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永不消逝的电波

zmzg王永新

<p class="ql-block">你一定看过红色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从20世纪50年代上映至今,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人。电影中的原型李侠,正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秘密电台的谍报员李白烈士。上海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就是李白烈士最后居住、生活、战斗、被捕的地方。清明之际,让我们向李白烈士以及千千万万为了今天而牺牲的先烈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鲁迅公园大门斜对面,便是黄渡路,走进一条不起眼的弄堂里,一幢与其它民居无异的砖墙小楼,李白故居就隐藏在这里。这座黄渡路上的小楼,历经岁月洗礼仍安静屹立在烟火气浓郁的弄堂里。</p> <p class="ql-block">走进李白烈士故居,这座三层小楼承载着革命历史的厚重。空间虽狭窄,但每一处都透露出整洁与有序,仿佛能听到那永不消失的电波在这里响起。实景照片和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这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让人深感敬佩。</p> <p class="ql-block">李白故居一楼和二楼现为烈士事迹陈列室,这里详细介绍了李白烈士投身革命、战斗在敌人心脏的英勇事迹。一楼展出了他的全身塑像、珍贵历史照片和文物,而二楼则展示了他的电讯工具、亲笔信和有关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李白故居三楼则按李白妻子的回忆恢复了当年居室原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这里陈列着李白使用过的壁橱、沙发、皮箱和竹篓等实物,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英勇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弄堂口,挂着“良友糖果店”的牌子,这里不仅是昔日李白烈士的工作阵地,更是如今人们缅怀这位烈士的精神寄托之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红色印记的深深烙印。让我们一起缅怀李白烈士。</p> <p class="ql-block">李白,原名李华初,1910年5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就告别家人,投入到革命运动中。1931年春,李白被选拔参加红军建立的无线电训练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第二期学习,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p> <p class="ql-block">1937年秋,李白奉命来到白色恐怖下的上海。他与一位纺纱女工裘慧英假扮夫妻(后结为夫妻),以贩卖湘绣做掩护,开展地下电台工作,担负着上海地下党同中央的联络,开启了12年的潜伏生涯。</p> <p class="ql-block">李白发报的电台设在阁楼上,夏天如同火炉,冬天严寒刺骨。他白天跑生意,晚上通宵收发电报。电台功率很小,天线又不能外露,但李白仍能想尽办法,把电报发到千里之外的延安。他过人的勇气和巧妙的技术令后来的苏联电讯情报专家都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出了一封对四个月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突破国民党防线起到重要作用的电报--国民党军队长江布防图。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李白冒着生命危险按时发出了这封重要情报,不幸被捕。5个月后,李白被敌人秘密杀害于上海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p> <p class="ql-block">“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这句烈士遗言曾感动无数观众。今天,我们要告慰所有英烈之魂,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恰似穿透暗夜的那道曙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致敬永不消逝的电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