做法 。</p><p class="ql-block">8.烧鹅:清明时节广东烧鹅,是不少来粤的外地人不得不品偿的地道美味。</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全国各地清明节饮食风俗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不仅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其它称谓</p> <p class="ql-block">踏青节:清明节自古就有踏青春游的习俗,因为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正是踏青的大好时候,故有踏青节之称。 </p><p class="ql-block">三月节:清明节最早只是春季的节气之一,后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称为农历三月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故称三月节。</p><p class="ql-block"> 祭祖节: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祭祖扫墓,即“墓祭”。清明扫墓的由来已久,也是我国三大祭祀节日之一,故称祭祖节。</p><p class="ql-block"> 禁烟节:禁烟指禁炊烟,不生火只吃此前煮就的冷食品,相传亦是纪念介子推而立礼俗。 </p><p class="ql-block">秋千节:清明时换上春装,开始荡秋千,故有秋千节的名称。 </p><p class="ql-block">拔河节:清明节又称拔河节。 </p><p class="ql-block">女儿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p><p class="ql-block">扫坟节:清明节又称扫坟节。</p><p class="ql-block"> 冷节:清明节又称鬼节。 等等 </p><p class="ql-block">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清明节种种称谓不仅反映了清明节的多样性,还体现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清明既是传统节日,也是自然节气点。作为节气,清明在春分之后,冬已去,气清朗,四野明净 ,踏青赏春,同时,祭祖扫墓,缅怀先祖,继志述事。节气和节日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人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思想。</p> <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白雪</p><p class="ql-block">收集资料:杜昊朔 李馥彤 徐熙然</p><p class="ql-block"> 王梓尧 田若熙 李茹涵</p><p class="ql-block"> 刘子墨 仝 歆 仝 睿</p><p class="ql-block">合 成:张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