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的家乡潍坊有“三日寒食五日年”之说。意思是过年从初一到初五就过算是过完了,清明节呢,要过三天。清明的前一天叫寒食,据说是跟介子推有关的节日,寒食要祭奠先人,上坟。寒食这天不生火做饭,吃冷食,头天擀好面饼,煮好鸡蛋,第二天就吃饼卷鸡蛋。清明的前两天叫一百五,就是从冬至到这天正好是105天,这天早上,出太阳以前,要去给故去的先人添土修坟墓,叫添土。清明那天的活动还有放风筝、打秋千等。现在的寒食就跟清明一起过了。家乡有句俗话说:“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清明节遇上下雨的时候多。</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桃红柳绿,春暖花开,人们纷纷到户外踏青游玩。我的家乡潍坊有清明打秋千的习俗,秋千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门秋千,埋两根柱子,上面绑一根横梁,栓两根粗绳子,下有踏板,可以坐在上面荡秋千,也有人站在踏板上荡秋千,荡秋千也是有窍门的,会荡的荡的很高,不会的荡不起来。也有一个大人再坐一个小孩在上面荡的,秋千还有转秋千。我也是知听说过,没有见过转秋千。荡秋千也是有瘾,有的孩子赖在秋千上不让开,后面的孩子干瞪眼。清代潍县县令郑板桥有诗记其盛况:纸花如雪漫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逗春归。</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过寒食那天(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就吃薄饼卷鸡蛋(现在过寒食也还吃)。那时候很穷,平常没有白面饼吃,更吃不到鸡蛋,只有过寒食,才擀饼煮鸡蛋。鸡蛋都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攒起来的。寒食煮上几个,家里每人分一至两个鸡蛋卷饼吃。分给我的鸡蛋,我不舍得吃,把鸡蛋皮染成红色,拿到学校去跟同学碰鸡蛋。看看谁的鸡蛋结实,同学们几乎都从家里带来鸡蛋碰,比比谁的鸡蛋硬。红皮鸡蛋硬,但也要主动出击,才不被碰破。一旦被碰破了,就剥皮吃了。</p> <p class="ql-block">清明放风筝也觉得我家乡的习俗,其实,清明前后这段日子,都有放风筝的。我跟我叔伯弟弟放的风筝是蝉,是我的二叔给我们两个扎的。二叔心灵手巧,会扎好多样式的风筝。他做的风筝造型好,扎的结实,画的好看,起飞的高。他给我们扎风筝都是用最好的竹子,他先把竹子劈成跟筷子圆头一样粗的竹条,再用玻璃碴子把竹条刮的很圆滑。再用煤油灯烤,把竹子弯成蝉各部位的形状,然后用麻丕绑紧,涂上水胶,再糊上棉纸(因为那时候不知道用绢糊风筝最好,只好用类似于宣纸那样的绵纸来糊),糊好以后,蝉的形状就好了。有翅膀、有肚子,有头、有眼睛。等干了以后,再用各种颜色画蝉。最后用一号电池的纸壳截为两段做成蝉的眼睛,中间用很细的圆滑竹子做轴,给它按上,风一吹眼睛就会转,还会响。</p> <p class="ql-block">二叔还给我们做蝴蝶碰子,蝴蝶碰子就是用竹子扎一个小型的蝴蝶,用玉米杆那么粗的木头做蝴蝶的肚子。把它的肚子掏空,按上滑轮。翅膀用白布糊好,再画成蝴蝶的样子。放风筝的时候,把蝴蝶碰子按到风筝线上,让它张开翅膀沿着风筝线顺风飞上去。等飞到风筝跟前时,蝴蝶碰子会碰到风筝,蝴蝶翅膀会闭上,就再沿着风筝线落下来,非常好玩儿。这种玩法,有一定的技术含量。</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即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