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三月,兰湘子、小菜园

小满梧桐🌿

<h1>  允许自己偷懒一次——不是说休两天假来河南逛博物馆是“偷懒”,是说吃饭方面的“偷懒”——鉴于有老家河南的朋友临行前叮嘱:“其实河南历史上受灾太多,在美食方面真不能和别的地方比。再说了,你的饮食习惯也不见得顿顿都喜欢面食……不用刻意去找当地的美食了,找到了你也未必能吃得满意。既然逛博物馆很累,就找点自己平常喜欢吃的,可能感受会更好点。”<br>  嗯嗯,真是肺腑之言,深知我心。要知道逛博物馆确实是个体力活,要知道但凡去逛博物馆,那都是自备干粮,早晨开馆进下午闭馆才出——既然午饭都是马虎对付的,晚饭再不好好按喜欢的口味吃一顿,那岂不是太亏待自己了嘛。那就,这么办!</h1> (动车上这顿午饭比较一言难尽) (到郑州啦) <h1>  于是,到郑州的第一天,下午逛完河南博物院,晚饭就到宾馆旁边的国贸360楼上去吃湘菜吧。“兰湘子”,打着湘菜小炒的招牌,走的是大众化标准几个菜式的路线。记得在西安时曾点过一次他家的外卖,虾仁蒸鸡蛋,味道还不错。基于良好印象,决定这次在郑州也去尝试一下。唯一不好的是一个人只能点两个菜,多了吃不完:香煎酥皮鲈鱼和耙豌豆煮时蔬。服务员还很贴心地放了一个沙漏在桌上,大意是如果沙漏完了菜都没上,要怎么怎么。但其实耙豌豆煮时蔬很快就上了,再加上下午逛博物馆也没喝水,此刻的我一口茶水两口菜,完全没注意时间的流逝,没有等待的焦虑感。但应该也是差不多快把这盘蔬菜吃完了,香煎酥皮鲈鱼才端上来。这样也挺好的——也许等待稍久一点的菜,多少能证明人家不是预制菜?总之,这次在“兰湘子”的尝试结果告诉我,果然,就是得吃点自己喜欢的才愉快。鱼,蔬菜,都是平日里爱吃的,湘菜的口味,也和川菜异曲同工,这顿郑州第一餐,满意。</h1> (香煎酥皮鲈鱼) (耙豌豆煮时蔬) <h1>  第二天、第三天,继续满满的博物馆之行。晚上依然到国贸360楼上去找饭馆——这两天则是连续在徽菜“小菜园”。看到招牌依稀想起几年前在合肥吃过他家的菜,味道也挺不错。果然,当一盘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入口,对,应该就是记忆中合肥的那家“小菜园”。</h1> (插播在合肥吃过的“小菜园”的红烧肉) <h1>  农家红烧肉、酸菜鱼片、白灼油麦菜。在小菜园。菜单简单,其中白灼油麦菜连吃两顿,非常赞:几乎没放盐,口味清淡。从简单的菜单也能看出,我是真爱吃鱼啊——酸菜鱼片,不就是在哪都能吃到的家常菜嘛。但人家“小菜园”做得鲜嫩爽滑,还是可圈可点。不过大概是各地服务业差异,“兰湘子”和“小菜园”的服务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肯定不如四川的服务员热情周到,把水壶往桌上一放,告诉你可以扫码点餐后就消失不见。好吧,入乡随俗,倒水倒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h1> (“小菜园”第一天的白灼油麦菜) (“小菜园”第二天的白灼油麦菜) <h1>  到郑州的第四天。一天,依然打卡博物馆。晚上吃点什么好呢?穿过国贸360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好想吃点辣椒。也没多纠结,就去“海底捞”吧。是的,没看错,就是去“海底捞”这个著名的全国连锁品牌,四川火锅店。哈哈哈。</h1><h1>  在“海底捞”吃着惯常去火锅店爱点的几样菜:虾滑、金针菇、莲藕、生菜,一边和服务员互动交流。都知道,“海底捞”的服务,那是一个周到热情。主动给放了陪伴娃娃,随新口味麻辣锅底赠送盲盒——因为打开抽中了一杯草莓抹茶牛乳,服务员说可真是很幸运,不是每盒都有的。这下情绪价值给拉满,一顿饭吃得那个心情愉快。</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后来寻思,为啥到了河南还来吃个四川火锅。是啦,原来就是因为,偶尔也需要这吃饭时人与人互动沟通。就像前不久看了一篇关于熊培云新书《人的消逝》的书评,其中有段摘录颇有道理:</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span><i style="color:rgb(25, 25, 25);"> 是什么让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一般来说,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爱。20 世纪 80 年代有歌曲就叫《让世界充满爱》,而我认为是“亏欠”。……我这里说的亏欠是指一个生命觉得对另一个生命或者群体在某方面有所欠缺甚至感恩,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span><i style="color:rgb(25, 25, 25);">首先它是广泛存在的一种情感,内涵可大可小,既可以发生在亲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相较于恩重如山的压迫或知恩图报的负担,它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互助互利后泛起</i><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的“情感的涟漪”或者“隐秘的纽带”。恰恰是这些“情感的涟漪”或者“隐秘的纽带”构成了人类有情的风景。……</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为什么现在结婚率近乎悬崖式下降?背后至少有一个原因——男人和女人在互相抛弃。当越来越多的人生责任被交给社会与机器……剩下的只是一堆相互间没有了亏欠之心的机器。人似乎是把自己变成了机器,然后才欢呼机器人的到来的。 </span></h1> <h1>  在这个欢呼与疑惑人工智能的时代。在陌生的城市里,在这个只是短暂停留的城市里,我对“海底捞”这顿饭的选择,居然与熊培云提到的“人与人之间需要存在情感的涟漪隐秘的纽带”有那么一点点相关联。或许当人工智能继续发展下去,未来的餐厅都是全国连锁,标准化操作,模板化菜单,以及机器人服务员时,偶尔出现一家像“海底捞”这样依然有着活生生人间烟火热情的饭馆,将会让人排长队愿意来消费也不一定哦。 </h1> <h1>  真是替未来担忧,替古人发愁。<br>  四天博物馆之行即将结束。我终于在即将结束之前,无心插柳在“盒马”买了一盒郑州当地产的“西禾草莓”——这才总算是真正的河南当地特产吧。而“盒马”作为一个连锁品牌之所以被选择,也是基于它过往的口碑,这本身就能让身处异乡的人节约时间成本,避免在选择上过多犹豫。也许以后,选择连锁店也是一种人在旅途既便利,质量又能得到保障的最优消费方式。</h1> (盒马关于“西禾草莓”的广告图) <h1>  但这盒“西禾草莓”真的给郑州挣回了满分啊。真的好吃,绝对是迄今为止吃过的最好吃的草莓之一,新鲜,饱满,汁甜味正,每一口,都是阳光与雨露的恩赐,是中原大地的物产。于是我的回程路上,拎了两盒在郑州“盒马”买的“西禾草莓”……<br>  三月“豫”见,最亮丽感叹号居然来的这么意外——“西禾草莓”,郑州真中。</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这个“花花牛”酸奶也是河南当地品牌) <p class="ql-block">(回程,开在春天里的动车)</p>