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三月乌镇游

静静的海

<p class="ql-block">  三月五日,我们一行三人从广州办完事,乘动车前往浙江。透过车窗,感受着南北气候的差异。当动车进入浙江省境内时,外面的雨点声夹杂着动车运行车与轨道的声音,就象音乐会中的打击乐,掷地有声。外面烟雨连绵,一幅江南诗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清晨七点多,我们到达嘉兴高铁站,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虽不大,却极密,织成一张网,罩住了整个小镇。从嘉兴高铁站到乌镇,雨中宽阔的柏油路两旁是梧桐树和井然有序的现代化农庄,一幅“野烟漠漠遮游人”的江南美景。</p> <p class="ql-block">  到达乌镇游客集散中心,我们被现代化的互联网小镇与有着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深深吸引。这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故事,涵盖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多个时期,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踏上去便溅起细小的水花,倒映着灰白的天色。乌镇的老屋挤挤挨挨地站在河两岸,木质的门窗半开半掩,仿佛无数双惺忪的睡眼。这些屋子大都上了年纪,木柱倾斜,瓦片残缺,却仍固执地立在那里。河水浑浊,漂着几片枯叶,缓缓向东流去。偶有游船划过,船夫并不吆喝,只默默地摇橹,船上的游客举着手机对着两岸拍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一家茶楼避雨。茶楼里挂着“互联网大会指定接待单位”的铜牌,擦得锃亮。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见我们进来,立刻堆出笑容。“三位是来体验互联网大会的吧?”他问道。我们摇头,他便敛了笑容,转身去招呼另一桌客人了。那桌人西装革履,头发被外面的小雨淋湿,无规则地倒在一边,他们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流量变现”、“用户体验”,马云建镇等话题,显然也像我们是第一次被所见所闻感动。桌上的茶是普通的龙井,却要价不菲。邻桌的谈话声断断续续飘来。我望向窗外,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石板上凿出小小的凹坑。几百年来,雨水都是这样滴落,讲述着动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江南的春雨下个不停,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挨着门店观赏,既有远古大户商贾的庭院,又有现代化游客小商店,酒作坊、影剧院、说书场……午后,雨势稍歇。我们沿着东栅漫步。导游喇叭里传来机械的解说声:“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小河两岸的古建筑年代久远。”一个穿蓝布褂的老妪坐在门坎上拣豆子,对喇叭声充耳不闻。几个年轻人举着自拍杆在古戏台前摆姿势,他们的衣服鲜艳得刺目。在一座石桥边,我看到一块石碑,字迹已模糊难辨。旁边新立了块金属牌,用中英文写着“此桥建于明万历年间,马化腾先生曾在此留影。”我想象着他是否也曾凝视这河水,思考它流向了何方?</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西栅。这里的店铺灯火通明,售卖着千篇一律的“古镇特产”:蓝印花布、姑嫂饼、三白酒。每家店铺都贴着二维码,有的还挂着“支付宝年度最佳商户”的奖牌。游客们扫码付款,拎着塑料袋匆匆走过。我们在一家书店里,我看到一本《乌镇志》,翻开扉页,上面写着:“乌镇,旧称乌墩、青墩,春秋时为吴越边境。”书架上还陈列着《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时代》之类的畅销书。店老板告诉我,这些书卖得最好,“来开会的老板们都爱买。”夜里,雨又下了起来。我们坐在客栈的窗前,看灯光在河面上摇晃。远处传来隐约的歌声,是某家酒吧年轻人的歌声。歌声混着雨声,听不真切,偶尔飘来熟悉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  次日离开时,雨停了。镇口的巨幅广告牌上,马云的肖像正对着游人微笑。广告牌下方写着:“乌镇——穿越千年的互联网小镇。”车轮碾过积水,乌镇在后视镜里渐渐缩小,最终消失不见。我想,那些老屋大概还站在那里,雨水依旧顺着它们的屋檐滴落,只是不再有人抬头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