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谒高僧静权法师</p><p class="ql-block"> 张坦</p><p class="ql-block">静权法师(1881-1960)。法名宽显,俗姓王,名寿安,仙居人。我国佛教界天台宗现代高僧。与如山法师,海灯法师并称天台宗三大法师。</p><p class="ql-block"> 仙居地处天台山之南,雁荡山之北,其景观既有天台之深幽,复有雁荡之奇堀。天地钟神秀,宜乎高僧降其间。</p><p class="ql-block"> 我此生有幸,亦降生斯境,故能与他有四见之缘。地点皆在杭州,时间在一九四六年至四七年间。</p><p class="ql-block">在这以前,我曾经友人李秋禅介绍,谈他少年时,曾刻苦攻读圣贤之书,屡试秀才不第,乃赴天台国清寺受戒为僧,矢志苦修,精研佛家经典。讲经深入浅出,感人至深。弘一大师曾听他讲经感动得潸然泪下,故我早想瞻仰瞻仰。所以得知他在杭州讲经的消息,便找机会去拜谒。岁月不居,倏经四秩,但他的光风霁月之姿。依然萦回在我的脑际。</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面,在吴山常寂光寺。他在该寺讲经结束时,我去看他当场看到杭州各大寺住持和尚在他讲完经走下讲座时,便急趋前顺礼膜拜,十分虔诚。当他被众僧簇拥进入静斋休息时,我进去向他作自我介绍。当他听到我是仙居人,便含笑问我在何处工作,家住何处很是亲密。我因他讲话刚毕,太疲劳,不好意思多累他。便向他表示敬仰之意后而告辞。</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见面在灵隐。我和紫影同去看他,他对我夫妇专程去问候很是高兴。适逢他的上海佛弟子遣人送给他四式自制名点(装在一只编结很精巧的竹篮里),他很愉快地收下转而招待我俩。他微笑说:"不是你们在,我是不接受的。”</p><p class="ql-block">我俩唯恐影响他休息,便提出告辞,但他坚留同进午餐,并笑着说:“请你们尝尝难得吃到的罗汉菜”,可上菜时,还有一道山珍名菜香菇雪片。</p><p class="ql-block">第三次见面在慧心庵。他在该庵讲经最后一天的晚餐,庵主镜明师为他特馔丰盛筵席,邀请我夫妇作陪。在席前的亲切交谈中,静权法师特意拿出一罐粽子糖来招待,还对我们说,他在国清寺由他自己设计,自己募化造了一座妙法堂,要我们有机会可到天台去看看,那里风景还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第四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承蒙他枉驾吾庐双照楼(杭州保安桥直街三十九号),真是喜出望外。尤其使我难忘的是带来他手书"明道"两字横幅赠我,他和蔼地示意留个纪念。原来他翌日就要离开杭州到宁波天童寺和育王寺去讲经,是特意来辞行的。我领悟到这是他对我这个俗人的临别赠言。举拳服膺,身体力行,历历如昨,永志不忘。</p><p class="ql-block"> 高僧风范,令人神往。静权法师重"至情"而不尚浮俗。道家追求"太上忘情",释家真谛"悲天悯人"。悲天悯人源于"至情",至情、忘情,释道合一。早在抗日战争的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六日,静权法师有感于日本侵华,生灵涂炭,乘云游宁波、临海之便,以"至情"应当时台州专员和仙居县长的邀请,来仙讲经。假仙居城内孔圣庙(县立民众教育馆)宣讲《大乘教典》、《法华》、《护国》诸经近半个月。并阐明此行宗旨有三:一、超度抗日阵亡将士英灵;二、反对日本侵略,日军暴行;三、弘扬佛旨,祈祷世界和平。当时我无缘亲聆法轮妙音,惆怅莫及。</p><p class="ql-block">建国以来,静权法师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参加中国佛教协会,出任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学院副院长等职。对团结佛教徒热爱祖国,保卫世界和平以及弘扬佛教教义作出一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静权法师于一九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圆寂于国清寺,葬于该寺香光茅蓬。我至今尚未前往献上一束鲜花,无时不在深沉负疚中。爰缀二十个字,以寄缅怀悼念之忱:</p><p class="ql-block">“温温平等相,切切慈悲心。埋骨香光院,花深月满林。”</p><p class="ql-block"> 1986年8月</p> <p class="ql-block">作者张坦</p> <p class="ql-block">先父张坦的诗集《双照楼吟草》</p> <p class="ql-block">1986年《仙居文史资料》第一集</p> <p class="ql-block">《仙居文史资料》第一集里共利刊登了先父三篇文章。</p><p class="ql-block">目录(1)里《抗战初期仙居人民的抗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先父张坦时任抗日敌后委员会主任,先母朱芝英(紫影》任抗日敌后委员会卫生队长。</p> <p class="ql-block">目录(2)里有先父二篇《涵绵邈于尺(尽)素,吐滂沛乎寸心一一记潘天寿教授来仙留墨宝》、《四谒静权法师》(张旦平是先父笔名)</p><p class="ql-block">注 才发现校对者竟然把题目〝尺素〞印成“尽素〞了,这是缺少文字知识所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